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起,一批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集中對外開放,系統呈現北京黨組織開創北方革命事業新局面的重要歷史。其中,經過前期布展提升,北京李大釗故居於昨日正式對外開放,內設“故居復原陳列”和《播火者——李大釗革命思想與實踐》專題展兩部分,系統展現李大釗同志在中華大地播撒馬克思主義的真理火種、推動創建中國共產黨、推動中國革命實踐等方面的卓越貢獻。6月1日起,市民可通過官方公眾號進行網上預約,免費參觀。
北京李大釗故居坐落於西長安街南側新文化街風貌保護區的文華胡同,與北側的民族文化宮相望,為民國時期的民居建筑,整座老院質朴而寧靜。從院子推門而進,李大釗同志半身銅像矗立其間,庄嚴而凝重。故居院內,兩株海棠樹綠意盎然。這座小小的四合院看似不起眼,卻承載了非凡的意義:它見証了李大釗傳播馬克思主義、創建中國共產黨、領導北方工人運動、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等一系列最具代表性的革命實踐活動,也是李大釗簡朴生活和高尚道德情操的真實寫照。在北院,觀眾可以走進復原后的堂屋、臥室、書房等場景內,通過沉浸式體驗,感受百年前李大釗及家人生活的點點滴滴,以及李大釗為人夫、為人父、為人師的高尚精神品格。在南院的專題展室內,觀眾則可以通過瀏覽豐富的歷史資料,包括文字、照片和視頻,以及參與交互式觀展,領略李大釗對推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和中國共產黨創建的重要貢獻。
故居主打沉浸式體驗
細致復原生活場景
李大釗於1889年10月29日出生在河北省樂亭縣大黑坨村,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軍閥張作霖秘密殺害於北京西郊民巷京師看守所,犧牲時不滿38周歲。在他短暫的人生歷程中,有大約十年是在北京度過的,可以說,北京是李大釗的第二故鄉。李大釗先后在北京租住過8處住所。1920年春至1924年1月,李大釗一家在當時的石駙馬后宅35號(現西城區文華胡同24號)居住將近四年,這裡是李大釗在北京租住的第四處宅院,不僅是他在北京居住時間最長的住所,還是李大釗與家人在故鄉之外生活時間最長的一處居所。
李大釗故居分為南北兩個院落,總佔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李大釗及家人租住在北院,以“故居復原陳列”的形式進行了還原,再現了當年李大釗簡朴而忙碌的生活。北房是李大釗、趙紉蘭夫婦的臥室和堂屋,西廂房是李大釗的書房和會客室,東廂房則是長子李葆華的臥房和客房,東、西耳房是長女李星華及次女李炎華、次子李光華等人的臥室。
北京李大釗故居管理處主任劉洋告訴北青報記者,每個房間的陳設和布置,都是通過參考李大釗后人的回憶以及相關的歷史資料進行了復原陳列,無論是桌椅、床鋪、木箱,還是臉盆、書、煤油燈,甚至是木窗上糊的白色窗紙,都盡可能從細節上還原歷史。通過打造沉浸式觀展體驗,觀眾走進其中,仿佛穿越百年時空回望風雲歲月。
比如,走進北房的堂屋,迎面即可見一組中式的中堂陳設。牆上挂著一幅著名的對聯:“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這是李大釗精神風范的真實寫照。條案上擺著一對撣瓶和一台小型座鐘。在這個堂屋,他曾接待過陳獨秀、鄧中夏、梁漱溟、章士釗等眾多革命同志和友人。一對茶盞擺放其間,仿佛能讓人聯想到李大釗剛剛會見完客人的模樣。堂屋東側的牆上,挂著一張刊發於《少年中國》1920年10月第2卷第4期的消息,裡面記錄了李大釗一家搬入石駙馬后宅35號的消息,這也成為李大釗在此居住最有力的証據。
交互式展陳設計
展現李大釗革命思想與實踐
在南院內,則是《播火者——李大釗革命思想與實踐》專題展所在。據劉洋介紹,“播火者”意為播馬克思主義思想之火、播共產黨創建之火、播中國革命實踐之火,除前言和結束語外,分別從“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和“中國革命實踐的開拓者”三個維度,分三部分重點展示李大釗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偉大貢獻。
北青報記者發現,為了讓觀眾更加深刻地感受當年的風雲歷史,展覽充分使用了不同的多媒體手段,不僅有與李大釗相關的書籍、文字資料、照片,還有一段十分珍貴的視頻。在該專題展覽進門處,一段1924年李大釗在莫斯科大劇院演講影像在大屏幕上循環播放,劉洋說,這段無聲的黑白視頻是高清修復過的,此視頻是李大釗存世僅有的8秒鐘影像資料,十分珍貴。此外,與李大釗相關的繪畫創作也讓展覽的形式豐富了不少,比如,一幅題為《李大釗在北京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大型油畫令人眼前一亮,畫中,李大釗被人群簇擁著,他手執書卷,神情庄重,向人們傳播著馬克思主義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覽還展出了“鎮館之寶”,也是館藏一級文物——李大釗的《史學要論》。這本書靜靜地躺在展櫃中,發黃的書頁有些褶皺,這是李大釗系統闡述其史學思想的一部精粹之作,更是20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的奠基石。劉洋介紹,之所以是鎮館之寶,是因為當時教授上課沒有固定教材,李大釗寫就《史學要論》后,親自去商務印書館印刷,當作教材發給學生,因受眾量小,存世量少,因而顯得格外珍貴。
交互技術手段的運用也讓觀展方式更加多樣而直觀。在展陳的第一部分,展示的是李大釗傳播與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相關經歷,一張電子屏內顯示了李大釗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期間引進的馬克思主義圖書,有《雇佣勞動與資本》《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等十余本,觀眾可以點擊屏幕進行翻頁瀏覽。
在另一塊電子屏上,觀眾可以點擊閱覽李大釗研究與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主要成果,包括《平民主義》《國際的資本主義下的中國》《十月革命與中國人民》等多篇文章,這些文章標題以三維動畫的形式,環形分布於李大釗三維雕像四周,點開即可閱讀全文。
推出青少年專題講解
沉浸式演出《播火者》
“那年春天,父親每天夜裡回來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麼時候他又出去了。有時候他留在家裡,埋頭整理書籍和文件。我蹲在旁邊……”這是在小學語文課本中的一篇文章,作者是李大釗的女兒李星華。在李大釗故居正式對外開放后,故居專門推出青少年專題講解。針對青少年觀眾,講解內容將會重點介紹李星華和父親李大釗的生活故事,講述小學生課文《十六年前的回憶》內容,增強小學生觀展感受,專題展廳內將著重介紹《艱難的國運和雄健的國民》文章創作背景和教育意義,增強中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時代感,拉近青少年觀眾與大釗先生的距離。
除此之外,昨日,沉浸式演出《播火者》也在李大釗故居內上演,該劇以故居院落為演出背景,選取李大釗1920年到1924年在此居住時的建黨活動和家庭生活片段,從對青年學子的幫助到對膝下兒女的教育,再現了李大釗的精神風范和革命情懷。該劇由多位在校中小學生與西城區專業演員共同完成,用真情實感帶領觀眾體會那段革命歲月。
展覽場景
臥室書房兩相望 趙紉蘭為李大釗“望風”
走進李大釗故居,西側的廂房曾經是黨組織早期活動會議室,這廂房三間打通,作為李大釗的書房及會議室使用,在陶然亭慈悲庵被定為黨組織固定活動場所之前,大部分黨內會議和活動都在這間會議室召開。而當它作為會議室時,這間屋子是不許家人進入的。
如今,這間廂房的陳設是根據包惠僧在《回憶李大釗》一文中的描述進行原狀恢復布置的:“這間房子是三小間合成的一大間,靠著三面牆壁陳設著四個大書架,上面擺滿了書籍,有中文的,也有外文的。靠窗戶的這一面,有一個相當大的寫字台,寫字台對過有兩張條桌,條桌上面堆滿了報紙和雜志,也同書籍一樣,中國的、外國的都有。”
北青報記者看到,屋內有一組書架,一組桌椅,桌上還隨意地放著《新青年》《晨報》等報刊雜志,仿佛一場會議剛剛結束。西側的牆上,一幅大型油畫描繪了當年李大釗和仁人志士在會議室中開會討論的熱烈場景。
劉洋掀開了會議室門口處的一塊布帘子,指著北房的方向告訴記者:“您看,透過這個玻璃窗,就能看到北房內李大釗夫婦的臥室,而站在臥室炕邊,也能向南望見西廂房內開會的場景。劉洋說,當年,西廂房作為黨組織早期活動會議室開會時,夫人趙紉蘭就坐在炕上做針線活,為會議成員望風,並隨時查看西廂房內開會的場景,根據會議進程去房內給大家添水。
在北房的李大釗夫婦臥室,裡頭蘊含的故事也令人動容,李大釗夫婦相濡以沫、伉儷情深的生活場景依稀可見。房內的炕上鋪著一張席子,是從河北樂亭縣老鄉家裡征集來的,看起來有些年頭。陽光透過白色窗紙,洒在炕上。一張木質的小桌佔據炕面的正中心,桌上是一盞煤油燈和一本發黃的《紅樓夢》,牆上挂著李大釗和夫人趙紉蘭的畫像。
劉洋介紹,當年,趙紉蘭不識字,但李大釗作為北大教授,一直十分尊重趙紉蘭,隻要一有閑暇就教夫人識字,久而久之,趙紉蘭都能閱讀《紅樓夢》了。他還熱情地把妻子介紹給到家裡來的革命同志和青年,在丈夫的感染下,趙紉蘭默默地支持著李大釗的工作,歷盡艱苦撫養孩子走上革命道路,為黨的工作做出了重大貢獻。
琴聲掩蓋會議聲 風琴見証革命歷程
在西廂房會議室內,一架木質的舊風琴引起了不少參觀者的注意。劉洋介紹,李大釗因家庭生活作風簡朴且是租房居住,經常去宣武門內的頭發胡同小市這類專賣舊貨的地方淘一些舊家具和舊書。這架風琴就是從舊貨市場淘來的。
買回來后,李大釗把風琴安放在了書房西牆壁下方,並親自到廚房舀了一盆水,用抹布擦了又擦,幾經擦拭后這架舊風琴便漆黑锃亮、煥然一新了。在緊張的工作之余,借助這台風琴,李大釗經常將子女們召集到書房教他們唱歌,還教孩子們學會了《國際歌》。他還給孩子們講解歌詞的含義,孩子們也被歌曲中蘊藏的力量深深感染著。怕被街上的警察和暗探聽見,李大釗當時還告訴孩子們聲音不能唱得太高,以免被抓到。
“所以李大釗一家平日唱歌、學歌總是聲音低低的,但每逢下雨天,琴聲和歌聲便比較嘹亮,因為風聲和雨聲能蓋住他教孩子們唱革命歌曲的聲音,”劉洋說:“在召開秘密會議時,這琴聲也常常用來掩蓋李大釗和同仁們開會的討論聲,以防止敵人竊聽。”
這架風琴,便成為見証李大釗革命歷程的一部分。如今,經常有前來參觀的小學生們站在這架舊風琴旁一起合唱《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
金句摘錄
須知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必經一番苦痛,必冒許多危險。有了母親誕孕的勞苦痛楚,才能有兒子的生命。這新紀元的創造,也是一樣的艱難。這等艱難,是進化途中所必須經過的,不要恐怕,不要逃避的。——李大釗:《庶民的勝利》
我們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研究,雖然極其貧弱,而自一九一八年馬克思誕生百年紀念以來,各國學者研究他的興味復活,批評介紹他的很多。我們把這些零碎的資料,稍加整理,乘本志出“馬克思研究號”的機會,把他轉介紹於讀者,使這為世界改造原動的學說,在我們的思辨中,有點正確的解釋,吾信這也不是絕無裨益的事。
——李大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青年循蹈乎此,本其理性,加以努力,進前而勿顧后,背黑暗而向光明,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李大釗:《青春》
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網開三面”,把我們解放出來,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抗拒沖決,使他們不得不任我們自己解放自己。不是仰賴那權威的恩典,給我們把頭上的鐵鎖解開,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從那黑暗的牢獄中,打出一道光明來。——李大釗:《真正的解放》
打倒軍閥隻有一個方法,就是來到中國共產黨的旗幟下,來實行暴力革命。中國共產黨是革命的政黨,是個解放被壓迫運動的政黨。打倒國際帝國主義要與全世界被壓迫的民族,全世界的無產階級聯合起來作全世界的社會革命,也就是非站到紅色的國際共產黨的旗幟之下不可。同胞們!惟有槍才能對付槍,惟有暴力才能打倒暴力。同胞們!我們不要再用乞憐的手段了,乞憐是無用的。同胞們!快快運用我們偉大的革命呵!
——李大釗:《敬告國人書》
本版文/本報記者 蔣若靜 攝影/本報記者 魏彤
圖片制作/沙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