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社會民生

北京地鐵預約出行經驗引關注 專家:公交專用道嘗試"預約出行"

2021年10月18日08:55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公交專用道可嘗試“預約出行”

在第二屆聯合國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上,北京市交通發展研究院院長郭繼孚向多國與會者介紹了北京地鐵預約出行和“北京綠色出行MaaS平台”的實踐。對未來北京交通可持續發展、出行模式變革,郭繼孚在記者專訪時提出“通過預約出行技術提高公交專用道利用率”“研究設置居民交通出行碳賬戶”等建議。

地鐵預約出行人均省時5分鐘

“疫情期間,我們在北京地鐵做了一個實踐,成功地讓市民由地鐵站外排隊變成在家等待。這也是未來出行的一個趨勢。”郭繼孚向多個國家與會者分享了地鐵昌平線沙河站、5號線天通苑站試點預約出行的經驗。

來自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數據顯示,沙河站日均預約進站量4400人,人均節約排隊時間5分鐘,97%的乘客對預約進站服務表示認可和滿意並希望擴展到更多車站。

通過預約出行技術,建立一個不堵車的城市交通系統或成為可能。“現有城市交通系統是隨機開放的,因此存在盲目出行、無意義的擁堵排隊。”郭繼孚以西三環交通仿真研究舉例說,所有車輛爭搶高峰時間點的道路資源,造成整體通行效率下降明顯。而如果進行預約調節,高峰小時路段平均車速可提升44%以上,總通行時間可節約30%以上。

“像預約看病一樣實現預約出行,首先要有一個預約系統支撐,有為大家出行排好序的技術﹔其次還要有一個保障機制,確保預約后不被加塞兒,按預約順序享受公平服務。”郭繼孚坦言,在北京這樣的超大城市做這樣的計算可謂“超級難題”,但難不代表無法實現,地鐵預約進站試點就是成功實踐,“小汽車預約出行可分步驟走,一個一個瓶頸節點去消除,比如從最擁堵的橋區做起,像地鐵進站一樣設計一條預約通道。”

郭繼孚指出,北京有超過1000公裡公交專用道,可以很大程度提高公交車通行效率,但是研究顯示,公交車道利用率還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因此,交通管理部門可以嘗試賦予公交專用道“預約車道”功能,在合理的時段、向合理數量的預約車輛開放,讓供需之間高度匹配,在提高公交專用道利用率的同時,實現緩解擁堵、降低油耗和交通污染排放的多贏局面。

郭繼孚透露,即將在本市堵車現象嚴重的辦公園區進行試點,招募通勤族按照預約“時間表”上班。“預約出行不僅需要技術,更需要人的觀念轉變,需要交通參與者共同實踐。”

研究設置居民交通出行“碳賬戶”

2019年11月,本市政府部門與互聯網出行平台公司合作,建設“北京綠色出行MaaS平台”,收集市民綠色出行節碳量,通過碳交易市場出售,再對市民綠色出行進行獎勵。截至目前,已有1442.9萬人次參與綠色出行碳普惠活動,累計碳減排量4.6萬噸。

在郭繼孚看來,未來升級版的綠色出行MaaS平台,應該是每個居民都有一個交通出行“碳賬戶”,綠色出行就會產生積分,如果駕車高碳出行就會被扣分﹔如果想開車,積分又不夠,就需要到公開的碳交易市場買積分,低碳出行的個體則可把積分拿到市場上賣,相當於形成一種新的“出行定價機制”。

因此,他建議研究設置居民交通出行“碳賬戶”,出台將城市交通納入碳交易體系的工作方案。“這實際上就是利用經濟手段減少小汽車依賴,促使大家綠色出行、低碳出行,從而調節機動車的空間和時間出行結構。”郭繼孚指出,這套機制還可與預約出行聯系起來,“都想預約最佳時段出行,誰先誰后?從公平角度講,哪個時間段價值高,付出的出行成本或者說積分就高。”

此外,綠色出行MaaS平台未來還有望加入更多交通方式。“比如,合乘出行、駕駛新能源車出行、P+R換乘等等,這些交通方式都可以納入進來,根據碳減排量進行積分計算。”郭繼孚說。

以軌道為中心更新改造城市

可持續交通,是城市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支撐。

“目前最大的問題是交通與城市發展還不夠協調,一些沒有軌道交通支撐的地方,開發強度也很高,無法實現真正以公共交通、綠色出行為主導。”郭繼孚認為,可持續交通的理想狀態,應該是“城市跟著軌道走”,結合軌道微中心建設和城市更新改造工作,將居住、就業和公共設施等相對集中於軌道交通樞紐和站點周圍,並配合土地混合使用和宜人的步行環境設計,營造出人性化的就業居住空間,實現15分鐘生活圈,打造低碳生活模式。

郭繼孚拿市郊鐵路舉例說,想培養客流不能隻靠等,畢竟鐵路資源也是稀缺的,應該通過“站城一體化”建設,把人“挪”到軌道上。“比如市郊鐵路副中心線上的北京東站,與CBD隻有一河之隔,如果地上地下實現與CBD快捷聯通,肯定會對客流有很強吸引力。”郭繼孚認為,城市可持續發展,就是要通過優化城鎮化空間布局,充分發揮城市群和都市圈吸納人口和就業的潛力,構建公交導向、多組團集約緊湊發展的城市布局。

(責編:孟竹、鮑聰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