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强化常态化下的精准防控 助力复工达产

2020年07月18日17:15  来源:人民网-北京频道
 

人民网北京7月18日电 (记者 鲍聪颖)今天下午,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素芳介绍,本轮疫情防控,为我们更好统筹下一阶段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累了经验,增添了信心。下一步,我们将针对疫情形势变化,抓住关键窗口期,坚持防疫在前,动态优化防控政策,强化常态化下的精准防控,助力复工达产。

完善政策机制。根据应急响应级别调整要求,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情况,优化完善复工复产领域防控措施,动态更新工地、工厂、楼宇、餐饮、美容美发、快递外卖、景区、酒店、图书馆、美术馆等领域防控指引,织密防控网。进一步细化完善“暂不开放、有条件开放、自主开放”清单,按照国家有关要求,积极研究、有序推进低风险地区影剧院和演出、娱乐和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等场所的有序开放经营活动。抢占疫情防控先机,探索建立复工复产场所环境检测常态化机制,近期,我们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了常态化环境检测试点,按照“每日一检、企业自采、每企5点、上门收样”办法,对园区楼宇、规上工业企业50家单位先行实施环境常态化检测。

落实落细防控措施。继续严格压实“四方责任”,特别是强化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一是督促企业完善方案,加大培训。明确企业要以行业指引为基础,根据企业特点,“一企一策”“一单位一策”制定个性化防控方案,完善防控管理制度,落实责任人,加大宣传培训,确保全员知晓防控要求、履行防控义务。二是加强员工健康监测。禁止员工“带病上岗”,一旦发现员工出现发热、呼吸道等症状,如实报告、主动就医。三是加强出入登记管理。充分发挥“北京健康宝”技术支撑作用,推动“扫码登记”“凭码通行”在复工复产场所的全面应用,将所有进出工作场所的人员纳入风险管理,强化风险追踪。四是指导员工做好个人防护。严格遵守戴口罩、“一米线”等要求,尽量减少外出特别是避免去人群聚集或空气流动性差的场所,不扎堆不聚集。同时,强化执法监管常态化。通过“双随机一公开”的方式,督促各单位将测温、验码、登记、控距、科学戴口罩、空调使用、通风、环境消杀等常态化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加强对高风险问题公示力度,确保信息及时公开、整改及时到位,切实起到警示作用。

加强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监管。推动“以案促改”,结合前期聚集性疫情案例开展倒查分析,及时修订行业防控指引,堵塞防控漏洞,强化工地、工厂等重点场所和餐饮、保安、保洁等服务行业人员的常态化管理。强化环境消杀,要求加强会议室、卫生间、更衣室、员工宿舍等公共区域,电梯按钮、水龙头、门把手、楼梯扶手等关键部位,严格按指引要求,加大环境消杀。要求餐饮、食品加工等企业,做好库房、空调、冰箱冰柜、储藏室等湿冷区域,以及后厨、生产线等部位的消杀。细化防控要求,针对生产企业暴露的岗位距离不够、工作时间长、人员接触频繁等情况,进一步优化工序,合理设定岗位间距,优化生产流程,有效减少工序间、班组间、人员间接触概率。对于易发生传播的生产环节,分场景(如劳动密集型生产线、大型会议等)、分环节(如采买、交接班、夜班等),采取降低密度、加强防护的个性化措施。加强重点人群动态排查,持续加强餐饮、快递、宾馆酒店、家政、美容美发等涉众面广、感染风险高的公共服务行业人员的排查,及时开展核酸检测,并根据需求配备智能体温计。

推进复工达产。一是推动临时关闭的涉疫企业尽快复工复产。近期,我们制定了《疫情关联的生产经营场所复工复产工作指南》。总体上按照“风险可控、程序法定、科学评估、分级分类、及时恢复”的原则,统筹考虑疫情防控、稳定、舆情等风险,遵循防疫专业机构对疫情传播规律和防控措施的科学判断,区别具有疫源地性质、聚集性疫情、散发疫情和关联疫情的生产经营场所,按事权分级处置。按照“谁决定谁解除”和“属地负责”的原则,明确发生聚集性疫情、有窗口性质、服务性质、涉众特点的单位恢复生产经营报属地区政府决定;具备封闭管理条件的,在落实内防内控前提下可边处置边恢复。同时,明确在风险可控、条件具备的基础上,第一时间帮助企业复工复产,有必要的还应制定具体的帮扶措施,并要及时通报或发布相关情况,消除社会疑虑,形成社会监督。二是加强供应链产业链保障。重点用好两个“机制”,一个是国内物流货运保障机制,6月24日起,按照“平战结合”理念,北京市组建了物流交通前方保障协调指挥部,建立“绿色通道”,确保国内货运物流畅通,保障生产生活物资供应。一方面建立若干个生产生活物资转运基地,初步建立起生产生活物资集中周转基地体系;另一方面按照“接需即办”的原则,推动通行证快捷办理,目前已办理480张。在此,也提示各生产企业,如有需求可继续向市商务局、经信局、住建委、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提出,申请调拨(转运)证明,持证货车在进出京时可快速便利通行,对符合条件的驾乘人员将不采取隔离措施。另一个是国际商务往来机制。为保障疫情期间北京市企事业单位经贸、科技往来需要,特别是外资企业正常生产运营,北京市搭建了相关工作机制,已为62个国家或地区的2215名外籍人员提供签证许可服务。符合条件的企业及机构人员可通过市级行业主管部门、人才工作机构、投资贸易促进组织或单位所在区政府提交申请,我们将继续做好对接服务。三是促政策和重大项目落地。按照“六稳”“六保”的要求,用足用好房租减免、金融支持等中小企业帮扶措施,制定实施北京市餐饮住宿、旅游会展、体育健身、影院剧院等行业精准帮扶政策,加快推进新基建、新场景、新消费等“五新”政策落地,特别是要促消费和信心恢复,继续办好“北京消费季”线上活动,线上线下融合组织好2020年服贸会等。同时,充分发挥重大项目投资牵引作用,推动120项市重点工程全部按期开工,按照每季度压茬推进一批市区两级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全年新开工项目超过600项的要求,积极推动在建项目科学提高建设进度、达产达效。  

(责编:尹星云、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