1月11日,“三山五園歷史文化與生態文明”第六屆三山五園研究院學術研討會暨第四屆中法人文交流海澱論壇在京舉行。來自北京市文物局、海澱區政府、頤和園管理處、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故宮博物院、首都博物館等京內外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以及文化產業等領域的各位專家學者等京內外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以及文化產業等領域的各位專家學者、國外專家代表及研究生150余人,圍繞三山五園與北京生態文明建設、三山五園歷史文化內涵發掘與傳播、中法人文交流互鑒等問題展開熱烈討論。
海澱區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黃英致辭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法國史研究會副會長高毅教授發表了題為《巔峰上的親和:說說中法文化交往的特殊重要性》的演講,指出中法兩國作為東西方高端文明的代表,其交流互動具有極為重要的文化與現實意義。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院長,北京學研究基地主任,三山五園研究院負責人張寶秀教授分享了對三山五園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思考。介紹了國外如美國和韓國的國家公園的理念、組織體系與相關案例,為三山五園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建設規劃提供了新的思路。北京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劉仲華研究員闡述了三山五園研究的多維視角。從居園理政與清代政治運行體系的制度史角度、清代園囿與帝都的關系、三山五園作為區域與北京城的關系等角度提出了三山五園研究的多種可能性。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城市科學系劉劍剛副教授指出自然之理、文人精神、情趣境界是中國造園藝術的核心理念,展示了中國園林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北京中創文旅集團董事長秋童回顧了巴黎“三山五園光影藝術展”,闡釋了向海外講好中國故事的經驗。
本次會議設有三個分論壇,主題分別為“三山五園生態變遷與文化傳承”“三山五園文化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中法人文交流互鑒”。
圓明園管理處張孟增和張志國研究員探討了圓明園正覺寺的歷史變遷軌跡以及正覺寺復建的意義﹔北京團城演武廳管理處張巍館長分享了香山旗營文化遺存的歷史變遷,諸如碉樓、健銳營校場與營房、閱武樓的演變及其保護現狀,對其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北京林業大學博士生朱強以三山五園地區的農作物景觀為研究對象,通過內務府園囿的管理體系、農作物的類別、分布及農業景觀的地域特色三方面梳理了三山五園地區農作物景觀的經營管理體系﹔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檔案系主任董焱教授介紹了面向三山五園文獻資源建設與學科知識服務體系的建設情況﹔北京八一學校劉榮鐵副校長以玉泉山農耕文化為例介紹了與北京聯合大學三山五園研究院合作開發的三山五園中學校本課程的建設實踐﹔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歷史文博系呂紅梅副教授從“城郊融合類村庄”的角度探討了香山地區村落的歷史及其未來發展。
北京歐易國際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中法文化論壇籌委會理事張曼,發表了題為《中法新時代文化領域交流的合作互鑒》的演講,深入探討如何深化中法文化交流合作,創新文明互鑒路徑選擇。海澱區文化促進中心副主任高潔做題為《三山五園文化巡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法國》的演講,她認為這次展覽不僅是商品出海、技術出海,更是文化出海,極大地促進了中國民族品牌進入全球市場,是打造傳遞中國文化“全球表達”的“新中國名片”。北京融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創始人殷麗莉對法國傳統手工業與中國非遺進行了對比,她認為中國非遺和傳統手工藝要加快走出去,既需要中國傳統手工藝跨界賦能,也可以引入法國手工藝精華跨國賦能,從而形成法國手工藝拓展中國客戶資源和中國企業打開國際市場的雙贏局面。《貝熙業傳奇》作者賀潔帶領大家從貝熙業的朋友圈看文化傳播。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科學技術史系劉曉教授回顧了20世紀中期的中法科學交流史。
本次研討會由中共海澱區委宣傳部、北京聯合大學、歐美同學會法比分會、北京外國語大學法語語言文化學院聯合主辦,三山五園研究院學術研討會與中法人文交流海澱論壇將持續致力於海澱特色文化建設,推動三山五園地區整體保護與發展,為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貢獻最有價值的智慧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