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區71項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 再添一位“最高獎”

2020年01月11日10:55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人民網北京1月11日電(孟竹) 1月10日,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京召開,北京地區單位主持完成的71項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4項,二等獎66項,佔全國通用項目獲獎總數的29.7%。

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北京創新發展實現了矚目的成就,在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等領域取得了累累碩果,支撐了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建設。

北京再添一位“最高獎”

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分別授予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和中船重工集團七一九所黃旭華院士。

曾慶存院士是國際著名大氣科學家,國際數值天氣預報奠基人之一,為現代大氣科學和氣象事業的兩大標志——數值天氣預報和氣象衛星遙感作出了開創性貢獻。他在國際上首次提出的“半隱式差分法”,至今仍是數值天氣預報的核心技術之一。他深耕氣象科研領域六十余載,研制了首個氣候系統模式和數值氣候預測系統,實現了我國跨季度的旱澇預測,是國際上氣候預測的成功范例。他也是第21位來自北京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

基礎研究“百花齊放”

北京放眼全球、緊盯國際前沿,匯聚全球頂尖科學家,對基礎研究和原創性研究給予長期穩定的支持,主持完成的18項成果榮獲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在數學、地球科學、生物學、基礎醫學、信息科學、材料科學、工程技術科學等領域“百花齊放”,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國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中國人民大學盧仲毅教授主持完成的項目“鐵基超導電子結構與磁相互作用的理論研究”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項目通過系統的理論計算澄清了鐵基超導母體的電子結構以及磁相互作用機理,揭示了鐵基超導中磁相互作用的微觀起源,成功預言了鐵基超導母體的兩種新的磁有序結構,項目的前瞻性原創成果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高度認可,被稱為“非凡的預言”。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張宏研究員主持完成的項目“多細胞生物細胞自噬分子機制及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關系”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項目以線虫為模型創立了多細胞生物自噬研究體系,鑒定了一系列多細胞生物特有的新自噬基因,並闡述了新基因在自噬過程中的分子機制和調控機制,首次証明自噬在動物發育中的作用,突破了人們先前基於酵母的對自噬機制的認識,開拓了多細胞生物自噬過程的新研究領域,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雜志上,被評價為“具有開拓性和裡程碑意義”。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張勇東教授主持完成的項目“互聯網視頻流的高通量計算理論與方法”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項目在信號域、特征域和語義域揭示了數據的復雜耦合和動態關聯機理,建立了局部解耦、全局優化的並行計算理論模型,形成了高吞吐、強實時的視頻流高通量計算體系,帶動了視覺計算研究領域的新發展,為互聯網信息服務發展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

“三城一區”主平台亮點紛呈

中關村科學城是新中國科技創新的搖籃和源泉,肩負著打造科技創新出發地、原始創新策源地和自主創新主陣地的重任,創新文化深厚,科技資源聚集,科研成果豐碩。2019年,中關村科學城區域內單位主持完成的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達40余項。此外,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創新成果也不斷涌現,北京創新布局從中關村加快向“三城一區”拓展,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提供了源源動能。

中科院半導體所李晉閩研究員主持完成的項目“高光效長壽命半導體照明關鍵技術與產業化”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項目針對半導體照明產品光電轉換效率、長期工作可靠性等技術難題,從半導體照明材料、芯片、封裝、模組與應用全鏈條開展技術攻關,實現了LED芯片技術的產業化,推動了北京第三代半導體產業鏈和創新鏈向高端發展,引領了我國由傳統照明向半導體照明產業技術進步與轉型,為我國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興半導體照明產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未來科學城布局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能源谷”,是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重要部署。全球能源互聯網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完成的項目“鋁合金節能輸電導線及多場景應用”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項目發明的高導電率的硬鋁、中強鋁合金和耐熱鋁合金節能導線,實現了導電率、強度、耐熱性協同提高,在長距離、強載荷、大容量、高腐蝕等多場景輸電線路實現了低損耗的電力傳輸,累計架線2.15萬公裡,每年減少線路損耗4.3億kWh,支撐了我國特高壓等系列重大輸電工程建設和能源戰略的實施。

經濟技術開發區重在對接“三城”科技成果轉化,做強創新型產業集群。北京大學張強教授主持完成的項目“藥物新制劑中乳化關鍵技術體系的建立與應用”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項目創建了新制劑中新型乳化關鍵技術體系,實現新型乳化技術從無到有、從追蹤到超越的突破,成果在北京泰德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等高新技術企業實現轉化和產業化,開發出的系列“拳頭產品”累計銷售逾150億元,培育了國內乳化技術領域的領軍企業,推動了我國制劑技術和制劑行業的發展。

科技成果落地轉化支撐高精尖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加快從聚集資源求增長到疏解功能謀發展的轉變,瞄准“寶塔尖”,多出“黑科技”,加快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狠抓產業發展政策落地,加大科技成果轉化推進力度,拓展應用場景,支撐了高精尖產業發展,產生了一批代表性獲獎成果,新動能培育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北京更有“科技范兒”。

清華大學季向陽教授主持完成的項目“編碼攝像關鍵技術及應用”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項目在理論、技術、裝備等多個層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形成了整套編碼攝像技術新體系,成果在北京地區企業——凌雲光技術集團實現轉化,研發的4大系列30余個品種的視覺檢測裝備,廣泛應用於3C電子裝配檢測、LCD檢測、食品包裝檢測、交通運行安全監測等,引領了工業視覺自動檢測技術的更新換代。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楊世春教授主持完成的項目“新能源汽車能源系統關鍵共性檢測技術及標准體系”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項目攻克了新能源汽車能源系統壽命快速檢測、能耗精准評測和安全量化評價等三大關鍵檢測難題,建立了新能源汽車能源系統“研發-制造-應用”全過程的檢測標准體系,應用北汽新能源、比亞迪、寧德時代等93家新能源汽車和電池制造企業,為推進我國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研發、產業化推廣應用起到了關鍵支撐作用。

 科技賦能精准扶貧

2019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之年,北京自覺肩負起扶貧協作的重大政治責任,將科技創新優勢轉化為產業脫貧優勢,助力貧困地區走科技扶貧、產業脫貧的發展道路。

中國農業大學李洪文教授主持完成的項目“北方玉米少免耕高速精量播種關鍵技術與裝備”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項目攻克了高速作業條件下充種率低、攜種不穩的難題,發明了“精量排種器促充種穩攜種”技術與系列裝備,創建了華北夏玉米、北方春玉米和東北壟作春玉米少免耕播種技術模式,改善了農田耕作模式,累計應用面積2.69億畝。成果在河北、內蒙古等地相關企業轉化應用,帶動了區域農業經濟發展。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熊本海研究員主持完成的項目“家畜養殖數字化關鍵技術與智能飼喂裝備創制及應用”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項目建立了功能完整的中國飼料數據庫和日糧配方優化系統,形成了家畜養殖數字化管控和畜產品溯源的理論與技術體系,推廣到全國各地的近3700余家企業,累計新增產值超千億元,實現了保障食品公共安全與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機統一,推動了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對加快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和鄉村振興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責編:孟竹、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