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亮點紛呈 成首都紅色新地標

李博

2021年06月29日11:18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北京城建集團供圖

“這座建筑庄重大氣,我已經迫不及待想進去參觀了。”6月23日,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南側區域,騎著共享單車前往“打卡”的高先生用影像定格這座氣勢恢宏的“紅色建筑”。這座建筑就是剛剛落成的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在中國共產黨即將迎來百年華誕之際正式開館。

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七一”后將適時對公眾開放,這座歷時一千多個日日夜夜建造而成的建筑,從設計到建成的各個環節均貫穿了創新、綠色、高質量等理念,可謂亮點紛呈,成為首都紅色新地標。

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序廳內景。 北京建院供圖

設計亮點——

承襲新中國經典建筑紅色基因

應用數字等新技術實現舒適觀展

“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的意義特殊而重大,如何在設計中體現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史和其中蘊含的偉大精神,同時兼顧功能性,成為我們面臨的首要挑戰。”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主設計師、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北京建院)首席總建筑師邵韋平說。

時間回到1959年,為獻禮新中國成立十周年,人民大會堂、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軍事博物館等北京“十大建筑”拔地而起。邵韋平所在的北京建院是當時天安門廣場建筑群主設計單位,也是人民大會堂設計方。

“當時留下的寶貴經驗和設計成果,對北京建院承擔這座具有紀念意義的黨史展覽館設計提供了很大幫助。”邵韋平說,“黨史館位於北中軸線東側,我們考慮跟中軸線的關系,把建筑主立面安排在建筑西側正對軸線的方向。人民大會堂將西方平頂式結構、柱廊和中式紋樣,琉璃瓦屋檐相結合。在黨史館設計中,我們也借鑒了這樣一些處理手法,體現了歷史的傳承性。”

黨史館整座建筑將經典的柱廊風格和中式建筑紋樣相結合,通過厚重的實牆和虛實變化的柱廊及玻璃幕牆,共同形成一種庄嚴的紀念效果。在內部空間布局上,雙軸線對稱的形式使建筑看起來周正庄重,更能體現傳統文化的精神。建筑細節造型上也充分體現中華文化特征,柱廊的柱頭、柱礎採用了寶相花造型圖樣,柱與柱之間通過中國傳統木構建筑的額枋進行連接,使立柱更加穩定。東西柱廊兩端的花格牆裝飾,融入向日葵符號,突出黨史館的特征。

人們從新落成的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既能看到人民大會堂等新中國經典建筑的影子,同時也看到了新時代的建筑風貌。北京建院團隊在設計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時,不僅承襲了新中國經典建筑的文化基因,也追求功能上的現代性,力求符合新時代的要求,他們為這座紅色建筑注入了前沿建筑理念和建筑技術,從而更好服務社會和公眾。

展陳功能是向觀眾展示黨的百年歷史、展現建筑內涵的核心要素。黨史館展覽內容連續、專題繁多,為保留歷史的連續性,設計團隊打破了以樓層進行區分隔斷的傳統,採用符合現代展陳理念的連續展陳流線設計,組織了一條螺旋上升、循環向上的“人性化”觀展流線。

觀眾從一層前廳開始,順時針循環觀展,之后沿中軸線上的台階和扶梯進入上一層,“通過漸進的空間轉換,形成層層遞進、由下而上的展覽動線,參觀者在向上層層行進中會產生一種儀式感、崇敬感,同時寓意我們黨的事業不斷走向新高度。”邵韋平說。

考慮未來黨史館參觀活動較多、人流密集,設計方在六層設置了可供1000人舉行大型交流活動的紅色大廳。過往,觀眾需要在展館外排隊等候觀展。此次,設計團隊提供了一種新模式,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西側廣場地下設置了一個約9萬平方米的公共服務空間,配有餐飲、影視等服務設施,觀展前觀眾可在那裡等候,觀展后也能得到休息。

北京建院設計團隊立足新發展理念打造新時代展館,應用數字化三維設計確保建筑每一個細節精准美觀。建筑按照國家綠色最高標准配置,在屋頂設置了連續的太陽能採暖台架,並專門定制太陽能集熱管,使之與建筑造型完美結合,既遵循綠色生態理念,又具有現代美學效果。

此外,建筑多處採用了減碳技術,例如,為滿足文物和展品對室內濕度的要求,博物館通常會採用蒸汽加濕,導致大量直接碳排放。黨史館設計方以組合加濕的方式,取消了燃氣蒸汽鍋爐,每年預計可減少約600噸直接碳排放。還採用冰蓄冷系統,利用夜間低價電進行制冷,用於白天高價電期間的能源需求,減低供電煤耗,為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做貢獻。

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館徽和柱廊。北京建院供圖

施工亮點——

像繡花一樣精雕細琢神聖殿堂

56項專利攻克難關創多項“提前”紀錄

總建筑面積超24萬平方米(黨史館主體建筑14.7萬平方米,配套建筑9.6萬平方米),總工期僅有2年零2個月,超越首都國際機場、大興國際機場兩大“國門”的建造速度,比肩國家體育場、國家速滑館雙奧主場館的建造標准……當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工程交到王恆手上時,他坦承“壓力前所未有”。

北京城建集團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項目經理王恆之前曾參與建設了2008年北京奧運村、中國國學中心、北京城市副中心安置房等重大工程,可謂“大戰”經驗豐富,“當時距離黨的百年華誕隻有兩年多時間,在這麼短時間內完成承載重大使命的工程,我感到肩上的擔子重有千斤。”王恆說。

北京城建集團調集曾參加過國家體育場、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等世界級工程的精兵強將,組建項目管理團隊,並下達了指令:以百年標准,把黨史館打造成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神聖殿堂。2018年9月10日,黨史館工程開工建設。

在單層面積38000平方米基坑中,匯集了40多台大型設備,施工團隊通過井字形畫塊,將土方開挖現場劃分出區域。12台塔吊開動,高峰期有5000工人參加施工,開挖跑出日均出土1萬立方米的速度,相當於800輛渣土車的運量。3個月后,105萬立方米的土方開挖宣告完成。

建設者晝夜施工,與時間賽跑,3.7萬噸鋼筋綁扎、16.5萬立方米混凝土澆筑相繼完成。2019年6月15日,工程地下結構比原計劃提前15天封頂。

黨史館工程地上結構施工前,施工團隊發現,若按照最初計劃,鋼結構必須與混凝土結構同步施工,比計劃工期要晚近一個月才能完工。

王恆說,項目團隊借助模型分析后,決定加大部分剪力牆內型鋼截面尺寸,提高結構整體剛度,滿足上部鋼結構施工階段荷載需求。鋼結構與混凝土分開施工,每層可節省5天工期。“我們不斷打破傳統施工方式,開展技術創新,加快了建設速度。”王恆說,在樓板澆筑時,通過增設可拆卸的小型鋼梁,保証樓板和豎向結構同時澆筑,每層節省了3天工期。黨史館工程總承包方北京城建集團為黨史展覽館申請了56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21項。

2019年11月18日,黨史館工程比原計劃提前12天完成主體結構施工。

挑戰依然在之后的施工中不斷出現。廊柱外觀方案最終敲定后,40根廊柱需要在2021年春節前拼裝就位,安裝時間隻有一個月。除時間緊迫外,還由於每根廊柱由28環弧形漢白玉和廊柱頭、柱礎組成,每環都有4塊重達150公斤的漢白玉,每根廊柱每環石材縫隙需在同一水平線上,安裝精度要求相當高。

面對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王恆向以他名字命名的青年突擊隊下達了“必須拿下”的命令。2021年1月10日,40根典雅精致的漢白玉廊柱亮相,實現了預期目標。

“追趕速度的同時還要精益求精追求質量,要對得住各方信任、對得起殿堂品質,讓這座建筑多留贊嘆,少留遺憾。”這是王恆時常對自己和同事說的一句話。

每一道工序均超前策劃、樣板先行,王恆率領團隊像繡花一樣對黨史館工程精雕細琢。混凝土澆筑時,“量身定制”定型柱箍、定型圓柱模板,減少人為因素確保精度﹔對每一道拼縫進行100%檢查,打磨出外美內堅的混凝土觀感質量。幕牆石材安裝時,每一塊石材后面都標有安裝時間、質檢員等信息,讓石材安裝具有可追溯性,同時增強勞務人員質量意識提升安裝精度。黨史館地下二層柱頂設置了隔震層,由332個隔震支座組成。所有隔震支座入場前進行檢測,利用BIM技術(建筑信息模型建造技術)模擬安裝過程、對每根鋼筋進行定位,確保鋼筋綁扎精度,施工團隊用一系列嚴密措施確保安裝精度,護航樓體穩定安全。

2021年5月4日深夜,王恆獨自圍著黨史館轉了三圈,心潮澎湃,“項目從一片荒蕪到燈火輝煌,要交付了,心中十分不舍。但能為我們黨建造一座經典建筑,做了一名共產黨員最直接的工作,成為我一生的榮耀。”翌日,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竣工落成。

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北京城建集團供圖

代建亮點——

科學管理讓每一筆資金用在刀刃上

分區域驗收搶出三個月展陳時間

北投集團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項目副總經理周立成清晰記得2018年8月26日的情形,那一天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舉行了奠基儀式。“這座具有重大政治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標志性建筑不僅在設計上處處體現了黨的元素,建筑材料的選擇也別具匠心,很多都取自革命聖地,比如奠基石,來自革命聖地延安。展館序廳地面石材取自四川雅安,當地管這種石材叫紅軍紅。”周立成說。

周立成所在的北投集團承擔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項目代建任務,周立成說:“我們主要是在項目推進中統籌協調,以最高質量、最高標准、最優方案,安全、高質量推進工程建設進度。”在近1000天建設中,先后有200多家單位、近5萬人直接參與這項大工程。如何科學高效管理“大兵團作戰”,北投集團代建項目部編制了工程總體建設計劃,建立了項目聯席會機制,各參建單位聯合現場辦公,團結協作,快速解決工程建設中的問題,確保工程高效推進。

幕牆工程是黨史館建設的重中之重。現今人們在新落成的黨史館東側區域依然可以看到3塊石材形狀各異的巨型幕牆樣板,這是當初進行試驗留下的。北投集團代建項目部提前一年半啟動了施工規劃,從源頭把控質量,堅持樣板先行。周立成說,2018年11月開始制作幕牆樣板,之前多次遠赴四川雅安等地協調落實石材,保証原材料質量和及時供應。在黨史館工程東側區域一幢建筑進行1:1幕布展示,用9個月時間反復研究,不斷比較確認,修改調整,最終敲定幕牆石材樣式。

黨史館工程涉及材料、設備多,北投集團代建項目部實行封樣管理制度,組織業主單位進行認樣、封樣,設立封樣室進行樣品管理,嚴格把控材料標准、質量。落實施工工藝交底制度,採用多樣化交底形式,現場掃描二維碼即刻查詢交底內容,採用BIM技術進行可視化交底,確保工程質量可控。

北投集團代建項目部還嚴格把控各項方案的科學性、經濟性與適用性,確保每一筆資金用在刀刃上。由於施工場地狹小,為解決材料運輸問題,曾有一種方案提出借鑒大興機場修建鋼棧橋的方式,周立成說:“這個方案雖然可以確保工期,但需要耗資超1000萬元,成本相當高,我們統籌考慮后認為並不是最優選擇。”

在項目原設計中,存在預制構件生產排產周期長,運輸和成品保護難,預制條板尺寸偏大,施工困難等問題,北投集團代建項目部與相關方充分溝通,組織總承包、監理等單位專題論証,進行了二次優化,將預制樓梯改為現澆樓梯,節約了工期﹔將預制條板改為加砌塊,節省費用約350萬元。

根據整體安排,工程建設后期需要布展提前進場。如按照常規驗收,展陳最早要到2021年2月才能施工,如此一來留給布展的時間相當緊張。北投集團代建項目部採取分階段、分區域驗收方式,於2020年11月30日完成了展陳區一至三層9個主體展廳的竣工驗收,並移交展陳施工,“我們通過創新工作方法,為黨史館整體布展搶出了三個月時間。”周立成說。

6月18日,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開館。周立成要執行后續展館保障任務,目前還未曾參觀展覽,他說:“通過參與建設,更加銘記自己的身份和責任,在未來工作中加強黨史學習,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奮斗精神,立足崗位,用實際行動向建黨100周年獻禮。”

(責編:孟竹、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