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園地區整體保護規劃(2019年-2035年)》公示

北京:將三山五園地區建設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傳承典范地區

2021年01月18日16:19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人民網北京1月18日電 (董兆瑞)據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消息,為系統保護三山五園優秀的傳統歷史文化,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聯合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政府組織編制了《三山五園地區整體保護規劃(2019年-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1月18日,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依法在官網上就該規劃草案履行公示程序、征求公眾意見。

三山五園地區是對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園林為代表的各歷史時期文化遺產、山水形勝整體格局,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空間秩序的統稱。三山指香山、玉泉山、萬壽山,五園指靜宜園、靜明園、頤和園、圓明園、暢春園。三山五園地區規劃范圍總面積約68.5平方公裡,本次規劃從首都建設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出發,以保護促保障,服務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建設,保護空間秩序、提升價值內涵、延續功能特色,整體保護利用好“三山五園”這張“金名片”,為實現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四個中心”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和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貢獻力量。

地區特色

三山五園地區是傳統歷史文化與新興文化交融的復合型地區,擁有以世界遺產頤和園為代表的古典皇家園林群,集聚一流的高等學校智力資源,具有優秀歷史文化資源、優質人文底蘊和優美生態環境,集中了“四個中心”的首都功能。

緊密聯系老城,承載首都功能。三山五園地區與老城緊密聯系、共同發展,與老城共同構成了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雙核”,在首都“四個中心”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自然人文交融,整體格局突出。全盛時期的三山五園地區形成了以皇家園林為中心,以山、水、路為基底,自然要素與歷史文化要素有機交織,既完整統一又豐富多變的整體格局。

歷史遺存豐富,文化類型多樣。孕育了豐富且具有極高保護價值的歷史文化遺存,涉及皇家園林文化、紅色文化、宗教文化、農耕文化、軍事文化、名人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多個方面。

生態地位突出,本底條件優越。處於城市和自然生態系統交接地帶,是大西山生態系統和第一、第二道綠化隔離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心城區的重要生態屏障。

文化景觀豐富,人居環境典范:依托西部山區、中部低山平原和東部低地形成了類型多樣、變化豐富又相互協調的文化景觀風貌,堪稱東方人居環境的典范地區。

功能定位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 年-2035年)》提出將三山五園地區建設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傳承的典范地區,並使其成為國際交往活動的重要載體。規劃嚴格按照《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 年-2035年)》的要求進行了深化落實,立足於建設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國首都視角和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標准,凸顯這一地區在保障首都功能、彰顯大國文化自信、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重要價值和作用,打造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生態環境與國家形象相得益彰的首都亮麗“金名片”。

首都功能建設重要承載區:延續和加強三山五園地區與首都功能核心區之間歷史上長期以來形成的密切聯系,通過強化首都功能,優化空間布局,完善配套設施,加強環境整治,服務和保障首都“四個中心”功能的發展提升需求。

國家歷史文化傳承典范區:全面系統保護各類文化遺存,進一步挖掘三山五園地區歷史文化資源和文化內涵,織補和恢復重要歷史文化節點,豐富文化遺產的展示和利用手段,創建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充分展現三山五園地區的文化內涵和文化魅力。

整體結構

形成南北文化帶,突出三個特色分區,塑造若干關鍵節點,構建歷史文脈與生態環境交融的整體空間結構。

形成南北文化帶:北部文化傳承發展帶串聯頤和園、圓明園等重要景區及大宮門、青龍橋等城市節點,重點加強歷史文化資源挖掘、修復與利用﹔南部生態文化游憩帶連接香山、西山等城市綠色空間,重點加強生態修復和環境整治,提升綠化質量,完善生態功能。

突出三個特色分區:西部生態休閑游憩區以香山公園、北京植物園、西山國家森林公園為基礎,整合綠地資源,提升景觀質量,完善游憩功能﹔中部歷史文化旅游區以頤和園、圓明園為載體,以文化為主導功能,優化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成為展示和交流中國歷史文化的示范區﹔東部教育科研文化區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等學校為載體,以教育和文化為主導功能,優化完善配套設施。

塑造若干關鍵節點:沿北部文化傳承發展帶重點塑造若干關鍵文化節點,以文化遺產保護與展示為主題。沿南部生態文化游憩帶布置若干景觀游憩節點,改善和提升環境品質。 

保護重點

重點1:保護與老城的密切聯系,保障首都四個中心功能

重點保護三山五園聯系老城的長河、御道、視線通廊,凸顯首都功能與山水環境和諧相融的地區特色﹔延續三山五園地區作為首都功能重要承載地的特點,完善配套設施,提升整體環境,保障政治中心功能,突出文化中心功能,承載國際交往中心功能,服務科技創新中心功能,充分保障首都功能的發展提升需求。

重點2:保護山水形勝的整體格局,延續獨特的空間秩序

重點保護以山水環境為本底、以西山為屏障、以皇家苑囿為核心、以水系御道相互串聯、各類要素有機交織的整體格局,以全盛時期的歷史格局為參照,系統保護山、水、林、田、路、園、村等各類結構性要素及其所形成的空間秩序。

重點3:保護豐富多樣的文化遺產,擦亮歷史文化金名片

構建以皇家園林為核心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積極創建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保護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為代表的園林集群,保護河湖渠閘水利調蓄體系、古村落、歷史道路、優秀近現代教育傳播地、革命紀念地、農業文化遺產,加強121處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與日常維護,擴大保護范疇,梳理挖掘文物遺存,做到應保盡保。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做好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筑評定及保護工作。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展示,豐富各類文化資源展示利用手段和傳承方式,講好三山五園故事。

重點4:保護綠地成片的生態基底,構建中心城綠色屏障

重點保護三山五園地區的山體、林地、河湖水系、各類綠地等生態基底空間,形成公園成群、綠地連片的綠色生態基底。加強公園系統建設,為市民提供親近自然的綠色空間﹔實施嚴格的紅線管控,控制建設體量和人口規模,拆遷騰退空間優先考慮大尺度綠化,使藍綠空間總面積佔三山五園地區總面積的65%左右﹔恢復部分水系、湖面,開展補水工程﹔結合現狀條件局部再現京西稻田景觀。

重點5:保護有機融合的文化景觀,塑造古與今和諧風貌

提升自然景觀品質,打造御道歷史文化體驗核心路徑﹔嚴控新建建筑高度,保護整體開敞的空間形態和園林之間、園林與西山之間的景觀視廊系統,重點保護香山靜宜園宮廷區-玉泉山定光塔(玉峰塔)-頤和園知春亭島的互看視廊、山體制高點眺望城市的視廊視域、開闊水面和重要城市道路眺望西山和玉泉山的視廊。塑造體現京華風范、山水意境、田園韻味的整體建筑風貌,織補打造文化街區的精品之作,形成“園外有園、景外有景”的城市精品亮點地區。

重點6:保護和諧優越的人居環境,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通過開展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動,全面改善居民居住條件,提升環境品質。增量提質、補充短板,完善面向公共活動、常住人口、旅游人群的公共服務網絡體系。積極疏解過境交通,減少與其他交通間的相互干擾﹔完善公共交通設施,倡導綠色出行﹔搭建智能交通運營管理和公共服務信息平台,提升交通精細化治理水平,加強重要片區和節點的交通治理。積極利用邊角地、閑置地建設口袋公園,融入歷史文化元素,營造“小而美”的高品質公共空間。以低擾動、促和諧、可持續為目標,按照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建設的高標准,充分保障各類市政設施的供給,實現市政基礎設施與地區整體生態環境相融合。

(責編:董兆瑞、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