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區張坊鎮擦亮“房山磨盤柿”品牌 豐富產業鏈帶動村民就業 

2020年07月27日07:46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鮮柿”變“冰柿” 撐鼓村民腰包

提起房山區張坊鎮,最有名的當屬“磨盤柿”,當地栽種歷史已有600余年,素有“柿子之鄉”的美譽。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農業也面臨著轉型升級。近年來,張坊鎮林業站助力京郊鄉村振興,通過技術培訓、產業升級,擦亮“房山磨盤柿”品牌。並陸續推出“冰柿”“蜜柿”等深加工產品,目前正在研發柿子葉茶……不斷豐富的磨盤柿產業鏈,帶動當地越來越多的村民就業。從“靠天吃飯”變為“靠技能吃飯”,從“一季有收入”變為“四季有收入”,百姓的腰包越來越鼓了。

靠天吃飯 豐收常遇“大小年”

20年前,游忠華嫁到張坊鎮大峪溝村,跟老公一塊兒打理自家的30多棵柿子樹。游忠華早就聽說張坊鎮的“磨盤柿”有名氣,大峪溝村被稱為“中國磨盤柿第一村”。“可是,柿子好吃樹難栽!實際動手干起來,真辛苦!”游忠華用一個詞描述當時的處境——靠天吃飯。

那時候,附近沒地方上班,游忠華一家全靠柿子樹維持生計。天剛蒙蒙亮,游忠華就從床上爬起來,走20來分鐘的山路,抵達自家承包的柿樹林。“那時候根本不懂什麼叫‘精細化管控’,一切都是約莫著來!”每當游忠華看見土地干了,就趕緊去疏通引水渠。枯枝落葉、泥沙碎石經常會把引水渠堵住,隔三岔五就得清掏。然而最累的任務還是除草。澆完水或者下過雨,地上就有一層雜草冒出來,跟柿子樹爭奪養分,影響果實品質,她隻得哈著腰一塊一塊拔除。

“一年有四季,但我們隻有一季有收入,那就是秋天。”游忠華說,那時候就盼望著秋天能有個好收成。可是一旦遇上刮大風、下冰雹,樹上的柿子就被吹落砸掉了,一年的辛勤勞動付諸東流。不僅沒了收入,還要賠上本錢。即便沒遇到極端天氣,也擺脫不了“大小年”魔咒。如果今年迎來大豐收,來年的“坐果率”一般都不好,收入特別不穩定。

技術幫扶 年年都是“好光景”

2018年,北京啟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張坊鎮林業站瞅准了磨盤柿產業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地位,提出“打造中華柿都、弘揚柿子文化”的戰略。游忠華感慨地說,張坊磨盤柿又大又甜,離不開鎮林業站對果農持續的“技術輸出”。

為了讓進入市場的柿子質量統一,鎮林業站組織一支專業隊伍巡回到各村、各承包戶的田間地頭指導生產,對存在的生產問題及時解決。特別對承包數量少、家中勞力少的果農進行定點幫扶,保証磨盤柿的產品標准。游忠華一家也迎來了林果專家,在田間地頭為他們講授果樹技術和果樹管理。修剪、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成為提升果品質量的三大“殺手锏”。

“以往秋季採摘完柿子,就到了農閑時節。如今在技術專家的指導下,我們還要對果樹進行修剪——去除老枝、殘枝,多留果枝,並適當矮化。修枝可以改善果樹的通風透光狀況,減少水分養分消耗,促進樹木生長和果實形成。堅持幾年后,收成不再有‘大小年’之分,年年都是好光景!”游忠華笑著說,“我們栽種的果樹,已從粗放化管理轉變為精細化管控,全鎮的果農們都成了種植果樹的行家裡手和鄉土專家!我們種出的磨盤柿,已經銷往多個省市,獲得全國消費者的認可。”

果品加工 多學本領“腰包鼓”

除了栽種果樹,游忠華還掌握了果品深加工技能——“鮮柿”變“冰柿”。

2007年,在房山區張坊鎮西南郊美麗的拒馬河畔成立了一家從事柿子加工的企業“琦彩鴻”。該公司擁有約1500平方米的冷藏、冷凍庫,可儲藏200余萬公斤柿子,超過600平方米的無菌加工車間,100多平方米的實驗室及相配套的檢測室,年均加工柿子量達到300余萬公斤。

剛一建廠,游忠華就應聘上崗了。“種了這麼多年果樹,我還是頭一回見到做成冰激凌的柿子!”在“琦彩鴻”加工車間裡,一個個鮮柿子經過挑選、脫澀、速凍、削皮、包裝等環節,加工成冰柿。冰柿在保留磨盤柿原有風味的基礎上,達到冰激凌的口感,非常獨特新穎。最重要的是,這種加工方法讓房山磨盤柿的保質期由三四個月延長至24個月,“身價”也由每個一兩元增長至十多元。附加價值的提升,帶動了村民增收致富。

“在整個加工環節中,最關鍵也是最難的一步就是脫澀。”游忠華說,新鮮柿子有澀味兒,加工時需要通過軟化技術達到脫澀的效果。這一步大約花費3至7天,其間要不斷觀察柿子的顏色變化,適時調節溫度與濕度。游忠華說:“這是個經驗活兒。如果火候不夠,澀味無法完全去除,影響冰柿口感﹔如果火候過了,柿子脹裂,汁水流出來,就做不成冰柿了。”現在,游忠華不僅熟練掌握了果品深加工的本領,還憑借出色的技藝升任加工車間主任,帶領指導更多村民。

20年來,游忠華一家已從“靠天吃飯”變為“靠技能吃飯”,從“一季有收入”變為“四季有收入”,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了!

文/本報記者 王斌

記者觀察

163個鄉鎮林業站精准幫扶 讓農民掌握一技之長

房山區張坊鎮是京郊農業大鎮。特殊的山區氣候和含鈣豐富的土壤條件,最適合磨盤柿生長。據張坊鎮副鎮長羅得利介紹,近年來,張坊鎮林業站組織骨干技術人員多次到大峪溝柿子種植區,了解樹木栽植、養護、生長等情況,以及果農在技術上遇到的實際困難,制訂幫扶方案,不斷提升磨盤柿品質。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廣大京郊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農民的素質直接決定了首都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方向。”北京市林業工作總站站長杜建軍說,目前全市共有163個鄉鎮林業站,既是首都園林綠化建設體系的最末端,也是首都生態建設戰場的最前線。近年來,鄉鎮林業站立足生態林林木修剪養護,持續助力實施“林業鄉土專家”計劃和“金剪子”等多工種技能培訓和技能競賽,讓京郊農民具有“一技之長”,成為有專業、有技能的新型職業農民,帶動農村傳統產業優化升級。

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除培訓指導房山區張坊鎮村民培育種植磨盤柿,鄉鎮林業站還重點幫扶密雲、平谷、門頭溝等區1000戶低收入農戶從事養蜂行業,精准幫扶成效顯著。此外,示范推廣林菌、林禽、林藥、林花、林桑、林草、林糧、林蔬、林蜂、林游等林下經濟模式十余種,面積達到18.81萬畝,帶動就業1.54萬人,收益達1.9億余元,戶均增收1.86萬元。

文/本報記者 王斌

(責編:尹星雲、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