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全國政協委員王黎光:提升學校教材中傳統經典藝術作品比重 助力文化傳承與發展

2022年03月09日10:59 |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小字號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音樂學院院長、全球音樂教育聯盟主席王黎光。(受訪者供圖)

人民網北京3月9日電 (尹星雲)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正在召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音樂學院院長、全球音樂教育聯盟主席王黎光提出建議,讓更多民族民間音樂、戲曲等傳統經典藝術作品進入大中小學課程教材,從小培養青少年的傳統文化認同感與文化自信。

注重藝術的普惠性、人民性 賡續民族文化血脈

美育教學在中小學教育中的重要性逐漸凸顯,而作為其中的關鍵主體,藝術教育也正在受到越來越多教育工作者與家長的關注。“一提到美育、一提到音樂,很多人就會不由自主地往專業性上靠,其實它是來源於勞動人民千萬年來的生活實踐,恰恰是人最本能的一部分情緒與情感的表達方式,有其專業性,但更具有廣泛的普惠性、人民性。”王黎光認為,應注重傳統文化藝術,尤其是傳統民歌、戲曲中精華的部分,對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普及性傳播,而青少年就是重要的群體,“藝術院校的培養能力畢竟有限,遠遠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基於大中小學校的普惠性藝術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傳統藝術的普及教育有何重要性?“這不僅僅是吹拉彈唱那麼簡單,它是淨化心靈和塑造人格的重要手段,有文化認同與傳承的功能在其中。”王黎光認為,文化的認同與傳承一定要從人的基礎教育做起,“胎兒靠臍帶與母親產生緊密血緣聯系,我們通過什麼與祖國與家鄉產生深厚的情感聯系呢?是文化,而傳統藝術又是文化最通俗的外化形式,可以起到‘臍帶’的作用。有了‘情感與熱愛’這條根,就會更有歸屬感,產生文化自信,也就自然而然有了傳承與前行的方向。”

潤物無聲循序漸進 提升教材中傳統經典藝術作品比重

作為一名大學教師和管理者,王黎光多年來一直積極參與著中小學美育和音樂教材的編訂工作。他在政協履職調研中發現,一些教材在研究、編寫上不夠精雕細琢,布局傳統文化、把握學生實際學習、課程需求、教育教學規律不夠。

藝術是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課程,而經典藝術作品則是藝術的重要載體。王黎光認為,中華56個民族的民歌非常豐富,是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外化體現,如果教材中不去提高比重、充分展示,是非常遺憾的,“我們不僅要有貝多芬,更要有王洛賓﹔不僅要有帕瓦羅蒂,更要有郭蘭英﹔不僅要有肖邦,也一定要有劉天華……要在教材的東西方文化交流互鑒中,對比、形成中華傳統文化的鮮明特色,這樣一來,文化自信和文化發展的建設就有了更明確的目標性。”他表示,一本優秀的教材在突出育人導向、凝結智慧的同時,還要做到啟智增慧,這十分考驗教材編研人員的理論功底和專業能力。教材編研必須樹立精品意識,應鼓勵長期在教學一線的優秀教師參與到教材建設中來,還可依托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充分發揮一流課程的優勢,帶動一流教材的編寫。

他認為,作為教材來說,因為課時的限制,面面俱到顯然不太現實,可由點及面鋪陳開來,“我們要根據學生不同年齡段的認知發展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開展教學。”他建議,在小學階段,可由啟蒙教育入手,通過介紹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各族民歌,引導學生增進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從小打好中國底色﹔在中學階段,可以較為系統地介紹民族民間音樂,引導學生體會中華優秀傳統藝術的風格特點、文化內涵,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性認識﹔在大學階段,除了民族民間音樂,還可加入戲曲、戲劇等經典作品內容,加強文化考察與專題研討等環節設計,引導學生在厚植家國情懷、不斷增強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的同時,進行文化創新、理論創新與傳承。

“作為藝術教育工作者,我有義務、更有責任通過一切途徑推進傳統藝術教育工作。”王黎光也希望能有更多藝術教育工作者和他一起來推動此項工作,為青少年甚至全民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貢獻力量。 

(責編:尹星雲、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