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频道>>社会民生

微循环微更新探索北京老城保护街区治理之路 白塔寺还原老城温暖

2021年07月06日15:17 | 来源:北京晚报
小字号
原标题:第8版 大城之变

  宫门口东岔、西岔胡同的中心广场改造后亮相,巍峨白塔和古朴胡同都成为走红的游客打卡地。

  巍峨的白塔,古朴的胡同,“蔚蓝一角,不异长空”。在742岁的妙应寺(俗称白塔寺)白塔重新向公众开放近一个月后,热爱传统文化的人又多了一处打卡地。

  “红墙映白塔”。白塔寺街区的瑰宝,可不止白塔,还有更新的胡同、共享的空间、重塑的邻里关系。作为北京老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过去6年来,白塔寺街区以“白塔寺再生计划”为蓝图,走出了一条微循环、微更新的保护之路,成为北京老城保护与街区治理的一个缩影。

  鲁迅博物馆门前整洁有序,吸引了年轻人合影留念。

  巍峨白塔古朴胡同 引游客打卡

  历经修缮 古老白塔展露新颜

  北京有两座赫赫有名的白塔。北海公园琼华岛上的是“小白塔”,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妙应寺内的是“大白塔”,始建于至元八年(1271)。当元朝首都——大都雄踞北京时,高约51米的白塔是城中最高的建筑,有“金城玉塔”之美誉,被称“制度之巧,古今罕有”。

  作为现存元大都最重要的文化古迹,白塔寺在它落成后的漫长岁月中,默默伴随着北京这座古都的演变兴替,自身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历经了数次修缮。最近的一次修缮启动于2019年6月,遵循不改变原状、最低限度干预、最大程度保护的原则,对白塔寺中路文物建筑进行了修缮。

  2021年6月10日,742岁的白塔以新的身姿重归人们的视线。重新开放的白塔寺迅速走红,仅6月10日开放首日便迎来了1160余位游客,年轻人拿着手机拍照留影,久久不愿离去。

  街区提升 留下乡愁改善生活

  同样走红的,还有周边的老胡同。紧挨着白塔寺、今天正式亮相的宫门口东岔、宫门口西岔,就是其中的两条。308米长的胡同,青瓦灰墙的外立面恢复了;坑洼不平的路面变得平整了;蜘蛛网般的电线全部入了地;还有改造后新增的微型中心广场,正好可东望白塔。

  “不同于以往胡同改造只在‘洗脸’,宫门口东岔、西岔胡同保护更新注重的是全面提升街区品质。”北京华融金盈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钱新鹏说,在建筑外立面的改造中,为留下老居民的乡愁,采取了“一户一策、和而不同”的原则,居民院落中有保存价值的老墙、老门都被保留了下来,街边商铺则允许商户在保护建筑肌理的同时做适度改变。

  与此同时,改造的视角也从重视物质空间环境改善到全面关注人的真实需求。在看不见的地下,通过对现状雨污水管线进行梳理,实现雨污水排放通畅。胡同的路灯也重新做了排布,为的是让光照更均匀,点亮胡同居民的夜间出行。

  游客在鲁迅书店咖啡馆内享受午后时光。

  历史文化保护区 六年微更新

  市井胡同 自发建设人口混居

  “最具市井气息的京味儿胡同。”各种打卡白塔寺的攻略中,旅游博主、时尚达人们对白塔寺街区的独特魅力赞不绝口。想尽情欣赏美丽白塔的游客,在莲COFFEE&T、熊煮咖啡BearBrew、致璞等网红咖啡馆里能找到最佳拍摄视角的精致露台;要深入体验老北京的胡同生活,可以溜溜达达去参观从大杂院改造变身而来的共生院、社区会客厅,或是直接入住设计大师操刀的精品民宿。

  从阜成门内大街望向两侧,北京的两面清晰可见。一面,是金融街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一面,是包括宫门口东岔、西岔胡同在内的低矮平房。

  作为北京老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总占地面积约37公顷的白塔寺街区,历史上是由百姓自发建设而成。这里,是最具有多面性的地区之一,妙应寺白塔、慈因寺、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旧居、花鸟鱼虫市场……可谓汇集了古都文化、市井文化和名人故居文化。这里,也是混居性最高的地区之一,随着人口增多,区域内众多私有院落变为“大杂院”形态。

  曾有过一组统计数据。长期以来,院落加建、垂直加建导致白塔寺地区22%的胡同宽度不足3米,20%的路口断头,70%的居住建筑质量堪忧,68%的住户忍受着没有户厕的不便。

  老城保护 还原风貌设施更新

  这样的面貌,显然难以存续。转机,出现于2015年。

  2015年,在西城区政府与实施主体北京华融金盈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推动下,“白塔寺再生计划”改造方案正式启动,提出了一种新的老城保护更新模式。这一计划以微循环、微更新为特征,通过人口疏解、院落更新、基础设施更新、街区环境改善以及开展社区营造,不仅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同时也要塑造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实现当代城市生活方式的满足。

  白塔寺药店降层、原官园花鸟鱼虫市场改造、阜内北街环境整治、阜内大街整理复兴计划一期工程……6年来,这片历史文化保护区正一点点变化着。

  “这儿什么都有,有御河、有故宫的角楼、有景山、有北海、有白塔、有金鳌玉蝀桥、有团城、有红墙、有图书馆、有大号的石狮子,多美,多漂亮。”这是老舍笔下的美丽大街——阜内大街。一期工程完工后,现如今的阜内大街,视野美、细节美、铺装美、灯光美,行人可以安心自在地步行。

  据统计,2015年“白塔寺再生计划”改造方案启动至今,白塔寺地区已完成公共空间景观环境改造约2万平方米,建筑立面保护提升约5000平方米,腾退约10%的院落。

  修缮一新的窗户投射出了胡同新貌。

  社区重塑邻里关系 新胡同文化

  幸福生活 居民尽享公共空间

  古色古香的“书香社区文化活动空间”牌匾挂在门口,推门而入,是个带有露天花园的小院,墙面贴着签满姓名的“青塔胡同41号文明公约”。这里,就是位于青塔胡同41号院的书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白塔寺地区胡同文化的新地标。

  “白塔寺再生计划”利用疏解腾退空间先后打造了书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白塔寺社区会客厅、429共享院三个各有特色的社区营造类活动中心,并委托专业机构运营,为居民提供相互交往、协商议事、共同行动的公共空间。

  书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前身,是三户人家的大杂院,经腾退改造后,保留了原来的传统建筑结构,但在内部采用中西合璧的方式,营造出一个温馨的阅读和活动空间。“白塔乐坊口琴之声”“青塔棋社”“胡同手艺社”“青塔读书会”……十多个社区兴趣小组轮流使用活动空间,让胡同居民在这儿找到了一种新生活。

  白塔寺社区会客厅是北京市第一个为社区居民提供邻里聚会、厨艺分享、社区议事等功能的“社区会客厅”,自2017年9月开始启动,以居民兴趣及自发意愿为主导,成立白塔寺民俗复兴社、纳时文笔社、安平伙食社、阜城劳作社、春晖缝补社、福田合作社等八个社团组织。

  429共享院则是北京老城区中首个中法合作试点项目,由法国建筑师本杰明·贝勒设计,目前免费对外开放。修缮过程中,四合院的传统建筑元素均得以保留,设计师又新增了环绕整个院子的U形现代化结构,使其成为一个开放式的庭院。

  胡同主人 居民参与街区建设

  老城街区再生,怎可少了居民。如何让本地居民自发参与到街区建设中?钱新鹏说,过去6年实践中走出来的一条经验就是:利用公共空间孵化社区自组织。

  “如今,相当一部分居民都将自己视作胡同的主人,积极回应社区事务。”钱新鹏直言,在这些空间的孵化之下,越来越多本地居民开始了解街区保护更新理念,并形成各具特色的社区组织,成为主动参与到街区空间更新和社会治理创新中的有生力量。

  为了提升对胡同居民的服务,2019年3月,由新街口街道牵头,白塔寺街区物业服务中心成立,整合了西城区德外绿化队、新街口房管所、北京环兴街区清洁服务中心、垃圾分类第三方服务公司等城市管理作业力量,以寻求惠民便民的“最大公约数”。

  有事儿去物业服务中心,已成为胡同居民的新习惯。据统计,白塔寺街区物业服务中心成立至今,共处理居民诉求1779件,集中在综合维修、下水疏通、杂物清理等方面。

  429共享院则是北京老城区中首个中法合作试点项目,目前免费对外开放。

  声音

  “老城改造是多元共治的长期过程”

  盛夏午后,站在宫门口东岔、西岔胡同的中心广场向东望,青瓦灰墙,巍峨白塔;向西望,市井人家,烟火气息。

  新版城市总规提出,老城不能再拆了。这也意味着,老城的街区保护,绝不只是建筑立面与景观的改造,更重要的是让居民在新时代和旧温暖之间寻找到一种平衡,才能生发出整个街区的复兴。

  “老城改造绝非‘一日之功’。”钱新鹏说,老城改造是一个多元共治的长期过程,政府主导、企业示范、社会力量参与、本地居民共建,每一股力量都要发挥作用。他们做的是去旧的事,添新的内容,需要社会各方的力量。而如何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还处于探索之中。下一步,白塔寺街区的改造将向纵深推进。

  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曾说:“我们放眼世界,首先要认识到把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好、整治好、发展好,是最有现实意义的,是中国最大的甚至是无与伦比的‘中华文化枢纽工程’。这项工程不是旧有历史建筑的恢复,而是环境的再设计。”

  古老又年轻,好看又好用,宜居又宜业,这才是老城保护的新未来。

  本报记者 赵莹莹

  本报记者 潘之望 摄

(责编:孟竹、高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