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回天治理論壇“回天有我、戰疫同心”舉行

2020年07月19日09:24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人民網北京7月19日電(董兆瑞)7月18日,回天治理論壇第五期——“回天有我 戰疫同心”在回天地區龍澤園街道舉行,持續落實“回天治理論壇回天辦”的理念。本次論壇由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牽頭聯辦,來自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社區、社會組織的領導、專家以及一線社區防疫實踐者齊聚一堂,本著更好總結防疫經驗和治理實踐,深化豐富“回天有我”的共同目的,探討多方參與社區治理的長效機制,推動共創健康美麗家園、和諧活力社區。

整合社區多方力量,共建社區健康協同治理網絡

龍澤苑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伊然就黨委領導多方參與社區防疫的工作經驗進行了總結與展望。龍澤苑社區居委會成員隻有8人,負責了2005戶、5700多人的疫情防控與檢查工作。疫情期間辦理出入証7700張、登記返京人口3638人,每天查驗出入証2300多人次,五一當天登記訪客超過700人,同時照顧十幾個孤寡老人、幾十個高齡家庭的生活保障,為幾百個隔離戶代買代購取送快遞扔垃圾。連續170多天堅守奮戰,“回天有我”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不斷豐富和深化,體現出“黨建引領、多方參與、居民共治”基層治理典范。她把經驗總結為:嚴防死守,黨員干部沖在前,當好社區“守門員”﹔用心服務,兩委成員做奉獻,當好居民“服務員”群防群控,多方力量齊上陣,當好社區“安全員”以民為本,居民主體顯身手,當好治理“繡花”員等四個方面。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劉佳燕進行了題為“疫情背景下的社區防疫與健康營造”的主旨演講,她提出,疫情背景下社區已成為重要防控陣地,探索和推進應對重大疫情的社區防疫規劃與治理體系建設,有助於進一步完善中國當前的社區防控工作,更是提升社區應對重大危機的韌性,促進社區治理能力和長效機制建設的重要保障。然而如今社區在社區規劃、防控行動以及治理體系層面都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之處。基於此,劉教授提出了建設社區共同體與公民意識培育、共建良序社會,重視和完善基於社區生活圈的防疫體系規劃建設,以健康社會為核心理念、以社區賦能為根本的“全民健康”和“健康城市”策略,依托智慧社區強化風險預警和精准服務功能,整合社區多方力量,共建社區健康協同治理網絡等五點發展建議。

美國佩斯大學教授陳社英的發言題目為“美國及西方疫情防控與社會治理觀察”,他以比較的視角分析了中美兩國疫情防控與社會治理的“問題”,包括病毒檢測與疫情數據的科技問題、信息透明與輿論監督的社會問題、民眾反應、社會/社區應對與政府管理問題、民主/分立/與行政當局的領導力問題以及國內經濟與國際政治問題等,並指出中國與西方國家在國情上存在較大差異,因此無論是為了更好地應對未來危機還是實現共同富裕,都必須徹底搞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內涵。從而更好地取長補短,按照“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路處理復雜的國際關系。

北京金葵花便民商業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郁以他歷時72小時購買150萬隻口罩的親身經歷,分享了他對於疫情時期的企業責任與轉型的思考,他提出民營經濟企業應當認真學習貫徹黨中央關於做好當前經濟工作和加強新時代民營經濟統戰工作的最新政策精神,堅持穩中求進,謀劃創新發展。

北京聯合大學首都法治研究中心楊積堂教授分享了他對於“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中的社區治理”的研究,首先他以霍家營社區為例,將其疫情防控經驗總結為在黨建引領之下,黨員先行、群眾參與、迅速響應、五方共建、廣泛宣傳、暖心關懷、共建共治,其次他總結了社區治理的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廣大居民積極參與配合、社區黨委居委會社工成為主力軍、社會單位有效融入、物業企業探索轉型等5方面的固化經驗,提出對街道社區社會動員體系、社會動員能力、“五社聯動”社區治理共同體、社區現代治理體系等方面的重構思考。

社會治理需堅持理性立場,增強責任意識

仁愛社工事務所聯合創始人王曉菲介紹了專業社會組織在疫情防控當中的經驗、難點和對策。她指出,專業社會組織在解決疫情中社區人員配備不足這一問題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本次疫情中,仁愛社工事務所通過參與社區執勤、心理志願者值班等工作,總結提出,社會組織疫情防控的三個有效路徑,包括緊跟時代主題、提升社區品質,發展樓門文化、精細社區管理,培育內生組織、激發社區活力等。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張成崗教授對於后疫情時代的未來趨勢和社會治理所面臨的挑戰進行了預測。他指出,未來國內風險社會將成為新常態,這無論對風險管理與治理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國際方面由於群體流動全球化、病毒流動政治化以及時空流動媒介化等趨勢社會治理也面臨著極強的不確定性。因此,后疫情時代社會治理必須堅持理性立場,與風險共生並強化責任為核心的合作式治理,形成整合性治理結構從而應對變化。

昌平區應急管理局安全生產考試中心李光磊介紹了疫情當中昌平區應急管理局在社區戰“疫”當中面臨的困難和發揮的作用,以及由此獲得的啟發。他指出,疫情保障同社區防疫密不可分,而為使應急資源及時到位、並發揮作用,管理局應當充分發揮其在上級政府和社區之間的紐帶作用。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鄭路副教授從社會網絡視角對本次疫情治理進行了探討。他指出,社會網絡是傳播病毒的主要工具,而這使得人類必然成為“命運共同體”。基於朋友悖論、網絡韌性等理論,她認為發揮社會網絡自組織能力是提升隔離、免疫和預警成效的有效途徑。

北京市經信局大數據建設處趙琰昉副處長匯報了北京市疫情防控背后的大數據治理及應用,包括數據資源的匯聚和匯通,多源數據如何實現聚合、匯用,以及大數據向社區下沉——回天地區城市大腦建設的總體思路。

結合疫情防控要求,本次論壇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論壇共分為2個階段,共有10位發言嘉賓、4位評議嘉賓,國外嘉賓通過視頻連線,街道、社區以及相關部門、高校人員採用騰訊會議方式觀看。

(責編:池夢蕊、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