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文化

啟航新征程 北京正當“紅”全媒體系列報道

昔日"龍須溝"今日"金魚池" 舊貌換新顏百姓念黨恩

池夢蕊 尹星雲 鮑聰穎
2021年07月06日08:50 |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小字號

“這是北京天橋東邊一條有名的臭溝,溝裡全是紅紅綠綠的稠泥漿,夾雜著垃圾、破布、死老鼠、死貓、死狗和偶爾發現的死孩子。附近硝皮作坊、染坊所排出的臭水,和久不清除的糞便,都聚在這裡一齊發霉,不但溝水的顏色變成紅紅綠綠,而且氣味也教人從老遠聞見就要作嘔,所以這一帶才俗稱為‘臭溝沿’。”這是話劇《龍須溝》裡老舍先生對金魚池地區的描述,但昔日的龍須溝,如今的金魚池社區,早已舊貌換新顏。

干淨整潔的街道、鱗次櫛比的樓房……步入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天壇街道的金魚池社區,昔日的龍須溝景象早已不復存在。一汪池水清澈見底,魚兒成群自在地游著,話劇《龍須溝》中的角色“小妞子”銅像靜靜矗立在岸邊,見証著從“龍須溝”到“金魚池”的蛻變。

如今環境優美的金魚池社區。 人民網 尹星雲攝

三次大改造 百姓念黨恩

家住天壇街道金魚池中區社區的居民宋承芳,親身經歷了金魚池地區的三次變遷。

“我從小就在龍須溝長大,小的時候住在小破平房裡,記得有一次下大雨,房也漏,缸也飄起來了,水都漫到床上,我和弟弟妹妹打著傘蹲在床上,特別害怕,就大聲哭。后來聽到院子裡邊喊:‘孩子們,別哭了!’警察來了,把我們一個一個背出院子。” 宋承芳回憶起小時候的住宿環境,不禁唏噓。

50年代的天壇路和金魚池居民住宅舊景(第一次改造)。

1950年,北京市政府對龍須溝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改造。河道治理,龍須溝明溝變暗溝,臭氣熏天的臭水溝不見了。但這次改造,街道和房屋還基本保留原樣,房屋低矮,牆體開裂,院內無廁所,缺少自來水和污水管線。

1960年,北京市政府對金魚池進行了第二次大規模改造,填平了殘存的金魚池,在原址上建起了53棟簡易樓,形成金魚池東、中、西街,幾代住在棚鋪房裡的居民住進了樓房。“我們家也分到一套面積28平方米的樓房,一間大屋加半間小屋。”宋承芳說。

金魚池經過第二次改造,居民居住條件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

“簡易樓經歷30年以后,外面的牆皮脫落,下水道總是堵。一層五戶,廁所就倆,分成一邊兒男的一邊兒女的。這要進去一個人,外邊著急的時候直跺腳。”宋承芳回憶道。

2001年,金魚池危改工程動工了,這是當時全市最大的成片簡易樓改造工程。為了讓金魚池老百姓能及早回遷,工人們日夜連軸轉地施工。從打地基到一層層疊起的新樓,居民們一點點看著變化,盼著回遷。

金魚池160戶首批回遷居民拿到了新家鑰匙。

10個月后,2002年4月18日,金魚池160戶首批回遷居民拿到了新家鑰匙。寬敞的樓房、整潔的街道,老街坊們不敢相信這就是自己住了幾十年的老地方。

此后每年的4月18日,居民們都會回到金魚池社區共度“回遷紀念日”。每年的那一天,也提醒著人們,新中國成立后這裡所發生的三次翻天覆地的變化。河道治理、平房上樓、危房改造,金魚池地區的環境變遷,見証了百姓生活的變遷,更體現了黨和政府對居民的關心和愛護。

“老舍若來尋故地,當驚巨變續華章。”回遷居民親筆寫下的這首歌頌《金魚池小區》的詩是這裡巨變的最好見証。宋承芳坦言:“親身經歷了金魚池的三次變遷,我相信,有黨和政府的關心和愛護,金魚池會越變越好。”

一出戲一群人 台詞句句含真情

環境變好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也豐富了起來。

2012年6月,恰逢北京人藝成立60周年,天壇街道成立了群眾藝術社龍須溝話劇班。在人藝著名演員李濱老師的指導下,話劇班演員們從劇本到台詞、從眼神到動作,一點點打磨、一點點完善,每周風雨無阻地排練,隻為打造一出草根版的“殿堂級”話劇。

居民王建和就是話劇班裡的一員,在《龍須溝》裡面扮演拉洋車的丁四。“當時街道成立話劇班我就報名了,真沒想到我這個普通老百姓還能登上舞台,過一把演戲的癮。” 王建和笑著說。

“我們話劇班平均年齡在65歲,最大的80歲了。歲數大了,背台詞就是一關。”在李濱老師的指導下,大家反復練習,爭取一個字不落。后來,李老師又讓大家在體會理解人物的基礎上,結合劇情、動作記台詞,練習的多了自然也越來越熟練。

到2012年國慶節前,接受了三個月專業訓練的居民們第一次走上“舞台”。“我記得特別清楚,9月24日那天我們在金魚池小妞子廣場進行了話劇《龍須溝》的第一次公開排演,向老街坊們展示‘排練成果’。背景很簡單,就是一張舊社會小院兒的背景牆,五個長短、大小都不一樣的木凳子,加上兩張破木桌,搭成了一個話劇舞台。”王建和頗有自豪地回憶著,“現在想起來,雖然那時候表演有些發怵,但還是贏得居民們的陣陣叫好聲。”

后來,話劇班參加的演出越來越多,大小演出不下幾十場,得到了觀眾的一致好評。“不管是在外面劇場演還是在社區露天演出,無論大的演出還是小的演出,我們都一樣認真對待。”王建和說,好多居民非常願意看,都在問我們什麼時候還演,還有的居民說,“真遺憾,我還沒有看過,人家都說演得特別好。”

現在的金魚池社區裡,生活處處方便,處處順心,居民們的文化生活也越來越豐富。正如王建和所說:“劇本裡歌頌黨和政府的話,也正是我們的心裡話。正所謂一出戲一群人,台詞句句飽含真情!”

黨建引領 黨員先鋒作表率

金魚池社區居民,今年76歲的趙四紅,往上數六代人都住在龍須溝邊上,提起這些年來居住環境的變化,他激動地說:“是誰把龍須溝整治的這麼好的,是黨,是國家!”

慶祝金魚池社區居民回遷兩周年暨“小妞子”銅像揭幕儀式。

龍須溝地區的三次改造,他們一家從頭到尾親身經歷,親眼見証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父親有這麼一句話,每走一步路都得感謝共產黨,為什麼?從前路都不好走。所以,感恩之心還得有。” 趙四紅說,“龍須溝的巨大變化,最根本的就是一條,那就是黨的領導、黨的關懷、黨的恩情,而且是一直延續下來,對老百姓的那份心一直沒有變過。沒有這一條,就沒有現在的金魚池,就沒有現在的好日子!”

“金魚池地區的各方面提升,離不開社區全體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東城天壇街道金魚池社區書記張婷婷坦言。

張婷婷介紹,社區共有2個支部、200多名黨員。在天壇街道黨委、社區黨委的帶領下,社區黨建品牌“老黨員先鋒隊”已經發展為60多人的隊伍,在日常的環境治理、垃圾分類、新時代文明實踐等方面處處作表率,在疫情防控和垃圾分類值桶活動中,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受到廣大居民認可。

昔日“龍須溝”,今日“金魚池”。短短幾十年間,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這片土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的金魚池,每天上演著“龍須溝人”新時代的美好生活,續寫著“金魚池人”的幸福故事。(東城區天壇街道供圖)

短評

“中國共產黨幫我們實現了廣廈千萬間!”“每走一步路都得感謝共產黨!”金魚池社區老居民的話真切道出了從“龍須溝”到“金魚池”的巨變,離不開中國共產黨人矢志不渝的接力奮斗。三次大改造,從河道治理到平房上樓再到危房改造,黨的初心一以貫之,就是讓這裡的居民能早日過上幸福生活。

話劇《龍須溝》中,舊社會藝人“程瘋子”最大的夢想就是“有一天,溝不臭,水又清,國泰民安享太平!如今,金魚池社區“清水綠岸、魚翔淺底”,“金魚池人”安居樂業,夢想已經照進現實。 

 

(責編:孟竹、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