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创实验区晒五年"成绩单":新增文化企业1.88万家

2020年09月06日14:03  来源:人民网-北京频道
 

人民网北京9月6日电(记者 高星) 《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五年发展成果》今天发布。经过五年的探索实践,国家文创实验区构建起文化产业领域的全面改革创新体系,成为引领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区,为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积极探索经验。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自2014年12月正式揭牌以来,经过五年多的探索实践、先行先试,国家文创实验区不断整合各方面资源,围绕文化产业的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市场体系、金融服务、人才培养、发展模式等方面,针对痛点、难点问题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推陈出新步伐,积极构建文化产业领域全面改革创新体系,服务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为全国各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验区经验”,形成了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发展的“实验区模式”。

五年来,国家文创实验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持续释放,产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各项指标不断攀升。企业数量方面,目前,国家文创实验区登记注册文化企业达到3.48万家,五年间新增1.88万家,文化市场保持了繁荣活跃的状态;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方面,国家文创实验区现有59家文化产业园区,五年间新增园区39家,主要是老旧厂房等存量空间的转型利用,“腾笼换鸟”成果丰硕;上市企业方面,区域内现有上市挂牌企业52家,五年间新增48家。

为743家“蜂鸟企业”提供政策支持

近年来,通过上级政策先行先试、相关政策借鉴平移、产业政策集成创新等方式,国家文创实验区构建起较为系统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出台实施“政策50条”,涵盖品牌提升、信用体系、文化科技、文化金融等十五个方面。

近年来累计支持620个企业(项目),支持金额约3.2亿元,撬动社会资本超150亿元,“产业政策+市场资金”联动效应显著。实施“蜂鸟计划”助飞行动,三批共认定743家“蜂鸟企业”,不断叠加政策红利,从信用融资、资金奖励、人才引进等多方面对“蜂鸟企业”专门支持,引导政策覆盖企业的起步、成长、壮大乃至上市阶段,为区域文化企业发展进行全方位的保驾护航。

转型升级59个特色文创园区

作为全国老旧厂房的重要聚集区和保护利用先行区,朝阳区积极探索以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城市更新新模式,近年来,通过工业厂房改造利用、传统商业设施升级、有形市场腾退转型、农村集体产业选择高精尖4种方式,截至目前,国家文创实验区共转型升级59个特色文创园区,总建筑规模381.4万平米,其中郎园、莱锦、懋隆等文创园区,成为全国知名的老旧厂房“腾笼换鸟”品牌园区。 2020年8月北京市发布的市级园区名单中,朝阳区有32家文化产业园区入选, 占全市的32.6%,居全市首位,其中国家文创实验区占16家,充分彰显了在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优势。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近三分之一

着眼于文化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国家文创实验区经过不断的探索,建设形成了“依托两大载体、提供两个支撑、形成两个闭环、满足两类需求”的文化金融服务模式,逐步构建起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的文化金融服务创新体系,积极助力文化金融“北京模式”创新发展。2016年8月,率先发起成立全国首个文化企业信用促进会,打造“信用评级、快捷担保、见保即贷、贴息贴保”信用融资服务闭环,四年来,累计为朝阳区748家文化企业提供了贷款融资149.34亿元,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近三分之一,其中银行贷款平均利息从5%左右降至3%左右,担保费用从2%左右降至1%左右,企业获得融资服务的平均工作周期为30天。

2018年6月,建成全市首个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形成“创业孵化、风险投资、投贷联动、上市培育、政策支持”的股权融资服务闭环,通过放大社会资本、金融杠杆撬动作用,推动“政策+金融”产业促进机制发挥效力。同时与市级“投贷奖”“房租通”等政策进行市区联动和叠加,进一步放大引导作用。设立了北京市首支100亿规模的区级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投资了一批文化精品项目,引导社会资本助力文化产业发展。

442家文化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国家文创实验区紧抓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机遇,深入实施“文化+”战略,促进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创新应用,积极构建以文化传媒、数字内容、电竞游戏等为支撑的高端产业体系。率先出台了全市首个《文化创意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指南》,借助科技手段、资本力量、贸易路径,突破纯文化业态发展的天花板,激发产业内生动力,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朝阳区共有442家文化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文化企业占比11%。一批文化科技融合类企业在国家文创实验区争相涌现,新科技、最前沿、最智能,共同构成了国家文创实验区的创意图景。

一批园区实现品牌输出

国家文创实验区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五年间,联合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等机构,2017年牵头发起成立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中心,2018年牵头发起成立全国老旧厂房保护利用与城市文化发展联盟,2019年牵头发起成立国际文化产业园区联盟,形成联动京津冀、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协同发展机制。

一批园区还实现了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全国其他省市和国际化的品牌输出,东郎、竞园、锦珑、北服创新园等园区在城市副中心、雄安等地设立分园区,郎园、北京电影学院文创园等园区通过品牌输出等方式在天津、杭州、长春等地建立了连锁园区,瀚海智业在美国洛杉矶建立文创分园……腾笼换鸟、城市更新的“朝阳模式”在全国乃至国际得到复制推广。

此外,在加强政策支持的同时,国家文创实验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积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手段,整合各类专业资源,建成了版权交易、法律顾问、政策服务等公共平台,为文化企业提供精准服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培育自主创新创业沃土。通过建立对企业常态化的“服务包”制度,为重点文化企业送上量身定制的“服务包”。 

(责编:高星、鲍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