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一橋一名一景一故事 北京亮馬河24橋修葺一新

2023年04月07日10:21 |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小字號

從東三環友誼橋乘船出發,經藍夢橋、水碓橋……再到織錦橋結束游程,24座橋如同亮馬河6公裡游船航線上的顆顆明珠,展現著自己特有的神韻和風採。據朝陽區消息,亮馬河24橋已修葺一新,每座橋都有自己獨特的名字和寓意,橋梁設計也各具特色。

橋梁命名融入中國傳統文化 一橋一名

好運橋。

亮馬河的24橋分別是“友誼橋、麥家橋、好運橋、藍夢橋、琉璃橋、飲馬橋、觀瀾橋、水碓橋、碧沙橋、和光橋、問渠橋、春谷橋、燕鳴橋、彩虹橋、午陽橋、銀安西橋、銀安橋、銀安東橋、潤澤橋、倉廩橋、活水橋、日升橋、連心橋、織錦橋”,與整體景觀設計主題呼應形成“國際風情,園林風彩,古都風貌,自然風光”四大主題段。

在橋梁的命名上朝陽區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引經據典,譬如“問渠橋”摘自朱熹《觀書有感》“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和光橋”摘自《道德經》“和其光,同其塵”,“碧沙橋”引用祖孫登《詠水》“驪泉紫闕映,珠浦碧沙沉”……不僅如此,橋名還結合了地脈傳承,融入了鄉情鄉愁。“織錦橋”所在八裡庄街道,歷史上八裡庄的紡織是支柱產業,同時,織錦在民間有吉祥寓意,傳達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水碓橋”現處朝陽公園區域,原為水碓子公園,承載了歷史印記和百姓思念。

友誼橋。

此外,橋名還進一步彰顯了朝陽區“國際化”的魅力。“‘友誼橋’是我們開啟亮馬河通航的第一座橋,也是為整體航線定下基調的一座中國文化與國際文化綜合的焦點之橋。它臨近燕莎友誼商城與命運共同體廣場呼應,寓意北京與世界相連友誼長存。”朝陽區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說。

橋梁設計各有特色 兼顧通行與觀賞

游船經過郡王府閘,將穿過4座序列橋,“午陽橋、銀安西橋、銀安橋、銀安東橋”。郡王府給序列橋梁增添濃厚的歷史文化背景,是通航游線上最具古都風韻的節點之一。四座傳統拱橋造型相似,細節各有不同。序列橋梁整體造型均為對稱形式,橋梁提升設計翻新橋面並進行細節設計處理﹔橋身在修舊如舊的基礎上,以灰色石材錯縫鋪裝,橋身兩側嵌入龍紋石雕。

銀安橋。

在細節設計上,“銀安橋”拱圈細節以隆重華麗的龍紋樣裝飾,凸顯中軸線位置﹔“午陽橋、銀安西橋、銀安東橋”以延續郡王府的祥雲紋樣裝飾,視覺上形成延續與呼應。此外,這四座橋的橋牌設計均增加紋樣細節,橋名文字區別通航序列中其他橋梁的深綠色文字,以金色字體凸顯古都文化特殊節點位置。

觀瀾橋。

“觀瀾橋”是 “24橋18景”游賞序列中的第7座橋梁,也是連接航線東西向與南北向的重要節點。其憑借同弧不同心的環狀造型、與環境融合的輕盈姿態以及精致細部設計,成為亮馬河通航航線上橋梁序列中最獨特的存在。

“觀瀾橋的設計有三大創新,一是造型上創新,以最小化工程量介入新建橋梁,低碳介入,利舊更新。減少拆除量,保留原疊梁閘閘墩,創新設計融合處理,兼顧通行與觀賞,滿足橫行縫合兩岸,縱向平行架空水上﹔二是結構創新,借助保留的閘墩,通過巧妙的工程設計,使新橋建設后可轉變形態,以恢復疊梁閘功能,應對特大洪水的極端情況﹔三是功能的創新,橋上形成便捷通行功能與良好的景觀空間功能,橋下滿足雙向通航功能,形成通航游線上的景觀地標,在橋上形成獨特位置的觀景平台。”朝陽區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有所創新的不單單是“觀瀾橋”。“彩虹橋”設計團隊在設計時,不僅為原橋賦予了漸變色彩的變化,成為河面“彩虹”,還在橋欄杆下方的梁側與橋墩位置增加穿孔板細節,兼固遠觀與從橋下通行時的觀賞感受。位於紅領巾公園入口的“日升橋”,是紅領巾湖上一座具有蜿蜒曲折感的 “飄帶”。過去它是一座不鏽鋼板連接的立面造型,橋體和裝飾陳舊破損,經過巧思,採用“橙紅”朝陽色,無論在橋梁之上,還是遠觀橋梁整體飄逸的造型,動感十足。

“生態治水” 水文化賦予亮馬河“親水魅力”

在濱水治理方面,朝陽區從“工程治水”向“生態治水”轉變,除打造親水水岸外,還致力於保護生物多樣性。這一努力首先體現在河岸的設計上。亮馬河河岸採取宜彎則彎、寬窄結合的設計,這樣能提高河水含氧量,增加曝氣量,有利於改善生物的生存環境。彎曲的河岸形成的河灣、凹岸處還可以為水裡的生物提供繁殖場所。

為讓水中的動物安家,朝陽區在治理中花了不少心思。根據河道特點,科學配置,混合種植了諸如矮生苦草、狐尾藻等沉水植物和菖蒲、蘆葦等挺水植物,不僅可以淨化水質,還為水生動物提供了多樣化的棲息場所。

同時,在亮馬河日常的維護管理上,除建立河湖長制,河道管理單位每日專人巡查,率先引入物業專業管理外,加強社會動員,發動沿河企業、轄區居民,共同參與到河道環境、岸線秩序、文明游河、文明親水等河湖管理中來,加強水環境保護。

“亮馬河的治理不僅僅是水的治理,水環境的保護,更是讓人們能享受水,親近水。”朝陽區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在亮馬河的治理過程中融入水文化研究,以河道復興引領城市更新 ,推動河岸沿線文化商業帶建設,把最好的空間提供給市民、游客。

今年5月,亮馬河將實現18公裡濱水綠道貫通。除了乘船游覽,朝陽區還創新探索以亮馬河為試點的水上活動,在具備條件的河道開展垂釣、皮劃艇、賽艇、漿板等體育運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成為一道時尚靚麗的風景。

目前,朝陽區正在籌建首屆“亮馬河畔國際茶香文化節”,每年春、秋兩季各舉辦一次,將於5月、10月亮相。未來,朝陽區將進一步策劃開展高水平、國際化、多樣化的活動,搭建亮馬河沿岸演藝展示平台,提升亮馬河及沿線文化屬性和空間品質。

(責編:鮑聰穎、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