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五屆人大三次會議不主動提供一次性用品

帶頭落實垃圾管理條例從源頭減量 

2020年01月12日08:46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市十五屆人大三次會議不主動提供一次性用品

  昨天,參加市第十五屆人大三次會議的代表們陸續來到駐地報到。報到結束抵達房間后,朝陽團的吳曉蕾代表擺放自己攜帶的洗漱用品。

  本報記者 武亦彬攝

  朝陽團劉峰代表以5件電子辦公用品取代原有的紙質筆記本,提高效率的同時節約大量紙張。本報記者 程功攝

  本報記者 武紅利

  昨天上午,參加市十五屆人大三次會議的代表孟令悅一早就到駐地報到,剛進房間就發現了新變化——洗手台上常見的一次性牙刷、牙膏、浴液、梳子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為響應垃圾分類、減量的號召,酒店停止供應一次性客用品,請賓客諒解”的提示牌。

  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將於5月1日正式施行,其中就有“賓館和餐飲企業不得主動提供一次性用品”的規定。市十五屆人大三次會議先行一步,不主動向與會代表提供一次性用品,在駐地掀起了“源頭減量”的環保新風尚。

  預計節省一千套一次性用品

  “為落實垃圾減量與分類有關精神,會議駐地不主動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請代表自帶洗漱用品。”今年的報到須知用加粗字體向參會的人大代表作出提示。會前分團代表活動上,主持人也對此進行重點說明。

  “大家都舉雙手贊成。”孟令悅說,垃圾處理是系統工程,相較於末端分類,源頭減量是基礎所在。人大代表理應做先行者,強化垃圾分類意識,帶頭從源頭減少垃圾。

  市人大代表李昂早早就准備好了上會的洗漱包,還自帶拖鞋。他說:“在條例修訂階段,我就參加了代表下基層活動,通過調研和專家的講解充分認識到垃圾源頭減量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先行一步就能早發現問題,為條例落地實施積累經驗。”

  “一點小舉動就能帶來大不同。”市人大代表任智慧說,大會不主動提供一次性用品,為全社會作出了表率,“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帶動更多人一起踐行綠色生活理念”。

  大會會務組大會總務組綜合協調組組長白華山算了一筆賬,按每位人大代表的房間配備一套一次性用品計算,“這次大會可以省下約一千套一次性用品”。

  試點僅一個多月人均垃圾減量68%

  房間的新氣象讓許多代表眼前一亮。

  不僅不再主動提供“六小件”,客房還設置“可回收”和“其它”兩個垃圾桶,並提供玻璃回收碗供盛放果皮、茶葉渣等廚余垃圾。拿不准怎麼分也不要緊,床頭還有普及垃圾分類知識的宣傳頁。

  這些貼心的舉措來源於經驗的積累。

  作為本市社會單位垃圾分類試點之一,北京會議中心早在去年9月就開始了垃圾分類“初體驗”,也成為全市酒店行業最早不主動提供一次性用品的單位之一。

  北京會議中心9號樓客房部經理王晶介紹:“我們從細節著手,減少垃圾袋的使用。過去每天打掃時要把垃圾袋整個更換,現在是將桶內未受污染的垃圾分類撿出,從而減少塑料垃圾袋更換。僅這一個小舉動就減少了78%的垃圾袋使用量。”

  6個餐廳、1036間客房、63間會議室,還有內部辦公區、內部職工食堂……總面積達777畝的北京會議中心相當於一個多業態集合的大型綜合體。

  會議中心垃圾分類管理辦公室主任劉繼東說,通過全員學分類、源頭減量+設施減量“雙管齊下”等舉措,試點一個多月后,人均垃圾量大幅減少。“以去年10月為例,人均產生垃圾量為0.63千克,比2018年同期人均減少了68%左右。”

  代表建議加強培訓提高垃圾分類質量

  人大代表既是垃圾分類新風尚的引領者,也是垃圾管理條例修訂的推動者、宣傳者。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在法規草案形成階段,就將擬修改的內容通過三級人大代表向群眾征求民意,一場“萬名代表下基層、全民參與修條例”活動在全市范圍內展開。1.2萬余名市、區、鄉鎮三級人大代表走進街道社區,圍繞條例修改,面對面聽取市民群眾意見建議。這也是人大常委會開門立法的一次新嘗試。

  不到4個月的時間,條例修改完成,充分吸收了各方面意見。“賓館和餐飲企業不得主動提供一次性用品”就是其中之一。

  還有不到4個月,條例將正式實施,如何推動條例更好落地執行也成為代表們討論的焦點。

  李昂建議,繼續加大宣傳,培養良好生活習慣,讓減量成為一種新的生活風尚。

  市人大代表任智慧則建議在提升分類質量上下功夫。她說,應通過多種配套舉措,從源頭減少垃圾產生量﹔提升百姓的分類知識,從而提升分類的質量,實現為用而分。還應強化參與垃圾分類的每個環節相關主體的責任,打通垃圾分類全鏈條中的梗阻,強化過程監督及問題整改。

  “垃圾治理是全社會共同責任,隨著條例正式實施,餐飲、旅館等行業不再主動提供一次性用品將成為常態。一次性用品產業產能的轉移與消化應該得到關注。”市人大代表吳曉蕾建議。

(責編:孟竹、鮑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