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用故宮修繕老工藝 東城區44個 “美麗院落”逐步亮相

2021年02月05日16:04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人民網北京2月5日電 (池夢蕊)開始了代表“除陳布新”的大掃除、挂起了象征團圓的紅燈籠、貼上了迎祥納福的春聯和窗花......春節臨近,前門街道草廠三號院穿上了春節“新裝”,“年味兒”十足,處處都是喜慶祥和的節日氣氛。

前門街道草廠三號院是2020年東城區試點“美麗院落”之一,同時還有景山、安定門、交道口等7個街道的44個院落。據悉,“美麗院落”是基於現在院內公共空間基礎條件的“微治理”,是由街巷“線性治理”向街區“區域治理”的延展。在2020年試點改造過程中,東城區實施“一院一策”的原則,積極邀請城市設計、古建等專家審核方案、出謀劃策,在不影響傳統風貌的前提下,重點解決影響院內生活、出入、環境、秩序等問題,注重在讓居民生活更宜居的同時,延續文脈,留住鄉愁。

目前,各個試點的“美麗院落”已相繼完工並亮相,共惠及502戶居民,院落環境改善,生活品質進一步提升,東城區城市環境真正實現了“有裡有面”。

院落:前門街道草廠頭條3號

“我們院用的竟然是和故宮一樣的老工藝”

修繕加固破損門窗、平整坑窪路面、設置公用儲藏櫃......原本雜亂的前門街道草廠頭條3號院經過一番改造后,更顯現老北京四合院的干淨規整,與此前空間狹小局促、生活設施老舊、電線散亂、雜物堆放形成鮮明對比,院內8戶居民無不歡顏。

改造前,設計師和專家在實地勘查中發現,草廠頭條3號院門廊結構是傳統方式建筑,入口走廊處保留了完整的“堆灰撣漿”老工藝,加之原有的院落格局,這些都頗具清末民國時期特色。據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原所長韓揚介紹,故宮寶蘊樓採用的就是“堆灰撣漿”老工藝做法,如此精細的工藝非常具有保護價值,因此草廠頭條3號院在改造的時候保留並沿襲了“堆灰撣漿”老工藝。據了解,“堆灰撣漿”老工藝更能達到凹凸不平、錯落有致的視覺效果,撣出的漿液形成漿球附滿堆灰面層,所有尖楞、尖角的邊緣因有漿液的附著都形成圓潤的邊緣,使整個裝飾塊變得圓潤飽滿、大氣庄重。同時,房屋外立面修繕延續使用青磚青瓦,入戶院門由紅色改為古香古色的原木色,使院落整體更符合傳統建筑風格。

除了修復建筑風格,草廠頭條3號院還重點對院內的基礎設施進行改造。梳理公共空間,增設公用儲藏櫃,便於居民儲存零碎生活用品﹔優化院內綠植擺放位置,打造宜人美的綠化景觀﹔規劃自行車停放點,引導居民有序停放車輛。同時,整修坑窪路面、修復破損窗框、規范散落電線、增加入口照明和無障礙扶手。此外,還把兩間閑置房屋裝飾為老年活動室,老人可以在這裡進行讀書、繪畫、唱歌、打牌等多種娛樂活動。居民范軍說:“我打小就住在這個院子,現在院子有了更多的生活氣息,大家也不在屋裡悶著了,都更樂意在院子裡走走、閑話家常,關系親近不少。”

未來,前門街道將會繼續推進院落精細化管理,積極引導居民共同商議制定並履行“院落公約”,為維護好小院環境共同努力,探索院落公共環境維護的長效機制。街道還將與居民、各設計團隊以及社會多元力量攜手,共同探索街區治理新模式,積極實踐共建、共治、共享之路。

院落:安定門街道琉璃寺胡同12號

“小院公共空間變大了,院落敞亮了”

現在,走進琉璃寺胡同12號院的大門,一眼望去就一個詞“敞亮”!“小院公共空間變大了,院落敞亮了,不僅出入安全,大家說話聊天也有地兒了。住了幾十年的‘老鄰居’都成了‘家人’,感覺特別親!”院內居民張紅炬說。

琉璃寺胡同12號院位於安定門街道寶鈔南社區,面積550平方米,現有常住居民17戶。曾經院內電線紛雜、排水不暢、環境臟亂、公共設施陳舊破損,還遺留了大量的儲物煤棚,環境品質和居民需求的矛盾十分凸顯。居民劉秀英介紹,此前一進大門就是一排舊煤棚,跟罰站似的貼牆立著,居民走路的空間很狹窄,有時候進院和出院都錯不開身,而且晚上連燈都沒有。

2020年在院落改造前期,街道多次組織專業設計師、社區居委會、小院居民代表召開會議,公開征求居民意見。“這顆葡萄樹在這兒長了十幾年了,我們想留下來”“這都煤改電多少年了,這些舊煤棚早就該拆”“我呀最愛綠植,在牆角能不能設計個小花池”......設計師充分聽取居民意願,並把居民提出的好點子放在小院改造實操中。院落施工過程中,在入院花池和房屋的連接處,安裝了一排橙色的置物櫃。這些櫃子一米來高,打開有木制的隔斷進行分區,有利於居民合理放置閑置物品,櫃頂還可以擺放花盆等景觀,再次提升小院顏值。同時,又重新修復了房屋和建筑立面,並更換下水管道、平整坑窪地面、清理堆積雜物。

此外,還在院內專門設計了錯落有致的弧形階梯用以擺放居民自己養護的綠植與鮮花,打造成為12號院特有的“牆根兒花園”。花園微景觀不僅將原本相互分離的房屋連接成為一個整體,又重新劃分了小院層次,制造出觀賞與游走的樂趣,也帶給居民更多的幸福感和生活情趣。

如今的12號院天黑有燈、乘涼有凳、綠化有型。院落改造不僅改善了琉璃寺12號院居民的生活環境,也讓人心重新匯聚在了一起……目前,他們已經成立小院自治委員會,確保小院改造成果能夠長效保持。

院落:朝陽門街道南小街205號

“再也不用騎車去公廁了”

朝陽門南小街205號坐落在史家胡同最東端,是朝東開門的前后兩進老院子。院內面積191.2平方米,共有居民12戶,整體居住密度高,居住面積狹小。院落分為內、外兩部分,內院為居民居住區,室外空間僅余狹長過道﹔外院位於南北兩側沿街商鋪之間,無住戶。

朝陽門南小街205號是典型的平房區院落。改造以前,雖然老建筑保存尚好,但是路面破損、廢棄雜物隨意堆放,尤其是早期建房時候,居民家中沒有接入下水管道,院內也沒有公共廁所,居民如廁都要去史家胡同或者干面胡同的公廁,距離大約700米,騎車需要5分鐘。因此,“如廁不便”是多年來困擾院內居民的難題。得知院落會被改造,居民強烈訴求改善如廁條件,以此迎接小院“新生”。

此次南小街205號採用全過程公眾參與的改造模式,朝陽門街道辦事處、社區居委會、規劃設計師團隊和史家胡同風貌保護協會聯合,通過“院落征集、前期調研、參與式設計、實施准備、動工實施、后期維護”六個環節,針對居民的實際需求對院落公共空間進行整體改造提升。

如今,院內的自來水管線和污水處理系統都已經完成更新換代,生活污水進入微生物淨化槽,經過微生物講解,保証高效淨化,減少清掏次數,居民如廁更方便。院內居民紛紛表示,這次改造解決了居民上廁所的難題,圓了大家十多年來最大的心願。

此外,在改造過程中更換可落鎖的新大門,重新鋪裝路面,施劃自行車停車線,拉起晾衣繩,粉刷房屋牆面,安裝照明燈,還設置了可移動種植池,靈活調整設施位置,避免與其他設施矛盾沖突。

接下來,南小街205號院將會制定簽署院落公約,建立長效、可持續的院落維護機制。

院落:東四街道育芳胡同2號院

“我們的需求得以實現,生活更加舒適”

東四街道育芳胡同2號院總面積640平方米,其中室外面積97平方米,現有常住居民7戶,屬於傳統院落。院內保留了完整的如意門,同時也存在違建、牆面破損、路面坑窪不平、排水不暢、雜物堆放等老舊院落常見的典型問題。

“院落的改造離不開居民,院內設置及功能要切合居民的使用要求,所以要讓居民當家做主。”設計師郭垚說。因此,2020年在院落改造過程中,街道充分聽取居民生活訴求,將居民反映的院內綠化、排水、如意門修復以及公共空間功能提升等問題納入到改造的具體內容中。

為了更好地保護院落內蘊含的傳統建筑的精華,在此次改造中,街道特意邀請了古建筑專家馬炳堅和責任規劃師一同走進現場,根據院落實際情況,研究改造方案。馬炳堅建議,如意門是這個院落的特點,要最大限度恢復它的原本風貌。因此,如意門改造成了全院關心的事情,施工更換了兩根腐朽嚴重的支撐柱,並更新了破敗的頂棚,重新上色﹔大門上方則使用小停泥磚絲縫砌筑后做了銅錢磚雕,並在門洞左右上角各挑出一組“如意”形狀的磚雕,俗稱“如意頭”,學名叫“象鼻梟”。同時,採用“一麻五灰”傳統建筑彩畫工藝,在門簪刻上“平安”二字。

在保護修繕的同時,設計師重點關注公共空間的功能。在拆除20平方米的違建后,院落夾道內的通行空間從1.5米拓展到了3米,並重新劃分了通行區、功能區、種植區以及休憩區。“我們所提出的每一處需求都在改造中得以實現,院子有了很大的改觀,生活也更加舒適了。”居民韓增耀說。

在院落改造結束后,育芳胡同2號院居民共同制定了《小院公約》,建立居民自助維護院落環境的長效機制,讓修胡同的“工匠精神”延伸至院內,更好地保護院落風貌。

截至目前,累計完成院內房屋外立面粉飾4727平米,院內道路鋪裝5552平米,地下管線改造2855米,基本滿足居民院內儲物、如廁、採光、晾晒、停車、綠化等需求,改善了院內公共空間,彰顯了古都獨特人文魅力。2021年,東城區計劃打造約50個“美麗院落”,“面子”“裡子”一起抓,不斷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

(責編:池夢蕊、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