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6月25日電 (池夢蕊)東起府右街,西至西四南大街,直通核心區,緊鄰中南海,這就是位於北京市西城區的西安門大街。作為曾經北京皇城的主干道,今年四月底,這條大街開始了一場提升改造。
什剎海街道民生保障辦副主任、西安門大街整治組組長周煒介紹,自今年四月整治提升工作啟動以來,什剎海街道堅持黨建引領,創新“指揮部+街道+前端公司”模式,發揮“街道吹哨、部門報道”作用,近30個市、區部門通力配合,凝聚多家駐區單位,在前期拆除違建129處3800余平米的基礎上,打出“環境整治+交通治理+業態調整”組合拳,系統解決環境亂象。今年七月份,西安門大街將完成改造提升,以嶄新的面貌扮靚首都核心區。
根治交通“頑疾” 打造靜穩街區
全長800米的西安門大街,直通中央政務區的道路,曾一直被兩頭堵的交通死結困擾著。東段街口就是知名的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產兒童醫院)。“改造提升前,這裡一直被兩頭堵的交通死結困擾著。早晚高峰的時候,這裡的機動車平均每分鐘通行27輛左右,最多的時候達到50輛。” 周煒介紹說,“由於就醫人數較多,這裡的擁堵、人車混行、機動車佔道情況由來已久。特別是東段北側的非機動車道,幾乎堵滿了機動車,給騎行人群造成不小的安全隱患。”
同相比於東段的“動態”擁堵,西安門大街西段的交通問題則是“靜態”的。缺乏停車資源,讓相對開闊的便道和路面兩側成了停車場。白天,周邊單位機動車早早“佔位”。傍晚,周邊居民的私家車又按時“歸巢”。晚上八點一過,西安門大街西段單側停放兩排機動車的場面屢見不鮮。加之位於西段的便民超市,讓這裡的“腸梗阻”更加嚴重。
於是,在今年四月底,對西安門大街啟動的“卸妝”改造中,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交通堵點。為此,西城區創新工作機制,以屬地街道為牽頭單位,吹哨召集區住建委、交通委、規自分局、商務委等24家單位。通過定期調度和協同行動,給項目插上“翅膀”。
經過半個多月的努力,截至5月20日,大街兩側便道上重新梳理了183個擋車樁。香檳色的欄杆劃分出了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界限。曾經擁堵不堪的東段路口及醫院周邊路口也將安裝監控攝像頭。在大街西段,20多個路側車位已經施劃完畢。針對共享單車的電子圍欄也已各就各位。雜亂無序的車輛終於被“卸”了下去。
精准“卸妝” 亮出藏書樓底色
走在西城區西安門大街不難發現,以紅樓公共藏書樓為首的建筑群已“卸”下曾經的灰漿,露出了紅磚外立面,各個時期的建筑紛紛亮出本相。
“藏書樓原來的灰牆面都是噴涂過的,掩蓋了建筑原有的牆面肌理。”據西安門大街改造設計師史琦介紹,紅樓公共藏書樓前身為紅樓電影院,始建於20世紀30年代。曾是北京市第一家寬熒幕立體影院、第一家“無障礙影院”。“我們的提升思路是最小干預,最大程度還原建筑原貌。也就是通過技術手段去掉表面灰漿,露出本色。”
然而,想要“卸妝”並非易事。打磨淺了卸不掉,深了又恐傷筋動骨。施工過程中,史琦和30多位工人師傅逐漸覓得要領:磚面打磨一毫米,磚縫打磨不超過三毫米。一個多月后,400多平方米的牆面打磨完畢,露出了舊有的紅磚牆。仔細觀察,紅磚磚面依稀可見具有時代感的標語、口號字樣。
識住
與此同時,西安門大街141號的一處清末風格的小院也露出了曾經的券門。卸下的,是曾經貼在表面的釉和雜亂的電箱電線。這座磚雕門樓的匾額為“識住”二字,出自大書法家沈尹默先生的手筆,露出真容的斑駁磚拱券仿佛在訴說著世紀的滄桑變遷。
“西安門大街從元代始建,每個時期都有歷史痕跡留下,對於老街風貌要保護歷史建筑的真實信息,保留城市發展不同時期的歷史印記。” 西安門大街改造總規劃師丁奇表示。
商業業態優化提升 滿足百姓民生需求
“把街區靜下來、慢下來,同時也要滿足老百姓的基本民生需求。”周煒說。
針對沿街八成以上門店為區屬企業產,由區商務局、國資委牽頭,召集相關區屬企業,建立企業副總負責、專員駐點聯絡的工作機制,明確“關停一批、合並一批、調整一批、轉型一批、保留提升一批”五個一批思路,圍繞控規推進“五個一批”分類調整,將街區治理提升與功能業態提升有機結合,推動速八酒店向精品化轉型,研究街區業態准入和退出標准,建立長效管控機制。
什剎海街道工委書記畢軍東表示,西安門大街的改造提升,就是要通過“卸妝”達到尊重歷史、保護傳統,在局部空間展現什剎海多元文化,使街區成為開放的城市建筑博物館。下一步,西安門大街還將對提升后的沿街商鋪業態進行調整、增加林蔭慢行和健步悅騎功能。西安門大街是一條文化有展示、建筑可閱讀、街區能漫步、城市有溫度的大街,將為市民提供更加通暢舒適的生活和出行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