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花功夫保老城 街巷深處尋記憶

閆賢良委員:把核心區打造成展示老北京文化的“博物館” 

2021年01月24日08:46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繡花功夫保老城 街巷深處尋記憶

  名城保護大家談

  《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是本次“兩會”上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熱點。針對核心區的整治提升工作,來自九三學社的市政協委員、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文化標准研究中心主任閆賢良結合去年的調研提出建議,可將首都功能核心區打造成“博物館型城區”,使之成為一個完整展示老北京文化的“博物館”,融合博物館文化、街巷文化、演藝文化、民俗文化、老北京文化等多元內容,同時,在街區更新和改造過程中,一定要留住老居民、留住生活方式。

  走進每一個街區,就像走進一座博物館

  閆賢良所在的九三學社長期關注老城保護話題。去年,閆賢良在調研中發現,老城區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但目前老城的街巷文化展示力度不足,各類歷史文化要素不能較好地宣傳展示。“因此,要把首都功能核心區納入‘博物館之城’范圍,為北京市博物館型城市建設樹立標杆”。閆賢良說,所謂的“博物館型城市”不僅是指有密集的博物館,更重要的是把古城打造成一個博物館,走進每一個街區,就像走進一座博物館一樣,能夠看到歷史的窗口。而首都功能核心區就是一個很好的載體,使之成為既有博物館文化,又有街巷文化、演藝文化、民俗文化、老北京文化的特色城區。

  2020年,閆賢良跟隨九三學社前往東四北大街和東四片區的老胡同進行了多次調研走訪,在他看來,東四片區就是核心區打造“博物館型城區”非常好的試驗田。結合調研實際,在這次市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的大會發言中,閆賢良就帶來了“留史增青”的概念,即在整治提升過程中,應該有街區的歷史記憶。“一定要用繡花般的功夫去對待老城,要盡可能‘修舊是舊’,保留‘丹心青史’。”

  針對東四胡同改造提建議

  針對北京青年報在2021年1月19日刊發的《東四大街亮相 古都風韻凸顯》一文中提出的 ‘保護性修建、恢復性修繕’的理念,閆賢良十分認同。該文章介紹,東四大街修繕共使用了86萬塊“老磚”、18.2萬塊舊瓦,舊材回收利用率達43%,保護性修繕16處歷史建筑及文保單位,比如,在東四北大街492號“精時鐘表店”的修繕過程中,就對照了上世紀50年代老電影中的畫面進行修復。

  閆賢良還針對東四片區的胡同提出更加細化的建議,比如以各種專業的藝術形式和展陳呈現東四胡同的歷史記憶,使之成為北京古城歷史記憶的窗口,讓分布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達到建設“博物館型城區”的目的。

  城市更新中“人”才是靈魂

  閆賢良還提出,“在城市更新中,光看建筑是沒有深刻體會的,居住在其中的人,才是一個街區、一座城市的靈魂。”他始終倡導,在老城保護過程中,一定要留住老居民、留住老的生活方式。在21日參加政協十三屆四次大會時,他參觀了設在會議樓的《擦亮歷史文化金名片 北京名城保護再出發》北京名城保護條例展覽,對展覽上展示的共生院——雨兒胡同30號院的一個細節印象深刻:在院落改造中,設計師為老居民崇寶才搭了一個葫蘆架子,留住了老崇的鄉愁和記憶。閆賢良就此向北青報記者感慨說:“這,就是對人的關照!”

  文/本報記者 蔣若靜

(責編:董兆瑞、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