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長安街攜手清華大學 雜院變身黨群服務中心
人民網北京7月10日電 7月10月,位於東鬆樹胡同4號的西長安街街道黨群服務中心正式揭牌對外開放,這是西長安街街道牽手清華大學后,由清華大學師生團隊歷時1年時間打造完成。
原先暮氣沉沉的大雜院變身為極具北京特色的胡同四合院黨群服務中心,不但西長安街地區黨員有了錘煉黨性的新陣地,轄區內也多了一處休閑活動場地,市民游客更可以前來參觀,感受古城四合院文化。
清華大學常務副校長王希勤、西城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振海共同為四合院黨群服務中心揭牌。
巧借力,調動共建資源
特殊的區位,讓西長安街街道成為清華學子打磨信仰和擔當最直接、最生動的實踐課堂。自2019年西長安街街道攜手清華大學建設學生社會實踐基地以來,開展了3大類10余項品牌項目,20余個清華院系黨組織,17家駐區單位,以及街道13個機關支部、11個社區黨委參與其中。
“‘紅牆意識’有著豐富的內涵,我們要在核心區的實踐中,讓理論活起來,讓知識活起來。”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同學在參與聯學共建時感悟道。校地不但策劃26次富有特色的聯學共建,還建立為民實踐課堂,引導清華學子參與疫情防控、垃圾分類、青少輔導等志願活動;搭建黨 員筑夢平台,通過學生黨員認領地區“微心願”,為困難黨員群眾送學上門、困難幫扶、心理慰藉,近7000名地區居民在服務活動中受益。
去年年初,隨著全市黨群服務中心建設意見的落地,地區黨員群眾對黨群陣地和活動空間的需求日益迫切。如何讓年久失修、長期閑置的雜院承載期盼,街道著手與清華大學溝通謀劃,積極調動雙方資源稟賦,開設了黨群服務中心建設設計課題,助力社區治理、方案落地。
盡心力,融合古韻新⻛
為了最大限度保留四合院氣息,又能實現現代化服務功能,街道從清華招募了10余名建筑、美術、土木、社科等專業的優秀學生骨干,組成設計團隊投入設計實踐。“居民所需,才是我們設計的方向。”學生團隊為了了解居民的意見和建議,還一起設計了紀念街道改造的特色文創卡片,在入戶調研過程中贈予居民。
“比如,多功能活動廳的空間有延伸需求。設計中把傳 統規制的門窗,改為落地式推拉玻璃門,為了保持古建風貌,將玻璃門做舊,增加回字紋,這樣敞開后連通院落,可容納更多黨員群眾開展活動。”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滿足居民夏日乘涼的需求,將屋頂改為和瓦,房檐外延做成檐廊。考慮到后院小,易積水的情況,將部分地面改為拼接木板,即現代美觀,又可方便雨水沿板間縫隙流入排水井。
實踐推進中,建筑學院為鼓舞團隊、護航實踐,將實踐項目設為學分課題,安排學院領導擔任指導教師,並邀請同衡設計院的專業設計師參與指導,啟迪思路。西長安街街道也安排專人負責實地對接和后勤保障,並邀請北京建筑設計研究院的責任規劃師,為同學解讀北京老城修繕保護的細則,前前后后32次調研,7次方案研討確保了古朴風格與現代功能的交相輝映。
添活力,加裝服務引擎
7月10日上午,西長安街街道黨群服務中心敞開朱紅色大門,正式啟動面向地區黨員群眾開放。
西側為政務服務共建區,包括可以開展政策咨詢、業務辦理、訴求接待的政務咨詢辦理服務站;滿足學生團隊鑽研課題、開展設計、交流經驗的清華大學學生社會實踐空間以及落實“兩新”工作的黨建辦公區。
南側為多功能活動區,可獨立或連通院落舉辦主題宣講、黨課培訓和黨員活動。東側為黨建宣傳教育區,展廳主要圍繞黨的百年光輝歷程進行黨性教育,這裡還可舉行黨員宣誓,開展黨員“微心願”活動。北側為閱讀會客區,其他配套為文化培育和環境治理空間。
同住東鬆樹胡同的王大媽,來到院裡感嘆道,“沒想到自家門口有了一座這麼雅致的四合院,還是可以為我們提供服務,開展活動的黨建陣地,以后咨詢問題再不用跑遠路,想想心裡就美,而且這裡的文化空間是我最心心念念的。”
活動當天,西長安街街道還發布了2021年共建實踐項目,清華大學的2支實踐團隊分別認領了六部口社區街巷胡同更新項目與和平門小區地下空間改造項目。明年的這個時候,社區治理成果將再一次開花結果,為核心區建設和老城復興交出無愧人民的滿意答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