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17所幼兒園及學校,新增7000個學位﹔幼兒園保教費從平均3000元左右降至千元以下﹔擱置12年的林萃路斷點打通,去年6月底全線貫通﹔國內首條通勤用自行車專用路開通,通勤時間節省了30%……昨天,“回天行動計劃進展成效”新聞發布會召開,北京青年報記者從會上獲悉,“回天計劃”實施三年以來,回天地區在公共服務提升、交通治理和市政基礎設施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截至2020年年底,117個計劃項目全部開工建設,62個項目實現完工。
已建成17所幼兒園及學校
還將再增1.3萬個學位
據市發改委副主任李素芳介紹,三年來,針對回天地區學校少、看病難、交通堵、環境差等突出問題,本市扎實推進行動計劃各項任務有力實施。截至2020年年底,公共服務提升、交通治理和市政基礎設施完善三大攻堅工程取得積極成效,117個計劃項目全部開工建設,其中62個項目實現完工,如期兌現了社會承諾。
在公共服務方面,教育領域成效尤為顯著。北青報記者了解到,三年來,回天地區建成了17所幼兒園及學校,新增學位近7000個。目前還有15個項目正在建設,建成后將再補充學位1.3萬個。學前教育方面,則大力發展普惠性幼兒園,保教費從平均3000元左右降至千元以下。
在保障“有學上”的基礎上,回天地區引進了清華附小、人大附中等優質資源,助力地區教育快速升級。據市教委二級巡視員馮洪榮介紹,天通苑中苑小學建成移交后由清華附小承辦,紫金新干線配套學校引入人大附中建設人大附中昌平學校。此外,2018年市教委統籌育翔小學、清華附小等11所城區優質學校,與回天地區11所學校“手拉手”,三年來共投入3250萬元,以提升學校課程建設、教育教學研究等質量。
在醫療領域,天通苑西一區等15處社區村衛生站室投用,霍營等兩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成,並推動積水潭醫院回龍觀院區二期擴建、清華長庚醫院二期等工程建設,將新增床位1200張﹔公共文化設施方面,回龍觀體育文化公園北區、天通苑體育館建成對外開放,公園南部綜合文體場館加快建設,新增天通苑南等三個街鎮文化中心、天通中苑第一社區等48個社區村文化室﹔養老服務方面,紫金新干線等28個養老設施投入運營,新增床位562張,惠及周邊萬余老人。
擱置12年林萃路斷點打通
今年地鐵13號線拆分
三年來,回天地區交通方面的改善提升也是有目共睹。其中,擱置12年的林萃路(五星啤酒廠-黃平路段)930米斷點打通,2020年6月底全線貫通,有效分流京藏高速40%的車流,上班族通勤時間縮短30分鐘。據市交通委副主任容軍介紹,林萃路貫通后,回龍觀區域高峰時段擁堵指數下降1.9%,東西向的回龍觀西大街下降9.3%,南北向的安立路下降14.8%,京藏高速下降7.6%。此外,陳家營東橋、北郊農場橋等重要堵點有效疏通,通勤速度也增加了50%。目前,太平庄中街、魯疃西路南延等項目前期工作正在加快推進,回天地區的交通擁堵問題正逐步得到緩解。
在公共交通領域,通過提升軌道交通5號線、13號線運營效率,回天地區軌道交通服務設施改造成效顯著。完成地鐵龍澤站前廣場2100平方米、回龍觀站前廣場1500平方米更新改造,以及回龍觀地鐵站外安檢設施改造,新建安檢廳1250平方米,安檢能力提升至原來3倍以上,乘客通行效率顯著提升。另外,5號線天通苑站及昌平線沙河站率先開展預約進站試點。從效果來看,沙河站日均預約進站4600人次,預約乘客人均節約5分鐘﹔天通苑站日均預約進站1400人次,預約乘客人均節約2分鐘。預計未來隨著預約人數的增長,會帶來更顯著的效果。
回天地區建成的本市首條自行車專用路,也對緩解交通擁堵發揮了重要作用。自行車專用路位於居住集中地回龍觀和北部就業中心上地軟件園之間。據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自行車專用路開通以來,通行超過270萬輛次,為 “碼農”節省了30%的騎行時間。此外,三年來回天因地制宜緩解停車難問題,通過新建地下停車場,以及利用道路兩側空間、閑置小微地塊等方式,新增停車位 6400 余個。
容軍透露,下一步回天地區還將推動北清路、安立路、太平庄中街等道路建設,完善區域路網系統。其中北清路將於2021年全面開工建設,計劃2024年完工﹔安立路目前正在確定實施方案過程中,預計2024年完工﹔將再度優化提升軌道交通運營效率,有序推進17號線建設及13號線拆分項目,其中13號線拆分項目今年即將啟動。另外,自行車專用道將啟動東拓工程,將通過太平庄北街、霍營地鐵站、林萃路三個重點節點,來實現區域慢行系統的互聯互通。
市區兩級百余部門主動報到
12345累計接單7萬余件
除了不斷加大補齊公共服務短板之外,三年以來,本市還加大政策資源傾斜力度,把回天地區作為大型社區治理的“試驗田”,使得基層治理能力顯著提升,“回天有我”更是成為回天治理的特色品牌。從“小我”到“大我”,共建共治共享氛圍日漸濃厚。
據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本市35家市級和72家區級部門單位結合回天地區垃圾分類、群租房治理、公交線路調整等切實需求,對症下藥、主動服務,累計開展報到服務3400余次。比如,公聯公司主動報到服務,上門解決森林大第社區內部道路破損、道路積水問題,受到社區群眾廣泛好評。在疫情期間,各市直單位先后兩批選派百余名優秀黨員干部投身回天地區社區(村)疫情防控第一線,幫助屬地圓滿順利完成防控任務。
此外,依托回龍觀、天通苑兩大社區網和12345接訴即辦機制,搭建回天地區民意“直通車”,建立定期收集、同步派單、分析研判、跟蹤落實等制度,及時掌握實際問題和民生訴求,接收12345訴求7萬余件,並積極予以響應。針對居民反映集中的天通苑東一區亂停車和停車難問題,相關部門深挖小區內部資源,建設立體停車設施,加快規劃建設地下停車場,多措並舉推動難題破解。
據市民政局副局長陳建領介紹,三年來回天還加大了購買服務力度,引導社會組織參與方向。在回天地區,圍繞“垃圾分類”“物業管理”等基層治理的關鍵小事,購買服務項目151個,投入1706萬元,服務近20萬人,有效補充公共服務短板,推動社區難點問題的解決。
新一輪“回天計劃”正編制
更大力度解決職住平衡問題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為鞏固成效、乘勢而上,更好地滿足回天居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市委市政府正在結合“十四五”規劃實施,編制新一輪回天地區行動計劃,繼續提升回天公共服務的能力,補齊教育、醫療、文體、養老等短板﹔加強支路網的建設,更加暢通街區內部的微循環﹔提升人居環境質量,啟動建設萬畝奧北森林公園﹔提速老舊小區改造的步伐等等。
“新一輪計劃將加強與三大科學城等周邊區域的協同,‘跳出回天、治理回天’,立足更大尺度空間解決職住平衡問題,實現未來科學城以及回天‘雙城記’的聯動發展。”市發改委副主任李素芳表示,新一輪回天地區行動計劃,將更加突出問題導向、精准施策,增量與存量並重,推動一批鍋爐房、垃圾樓等閑置資源“騰籠換鳥”,有機更新,見縫插針補充停車資源,切實解決百姓身邊小事。通過3至5年時間,進一步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基礎設施效率、人居環境品質、產業發展活力和超大型居住區治理。
文/本報記者 林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