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乡镇林业站助力京郊乡村振兴

2020年07月24日19:07  来源:人民网-北京频道
 

张坊镇青山下的大片柿园。人民网尹星云 摄

人民网北京7月24日电 (尹星云)走进磨盘柿第一村——北京房山区张坊镇大峪沟村,首先映入眼帘的并不是挂满枝条的柿子,而是令人心旷神怡的精致绿化景观、干净整齐的村舍与街道和村民质朴的笑脸。“随着新的发展理念不断注入,这几年我是眼看着村子不但环境大变样,而且柿子产业越做越红火,大家的钱包也越来越鼓了。”谈起大峪沟村,张坊镇林业站站长杨东升满是笑容,而自北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全市乡镇林业站作为首都园林绿化在基层的综合管理服务机构,充分发挥组织、专业技术和熟悉林情社情优势,深入开展服务乡村振兴工作,高质量推进乡村的绿化美化,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富民增收,提高村民的“绿色获得感”,一副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画卷正在京郊农村徐徐铺展。

林子种下去 京郊农村美起来

京郊的乡村要靠绿色生态展现首都的气质,乡村振兴要从美丽宜居开始。据北京市林业工作总站站长杜建军介绍,《北京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要建设大尺度的森林绿地,使京郊乡村美丽宜居。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抓手,乡镇林业站紧抓各项生态建设工程,推进首都乡村绿化美化。

张坊镇林业站工作人员与果农交流种植经验。人民网尹星云 摄

为了提升大峪沟村的生态景观,实现“以绿引金”,张坊镇林业站参与绿化荒山4000余亩,其中包括栽植250亩彩叶景观林,不仅使全村的绿色越来越多,还增加了景观效果。“现在来咱村儿的城里人,不全是来买柿子,好多人专门是来休闲观光。按人家讲话,是来‘呼吸新鲜空气’来的。”大峪沟村村民朱启明如是说。

据了解,近年来,全市乡镇林业站紧抓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建设等生态工程,以浅山区生态修复为主战场,助力开展乡村绿化美化建设,自2018年以来已配合实施造林绿化23.2万亩。为了打造别具特色的首都乡村景观,全市还对村庄道路绿化、村头公园建设、庭院绿化美化、环村片林建设等都进行了高标准规划设计建设, 打造进得去、有得看、留得住的村头片林50余处。目前,全市已创建首都绿色村庄976个,结合“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打造绿化美化亮点村152个,全市12个区共有197个村庄被认定为国家森林乡村,门头沟区妙峰山镇当选为全国十个乡村绿化美化典型镇之一。通过持续高质量地生态建设,牢牢打下了美丽乡村的生态底色,打造出一副“村在林中、房在景中、人在画中”的美丽图景。

政策带下去 京郊农民富起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首都北京出台了山区生态林管护、生态效益补偿、平原生态林补助等一系列林业惠民政策。为了保证政策落地,全市乡镇林业站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走村入户开展宣传,确保重点工程、相关政策向低收入户、低收入村聚焦。据统计,目前全市郊区有4万多农民通过山区生态林管护员实现绿岗就业,人均每月增加收入638元,其中低收入农户达7千人。全市每年投入生态促进发展机制资金7.5亿元,127万山区农民人均直接收益356元,其中包括4.04万山区低收入农户、超8万人受益,217个低收入村实现人均年增收1160元。

盛夏时节,磨盘柿在枝头静静生长。人民网尹星云 摄

通过乡镇林业站的宣传普及,全市把平原生态林养护招用本地农村劳动力不低于60%、规模化苗圃不低于50%、山区营林不低于80%的政策落到了实处。2019年,仅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工程就吸纳1.9万名京郊农民就业增收,平原生态林养护、森林健康经营、规模化苗圃建设等共吸纳本地农民4.2万人就业增收,其中低收入农户1000余人。

理念传下去 绿色产业旺起来

以绿生金,兴林致富,发展绿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广袤的京郊大地大有可为。全市基层林业站扎根当地,深耕乡村,引导大家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产业、林下经济,种出产业、种出风景、种出财富。同时,推动林业向休闲观光、文化创意、体验教育等多产品、多功能、多效益提升,促进乡村森林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资本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张坊镇素有“柿子之乡”的美誉,全国驰名的“磨盘柿”已有600多年的种植历史。目前全镇柿农达4600户,占全镇总户数的61.3%,磨盘柿种植总面积1.9万亩,平均年产鲜柿500万公斤左右,收入达1200万元,是当地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张坊镇林业站瞅准了磨盘柿产业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提出“打造中华柿都、弘扬柿子文化”的战略,通过运行标准体系,抓地方特色优势,利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及深厚的磨盘柿历史文化和种植资源,加大品牌的创建力度。为了让进入市场的柿子质量统一,镇林业站组织一支专业队伍巡回到各村、各承包户的田间地头指导生产,对存在的生产问题及时解决,同时,特别对承包数量少、家中劳力少的果农进行定点帮扶,保证磨盘柿的产品标准。在林业站的指导下,张坊镇成立了“北京张坊进良磨盘柿专业合作社”,通过建立准入制度,明确质量标准价格标准,房山磨盘柿已经销往多个省市,获得了全国消费者的认可。

据杜建军介绍,全市林业站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引导京郊农村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据统计,2019年,全市果品产量达7.4亿公斤,果品收入40.2亿元,果农户均果品收入1.4万元;花卉种植面积7万余亩,年产值12.5亿元;规模化苗圃24.8万亩,产值超过60亿元;现有蜂群27.76万群、从业人员2.5万余人,蜂产品年产量550.91万公斤,养蜂及加工年产值超过15亿元,特别是重点帮扶密云、平谷、门头沟等区1000户低收入农户从事养蜂行业,精准帮扶成效显著;示范推广林菌、林禽、林药、林花、林桑、林草、林粮、林蔬、林蜂、林游等林下经济模式10余种,面积达到18.81万亩,带动就业1.54万人,收益达1.9亿余元,户均增收1.86万元。

培训讲起来 农民素质提上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广大京郊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农民的素质直接决定了首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方向。

张坊磨盘柿又大又甜,离不开镇林业站对果农持续的“技术输出”。为了保证磨盘柿产业的标准化,林业站邀请中标院、区市场局等单位的专家开展标准化基础知识专题培训,同时组织果农赴外省市进行标准化考察学习。把林果专家请到田间地头为村民讲授果树技术和果树管理也已经成为常态。如今,全镇的果农们都成了种植果树的行家里手和乡土专家。

为了让京郊农民具有“一技之长”,全市基层林业站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就业优惠政策和技能培训政策,以有专业、有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和集体林业工人为目标,加大对林农、果农、花农、蜂农等职业技能培训。近年来,在北京市林业工作总站的领导下,乡镇林业站还立足生态林林木修剪养护,持续助力实施“林业乡土专家”计划和“金剪子”等多工种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据统计,全市每年开展园林绿化技术岗位培训16万人次,其中,开展果农、花农、蜂农等绿色产业技术培训14.3万人次,开展平原生态林技术培训1.7万人次,现有林果乡土专家650人。高素质的农村技术人才,为乡村振兴按下了加速键,有效推动构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京郊乡村人居环境。

全市163个乡镇林业站,既是首都园林绿化建设体系的最末端,却也是首都生态建设战场的最前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全市乡镇林业站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服务基层,让京郊大地的天更蓝、树更绿,农民更富裕。

(责编:尹星云、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