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尺度森林景觀已成規模 生態環境質量優良

人民網北京5月22日電 (李博)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記者從當日舉行的北京市生態保護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22年,北京市生態環境質量指數(EI)為71.1,同比增長0.4%,實現連續多年穩定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優良。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自然生態保護處處長曹志萍介紹,生態環境質量指數(EI)是統籌考慮城市尺度環境質量、生態空間格局功能和生物多樣性狀況的綜合性指數,能客觀評價區域內生態環境質量程度。
從2022年評價結果看,北京中心城區集中建設區生態環境質量普遍提升,植被覆蓋指數優於全市平均水平,其中綠地服務指數64.4,持續提高。生態保護紅線EI為72.9,比上年提高2.3%,生態系統質量和服務功能持續提升。綠化隔離地區植被覆蓋度顯著提升,近五年增長了10.9%,生態環境質量指數提高了6.2%。大尺度森林景觀已成規模,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明顯提高。
自然岸線保有率達69.5%
自然岸線是天然或整治修復后具有自然形態特征和生態功能的水體岸線,是生物的重要通道。北京市生態環境質量評價體系中設置了一項特色指標:自然岸線保有率(自然岸線長度佔總岸線長度的比例)。
2022年,北京市自然岸線保有率達69.5%。通州區自然岸線保有率比上年增加0.92個百分點,增長量連續兩年為全市各區最高。延慶區、密雲區、順義區自然岸線保有率穩居全市前三。永定河、潮白河、溫榆河等重要河流自然岸線保有率連續兩年穩定保持在75%以上。曹志萍表示,這些自然岸線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
北京市還於2020年至2025年持續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工作。2022年,全市生物多樣性階段性調查實地記錄69種自然和半自然生態系統群系,包括森林、灌叢、草地、沼澤與水生植被等類型,2020至2022年三年累計記錄108種。2022年,階段性調查實地記錄各類物種3560種,2020-2022年累計記錄6408種。其中,高等植物累計2111種、脊椎動物399種、昆虫2396種、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303種、藻類315種、大型真菌884種。
通過三年調查,從生態系統看,北京典型生態系統類型包括蒙古櫟林、白樺林、山楊林、元寶槭林、胡桃楸林等溫帶落葉闊葉林,以及油鬆林、側柏林、白皮鬆林、華北落葉鬆林等溫性寒溫性針葉林。全市生態系統類型穩定性逐漸增強、持續性不斷保持向好趨勢。從城市生態重要區域看,在城市綠化隔離地區實地記錄到1800余種生物,其中包含大量鄉土樹種、野生地被植物以及優良生態環境的指示生物,物種多樣性較豐富,生態系統質量較為健康。從指示物種看,在城區記錄到近30種蝴蝶,其中包括絲帶鳳蝶這類對野生植被需求較高的種類,一定程度上說明城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山區森林覆蓋率超67%
在園林綠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方面,北京市園林綠化局自然保護地管理處副處長馮達介紹,近年來,市園林綠化部門連續開展了造林綠化、生態修復、濕地修復等一系列措施,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4.8%,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9.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6.63平方米。已發現陸生野生脊椎動物608種,維管束植物2088種,鳥類數量515種,位居G20國家首都第二位。
馮達說,通過持續開展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建設、太行山綠化、森林健康經營等生態工程,北京市森林生態系統逐步修復完善。截至目前,北京市山區森林覆蓋率達到67.07%,形成穩定的生態屏障。經過10年努力,北京市兩輪百萬畝造林工程全面完成,共造林綠化219萬畝,使平原地區森林覆蓋率從14.85%提升到31.4%,形成了成片連網、互聯互通的綠色生態網格。平原造林過程中,共營建生物多樣性保育小區295處、小微濕地491處,設置人工鳥巢5027個,配植食源蜜源性植物120萬余株,物種棲息環境和遷徙通道得到極大改善。
北京遵循宜林則林、宜濕則濕、林水相依的發展理念,進一步加大濕地保護修復力度。截至目前,累計恢復建設濕地1.2萬余公頃,形成萬畝以上大尺度森林濕地10余處,濕地生態質量明顯提升。
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方面,當前北京市共有5類79處自然保護地,約佔市域面積的20%,形成了類型比較齊全、分布相對廣泛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使全市90%以上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及棲息地得到有效保護。為加強城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北京市已完成自然帶劃建135處。
申請新品種保護324件,佔全國17.4%
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生態建設處副處長李源茂介紹,北京市加強種質資源保護,積極開展良種繁育。北京確定了21家市級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單位,對6萬余份農作物,2個畜禽地方品種、1.5萬份畜禽遺傳材料,6個水產品種,2萬余份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實施重點保護。建立北京市特色畜禽、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制度,對北京特有的北京鴨、北京油雞、宮廷金魚、鱘魚四個品類8個品種實施重點保護,支持北京黑豬、北京油雞保種場和育種場建設。
2022年,北京申請新品種保護324件,佔全國17.4%﹔國家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品種147個,佔國審總量9.42%。市級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登記農作物品種310個。
北京市遵循保護優先、科學救護的原則,不斷完善水生野生動物收容救護流程和收容救護措施。近兩年,北京市水生野生動植物救護中心累計收容救護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695隻(尾),包括29個物種。針對國家級重點保護魚類和北京市公布的地方保護魚類,北京市水生野生動物保護部門集中對細鱗鲑(國家二級)和瓦氏雅羅魚(地方保護)開展了全人工繁育研究,並取得成功。
在水生生物執法方面,北京重點組織開展了重點水域禁漁、水生野生動物利用、清理整治違規漁具漁法等專項行動。2022年,全市累計開展漁政執法檢查2.89萬余次,查處涉漁違法案件911起(移交司法機關涉刑案件6起),罰沒款44.51萬余元,清理整治違規網具767張。
調整后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於2021年9月7日發布,其中15種在北京市有天然分布,6種屬於農業野生植物資源,分別是槭葉鐵線蓮、北京水毛茛、野大豆、軟棗獼猴桃、輪葉貝母和手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