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京津冀協同發展走向縱深,作為北京新“兩翼”之一的城市副中心,眼下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前景。在昨天的市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委員報到現場,“城市副中心”成為委員們熱議的話題。
任學良委員:發揮產業輻射帶動作用
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是市政協委員、民建界別召集人任學良的重要關注點之一。“產業協同發展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有力支撐。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將與河北雄安新區形成北京新的兩翼,推動北京形成城市發展新格局。”任學良說,從2014年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三地堅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但也存在著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未形成合理有效的分工與合作等不足。
面對未來發展空間,任學良和民建界別的委員們共同提出《關於發揮北京城市副中心承載和輻射帶動作用、促進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的提案》,希望從推進三地產業協同體制機制創新、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區域競爭力提升等方面改善提升,進一步發揮副中心的承載和輻射帶動作用。
“可以進一步健全城市副中心與輻射帶動區域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設立京津冀共同發展基金和產業轉移的引導基金,扶持和鼓勵具有帶動作用的企業,深化區域分工與產業協作。”任學良說。
周源委員:讓文化夜場添彩增亮
提起城市副中心,市政協委員周源有很多期待。他說,這裡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天更藍、水更綠、景色更美了,區域的承載力和輻射力日益增強。現在已經進入到拉開城市框架、全面提升城市功能、著力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我們提倡夜經濟,其中的文化經濟,有很大想象空間。”他說,當前的夜經濟,餐飲消費是主流,而文化休閑需求是潛力巨大的藍海。周源建議,隨著夜經濟意識逐漸深入人心,需求會持續增強,夜景觀光、夜間演藝、夜間節事等,一定會日漸火爆。尤其是在城市副中心,這些都可以成為夜間最美的風景。
城市副中心的三大文化建筑,也是周源關注的內容。“我很關注這些新聞,劇院、圖書館、博物館都在緊鑼密鼓地建設當中。這些文化地標的設計中還融入了大運河文化,分別有對應的名字——文化糧倉、森林書苑和運河之舟。”他說,這些名字有詩意、有味道,我非常期待。相信它們建成之后,一定可以進一步提升北京的文化功能,豐富群眾的文化活動。
吳宜夏委員:推動拓展區城鄉融合
市政協委員、中國中建設計集團城鄉與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吳宜夏特別關注副中心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尤其是城市副中心拓展區的城鄉融合發展,讓副中心建設和高質量的城鄉融合、鄉村振興有機結合起來。
近年來,通州區委區政府嚴格按照規劃確定的“兩帶一環一心”的生態布局,初步建立了綠色空間基底,2020年將建成北京第一個國家級森林城市。
吳宜夏建議,下一步充分利用百萬畝造林的巨大資源,全面發展林業和“林業+”產業,激活森林的經濟屬性、社會屬性,釋放平原造林工程在促進城鄉融合、推動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滿足人民需求等方面的巨大潛能。她認為,通州區的鄉村資源非常豐富,不僅有大運河文化,還有很多紅色文化,包括民宿、美食等資源也很多,應該把鄉村旅游、文化旅游、體育旅游等發展起來,發揮更大的想象空間,讓拓展區的老百姓共享建設成果。
田春華委員:民生保障應增量提質
“副中心人民的生活將更加美好,到2035年副中心每千人擁有的平均醫院床位數將高於全市平均水平。”市政協委員、通州區醫保局局長田春華表示,未來將有更多適合副中心需求的優質醫療資源,逐步實現合理布局,這裡的居民將享受到更加優質的醫療資源。
田春華建議,有關部門在民生投入方面除了增量,也要提質。以名校到通州辦學為例,絕不能簡單地只是挂牌成立一家名校的分校這麼簡單。“最重要的是教學質量必須全面跟上,這就需要名校更多的向副中心分校輸出優質教師資源,並對分校實施總校的統一化管理,這樣才能真正的快速提升副中心的教學質量。”她說,希望在管理體制、產業布局規劃、民生保障,財政支持、重大項目立項、審批制度改革等諸多方面,都應給予副中心更多政策支持,促使副中心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