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重點!“十四五”時期首都“四個中心”建設重點任務有哪些?

2021年01月24日17:38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人民網北京1月24日電 (記者鮑聰穎)1月24日,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四個中心” “四個服務”的能量進一步釋放,必將為首都新發展提供強大支撐﹔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速推進,必將為首都新發展增添強大引擎。

全力做好政治中心服務保障

營造優良的政務環境,讓核心區逐步“靜”下來

“十四五”時期,北京市將立足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國首都新需要,始終如一提高政治站位、強化使命擔當,始終如一把全國政治中心的服務保障擺在首位,始終如一把主城區作為工作重心,把突出政治中心與突出人民群眾有機統一,以更優越的空間、更優良的環境和更優質的服務,保障國家政務活動安全、高效、有序運行。

一是保障優越的政務空間。嚴格落實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優化中央政務空間布局。科學調配利用疏解騰退空間,市屬行政事業單位搬遷騰退辦公用房與疏解騰退空間優先用於保障中央政務功能,優先用於補充城市基本服務功能。

二是營造優良的政務環境。強化政務環境管控與特色風貌塑造,嚴控建筑高度和高層建筑審批。持續降低首都功能核心區人口、建筑,商業、旅游“四個密度”,讓核心區逐步“靜”下來,加強重點區城綜合整治,著力改善政務交通環境。

三是提供優質的政務服務。健全重大活動保障相關體制機制,堅持“精益求精、萬無一失”的首善標准,不斷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

扎實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

力爭使文化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0%以上

“十四五”時期,北京市將扎實推進人文北京建設,緊緊圍繞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創新文化的基本格局和“一核一城三帶兩區”總體框架,努力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精心保護歷史文化金名片,全面繁榮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把北京建設成為弘揚中華文明與引領時代潮流的文化名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

一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善之區。建設中國共產黨北京早期革命活動(北大紅樓)、抗日戰爭(盧溝橋和宛平城)、建立新中國(香山革命紀念地)三大主題片區,打造全國一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大力推進公民道德、志願服務、誠信社會、網絡文明等建設,推動“北京榜樣”向各領域各行業延伸,開展“文明一米線”“光盤行動”“公筷公勺”“禮讓班馬線”“文明旅游我最美”等專項行動。

二是打造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范之城。推動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實施中軸線申遺保護行動計劃,推進老城10條文化探訪路、13片文化精華區建設。 加強“三條文化帶”保護傳承利用,建設大運河和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加強“三山五園”地區整體保護,完成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推動文化遺產保護活化利用,讓更多文物保護成果惠及人民群眾,鼓勵各類文博單位推出更多“網紅”文創產品。

三是加快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打造“書香北京”和博物館之城,構建以公共圖書館、綜合書城、特色書店、社區書店等為支撐的15分鐘現代公共閱讀服務體系。推動文化服務多元供給,提高公共文化設施運營效率,合理調整各類場館開放時間,更好適應市民文化消費習慣。

四是推進文化產業發展引領區建設。滾動實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建設高新視聽產業園區,推進海澱、石景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等電競產業集聚區建設,打造全國藝術品交易中心。推進798藝術區、國家新媒體產業基地、“新華1949" 文化產業園等建設,形成一批富有活力與特色的文化地標。到2025年,力爭使文化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0%以上,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創意城市。

持續強化國際交往中心功能

2025年初步建成國際影響力凸顯的國際交往之都

“十四五”時期,北京市將適應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形勢新要求,強化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核心承載地功能,優化國際交往環境建設,推動更高水平、更深層次、更高質量的開放合作。到2025年,初步建成國際交往活躍、國際化服務完善、國際影響力凸顯的國際交往之都。

一是提升國際交往服務保障能力。 加強國際交往重要設施和能力建設,建成國家會議中心二期等重點項目, 推動金盞地區打造“第二個三裡屯”,加快建設通州運河商務區、中關村論壇永久會址等,打造一批功能復合、環境優良、文化底蘊深厚的高品質承載空間。

二是深化對外交流合作。主動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積極拓展地區間友好交往。將服貿會打造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服務貿易展會,提升北京國際電影節、國際音樂節、中國網球公開賽等一批國際知名文體活動品牌,打造國際文體賽事首選地。

三是全方位營造國際化服務環境。提升國際人員往來便利化服務水平,加大144小時過境免簽、APEC商務旅行卡等政策推廣力度。拓展國際航線覆蓋廣度和重點城市航班密度。加快實施國際人才公寓建設、示范街區改造等項目,設立“一站式”國際人才服務中心。推動望京、中關村科學城等地區國際人才社區差異化、特色化發展。增強國際教育醫療服務能力,實施國際學校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在“三城一區”、朝陽區、大興國際機場等重點地區規劃新建國際醫院,構建與國際接軌的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城市整體國際化水平。

2025年基本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率先組織攻克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

“十四五”時期,北京將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實施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戰略行動計劃,著力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強化科技創新主平台主陣地引領作用,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抓住人才和體制的關鍵,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塑造發展新優勢。到2025年,基本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一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辦好國家實驗室、建好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在京重組、布局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和釋放科研院所活力。強化國家實驗室創新引領,圍繞等基礎前沿、重大戰略領域和關鍵核心技術開展創新攻關,著力解決制約國家發展和安全的重大難題,打造原始創新突破的關鍵力量。加強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戰略支撐,聚焦重點學科領域,以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為核心,布局一批前沿領域交叉研究平台。

新建一批與國際接軌的一流新型研發機構,鼓勵在人才引進、知識產權、經費使用等方面先行先試,推動實現國際前沿技術領域重大突破。加強基礎研究布局,創新科研攻關組織機制,推動政產學研用聯動,加快形成央地協同、政企結合、軍民融合、全球合作的創新格局,並通過設立實施“軍令狀”“揭榜”“賽馬”等聯合攻關機制,率先組織攻克解決集成電路、關鍵新材料、零部件等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二是加快建設“三城一區”主平台和中關村示范區主陣地。將高水平落實“三城一區”規劃藍圖,高舉中關村創新改革大旗,高質量打造科技創新中心主平台主陣地。中關村科學城將側重於“聚焦”。著力強化基礎前沿布局,加快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和微芯邊緣計算研究院等新型研發平台建設,實施底層技術創新突破計劃,力爭在腦科學、量子信息,人工智能、集成電路設計等領域取得一批核心技術成果。

懷柔科學城將側重於“突破”。“十四五”時期29個科學設施平台力爭全部建成運行,形成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平台集群,建成與國家戰略需要相匹配的世界級原始創新承載區。

未來科學城將側重於“搞活”。依托當前形成的東區能源谷、西區生命谷和沙河高教園“兩谷一園”發展格局,未來五年將全面深化與央企央校聯動合作,加快“兩谷一園”建設,實施生命技術趕超工程,加快形成技術創新“核爆點”。

創新型產業集群示范區將側重於“提升”。主要是發揮好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順義區的產業基礎優勢,積極承接三大科學城創新成果外溢,著力強化產業技術自控力和引領力,打造高精尖產業主陣地和成果轉化示范區。還將深耕中關村改革試驗田,在更深層次、更廣層面優化提升制度創新,滾動開展一批先行先試政策試點,推動一區多園協同發展。

三是強化企業創新地位。加強政策引導、體制改革、機制創新,加速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全面優化創新環境,充分發揮領軍企業創新帶動作用,發展一批硬科技獨角獸企業、隱形冠軍企業。

四是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著力破除制約創新的障礙和制度藩籬,破解科技成果落地轉化難的問題,推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科創30條”等政策落深落細。

(責編:鮑聰穎、郭亞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