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北京:加速建設科技創新之城  全力爭先競逐世界高地

董兆瑞
2023年05月19日09:17 |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小字號

在手機APP上呼叫網約車,出現在面前的很有可能是一輛全無人自動駕駛汽車。一路上,汽車自動識別道路情況,方向盤自動轉向,最終將乘客安全送達目的地……這樣的場景就出現在北京亦庄的街頭。

雁棲湖畔,一個周長近1.4公裡的巨大環狀結構格外引人注目,從空中俯瞰好似一個巨型放大鏡。這是我國第一台高能同步輻射光源,也是世界上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輻射光源之一。

高能同步輻射光源。 懷柔區供圖

眼下,北京這座有著3000多年建城史的古老城市正在不斷涌動著創新活力,加速展現它的另一面——科技創新之城。

2021年,《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發布,提出到2025年,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基本形成,北京將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到2035年,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創新力、競爭力、輻射力全球領先,建成全球人才高地,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切實支撐好科技強國建設,更好向世界展示科技創新“中國貢獻”。

在新時代發展征程上,北京堅持“五子”聯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作為“五子”之首,貫穿於“五子”聯動全過程,為首都實現高質量發展夯實了基石底座。今年一季度,在第三產業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增加值2134.7億元,增長12.0%。這一數據再次証明,科技創新成為北京高質量發展的“硬核”驅動力。

“三城一區”崛起  勾畫北京科創新航圖

“三城一區”是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主平台,即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和創新型產業集群示范區。中關村科學城加快建設人工智能、區塊鏈、集成電路設計融合發展生態集聚區﹔懷柔科學城“十三五”時期布局的29個重大科技設施平台項目土建工程全部完工﹔未來科學城打造全球領先技術創新高地,“兩谷一園”創新格局形成﹔亦庄加快建設全球“新藥智造”產業高地……“三城一區”以不足6%的土地面積貢獻了全市三分之一的GDP。

在懷柔科學城,一座座“大國重器”拔地而起,目前已進入建設與運營並重階段。今年3月14日,雁棲湖畔的我國第一台高能同步輻射光源成功加速第一束電子束,意味著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進入科研設備安裝、調束並行階段。

到2025年,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建成運行后,將會產生世界上“最亮的同步輻射光”,它的亮度比太陽亮度高1萬億倍,為科學家探索微觀世界提供了平台。“通過高能同步輻射光源,我們可以看到納米級物質的變化,並可以實時地、原位地跟蹤變化。這對於新材料和高檔材料的深入研究有很大幫助。”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工程總指揮潘衛民介紹說。

不僅有“最亮的光”,懷柔科學城還“裝”下了整個地球。

能對地球的過去進行反演、對現在進行觀察、對未來進行預測……去年10月17日,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成為了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首個正式運行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隨著懷柔科學城29個重大科技設施平台項目陸續建成,這片生機勃勃的科學熱土,正向著世界級原始創新策源地發起沖擊。

在昌平區,未來科學城建設如火如荼,一批批突破性創新成果不斷在這裡涌現。“我們突破了常規PCR檢測時間限制,在保持PCR核酸檢測性能優勢的同時,媲美抗原檢測報告時效。”前不久,未來科學城生命谷入駐企業北京卡尤迪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卡尤迪生物”)與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聯合研發的甲、乙型流感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熒光PCR法)獲批上市。

“這是目前業內檢測時間最短、得出結果速度最快的甲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核酸檢測產品,搭配閃測系統,可實現‘1分鐘加樣,30分鐘看結果’。”卡尤迪生物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不僅可助力發熱門診、急診呼吸道病原體檢測,還能為臨床提供迅速、准確的呼吸道病原體鑒別診斷結果,實現呼吸道感染的精准診療。

勇闖科技“無人區”、實現“從0到1”的原始創新、破解一批“卡脖子”技術……“三城一區”有力支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近年來持續做強戰略“長板”,力爭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區塊鏈、光電子、生物技術等領域持續佔先﹔不斷彌補關鍵“短板”,力爭在集成電路、關鍵新材料、通用型關鍵零部件、高端儀器設備等領域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

數字經濟領航  樹立全球發展“北京標杆”

走進電子城IC/PIC創新中心的光電芯片封測驗証平台,記者看到,指甲蓋大小的光電芯片通過顯微鏡被放大了幾百倍並顯示在屏幕上,工作人員正在專心致志地對芯片的性能進行測試。“光子技術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關鍵支撐技術,正在成為當下各國爭相布局的前沿產業,這也為我國相關產業實現‘彎道超車’提供了很好的機遇。”北京電子城集成電路設計服務公司副總經理孫洪蘭說。

研究人員演示操作光電芯片封測驗証平台。 張元攝

近年來,北京提出加快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杆城市,其中,芯片集成電路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根基。2021年發布的《北京市關於促進高精尖產業投資推進制造業高端智能綠色發展的若干措施》中,明確提出要搶先布局光電子等領域未來前沿產業。這一年,在東北四環和五環之間,曾經的燕東微電子6寸晶圓制造廠,經過改造成為電子城IC/PIC創新中心,為更多創“芯”科研團隊和企業提供成長與騰飛的空間。

電子城IC/PIC創新中心所在的酒仙橋地區是國內最早的電子工業基地,見証了北京數字經濟的不斷成長。從上世紀90年代率先培育電子信息產業和互聯網領軍企業的“1.0先行先試”階段,到創新驅動高精尖產業發展的“2.0創新發展”階段,再到如今打造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北京樣本”、全球數字經濟發展“北京標杆”的“3.0標杆引領”階段,北京數字經濟實現了逐級提升的躍遷式發展。

數據顯示,北京數字經濟增加值從2015年的8719億元提高至2022年的1.7萬億元,佔GDP比重由35.2%提高到41.6%,年均增速達10.3%。2022年,海澱區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萬億元,成為全國首個經濟總量破萬億的地市級區縣。其中,海澱區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了50%。可以說,數字經濟已成為推動北京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之一。

然而,這些數字背后也有著難啃的“硬骨頭”。“為了確保光電芯片能夠正常使用,在推向市場應用前,需要對芯片進行封裝和測試,這是集成電路產業鏈裡必不可少的環節。”孫洪蘭向記者解釋,封測驗証是目前光電芯片產業化最急迫的一個短板,尚未形成封裝和測試的標准化,大型封測廠難以為新需求提供定制化封裝方案研發和試樣加工。這是擺在科研團隊和初創企業面前的一大“攔路虎”。

去年,電子城光電芯片封測驗証平台建成,為科研團隊和初創企業解了“燃眉之急”。孫洪蘭介紹,平台可為科研團隊和初創企業提供一站式定制化的封裝測試驗証服務,使其快速實現從原型到產品的跨越。“封測驗証是距離產品成型最近的一個環節,推動產業發展效果明顯,通過封測驗証助力快速產品化,容易在北京快速形成光電芯片產業聚集。”她說。據了解,今年,光電芯片封測驗証平台已經進入了平穩運行階段。

體制改革助推  北京創新加速“開花”

材料是諸多行業“卡脖子”問題的症結所在。北京石墨烯研究院作為石墨烯領域的新型研發機構,是前沿材料的專業研究機構,也是北京市科技攻關機制探索的“試驗田”,一系列支持新材料長期研發、給科研人員減負、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賦權創新政策在這裡試水。其中,科研經費“包干制”的試點就極大地為科研人員進行了“鬆綁”。

2022年,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聯合北京市財政局發布了《北京市財政科研項目經費“包干制”試點方案》,其中明確,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專項、科技新星計劃專項和獨立法人研發機構科技專項三類項目納入“包干制”試點。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成為北京市唯一一家專項“包干制”試點單位。

試點落地后,研究院不再需要把每一個項目都向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進行申請,也不再需要單獨編制預算,而是實行負面清單管理。研究院可以根據科研工作進展的實際情況靈活使用經費,不再被繁瑣的審批環節“捆住手腳”。“‘包干制’的實施賦予研究院更高的研究自主權、經費使用權,讓研究院可自行制定優勢方向,持續深耕,也讓我們擺脫‘寫本子、做預算’的枷鎖,專注於科技攻關,加速技術成果產出與工程化進程。”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

“鬆綁+減負+賦能”,近年來,圍繞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造活力,北京市積極開展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聚焦科技創新過程中的“痛點”“堵點”“盲點”,出台了一批有溫度、有力度的政策措施。在推進科研項目管理機制改革上,建立了“北京市科技管理信息系統”,推行項目材料網上報送和“材料一次報送”制度,實現項目和資金管理全流程“在線辦”,減少信息的重復填報,課題任務書報送數量壓減67%,辦理時限由最初的35天壓縮至14天。

在政策引導和支持下,北京創新生態進一步優化。“2022年,北京每天新創辦的科技型企業達293家,相當於不到5分鐘就誕生一家科技型企業,這是2012年的3.8倍。獨角獸企業102家,居全球第三,是2015年首次統計時的2.6倍。還開通了外籍人才申請在華永久居留‘直通車’,留學歸國及外籍從業人員年均增長12%。”北京市副市長於英杰說。

2023中關村論壇召開在即,京華大地正在不斷升騰著科技創新的激情。北京作為首都,將胸懷兩個大局,自覺站在“國之大者”高度,堅持首善標准,瞄准國際一流,加快打造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率先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建設科技強國提供戰略支撐。

(責編:董兆瑞、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