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企保定造“智慧”地鐵首車正式下線

2021年04月28日09:10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京企保定造“智慧”地鐵首車正式下線

  昨天,在河北保定,京投裝備河北京車智能制造基地量產的首列車下線,將投入紹興軌道交通1號線運行。 本報記者 鄧偉攝

  本報記者 孫宏陽

  低噪音車廂、障礙物探測報警、全景攝像頭自動定位緊急對講乘客……昨天,一列紅白黑相間、充滿“智慧”的地鐵列車在京投裝備河北京車智能制造基地正式下線,將服務紹興市第一條地鐵線。這也成為京投公司推進京冀合作,優化產業鏈布局,帶動環京地區提升高端制造水平的最新成果。

  這處建於河北保定的“造車基地”,設計產能一年1300輛,未來預計實現產值約100億元,輻射河北、雄安新區乃至全國市場。記者了解到,目前基地正在生產的訂單還包括北京地鐵3號線、11號線西段及12號線列車。

  “京造”地鐵首次走入長三角

  在河北京車智能制造基地,一列車頭挂著大紅花的地鐵列車緩緩啟動,在室外測試軌道上載著嘉賓試乘。這列即將跑上紹興1號線的列車,顏值頗高——頭車外觀採用流線型造型,向上翹起的前照燈勾勒出“笑臉”形象,車身紅、白、黑三種配色簡潔喜慶,國內地鐵列車最長的車窗增大了乘客視野。

  這還是一列“聰明”的地鐵列車。“列車安裝障礙物探測系統,可對軌道200米可視范圍內的障礙物進行信息採集和報警,輔助司機駕駛。”車輛總設計師王旭東介紹,客室設置3個全景攝像頭,在火災探測器檢測到火情時、乘客進行緊急對講時以及操作車門緊急解鎖時,攝像頭能聯動到相應位置,並將實時畫面傳送給司機。此外,通過先進技術打造低噪音車廂,司機室、客室的噪音指標比普通地鐵列車降低2分貝以上,車輛空調機組安裝空氣淨化裝置,能夠殺菌消毒。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車體為鋁合金型材焊接結構的等截面鼓形車體,設備箱體等採用輕質材料,整列車減重達6噸,27列列車運營30年可節約電費2700多萬元。

  紹興1號線PPP項目是由京投公司聯合其他北京市屬企業與紹興市政府、紹興市軌道集團通力合作的重大交通工程。項目總投資197.78億元,內容涉及投融資、建設、運營維護等,合作期為30年。作為紹興市第一條地鐵線,也是“杭州亞運會”配套工程,將與杭紹城際線貫通運營,計劃2022年6月開通。

  “基地首列車下線,標志著河北京車走出京津冀、走向全國市場,同時也是北京制造的地鐵列車產品首次走入長三角。”京投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燕友介紹。

  智能制造打造數字化工廠

  從征地拆遷,建起佔地1500畝的智能制造基地,到首列車下線,河北京車隻花了三年時間。建設加速度,來源於京冀協作尤其是保定政府大力支持。如今,車體、組裝、轉換架等12個智能化生產車間全部完工,正緊鑼密鼓地進行訂單生產。智能制造基地擁有目前國內最先進的數字化智能生產線,可以向用戶提供時速200公裡及以下不同速度等級、不同車體材質、不同牽引方式的系列化城市軌道交通車輛產品和定制化服務。

  記者在總組裝車間看到,高高架起的黃色平台上,一節節車廂正在流水化作業,有的台位在進行車底大部件安裝,有的台位在進行耐壓測試,一個台位上的工序完成后,迅速進入下一個環節組裝。“車間11條生產線,每條線5個台位,每個台位車輛兩天一流動,未來可實現一天一流動。”河北京車總經理楊利軍介紹。

  置身寬敞明亮的車間內,抬頭還可看到巨大的生產進度顯示屏,上面實時更新著月訂單、周工序等完成率,水電氣能耗監控也一目了然。“打造數字化工廠,車間80%以上設備都是智能化聯網,通過管理平台進行統一管控,隨時掌握車間生產進度。”楊利軍介紹。

  一年可造1300輛地鐵列車

  記者注意到,除了紹興1號線剩余列車正在抓緊組裝,智能制造基地還有其他訂單正在生產,包括北京地鐵3號線、11號線西段及12號線列車,其中11號線西段列車將於下半年下線。僅在今年,河北京車產值就將達到17億元。

  “在保定選址建廠,看中的是當地土地、勞動力資源優勢,以及良好的工業配套基礎。是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落實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舉措。”張燕友介紹,基地設計產能一年1300輛,未來預計實現產值約100億元,稅收貢獻超過10億元,項目輻射河北、雄安新區乃至全國市場。

  這個保定“一號工程”促進就業的效益也在顯現。今年24歲的陳夢軒是石家庄人,2019年從河北科技大學電氣工程專業畢業后,應聘到河北京車成為一名技術質量員,“很幸運,可以在國企的大平台上接觸最先進而且專業對口的技術。”據介紹,河北京車現有930余名員工之中,有500多人來自河北當地,未來一共可以提供約三千個就業崗位,預計至少百分之七十員工是當地人才。

(責編:鮑聰穎、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