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區新街口街道中直社區的智能垃圾桶可實現刷臉“開蓋”供圖/西城區西直門街道
東城區東花市街道“花小盒”鄰裡互助生態循環屋 攝影/本報記者 蔣若靜
編者按:
到今年5月1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即將滿一年。在這一年時間裡,全市的垃圾桶站有了怎樣的新變化?近期,北京青年報記者回訪多個小區后發現,本市的垃圾桶站普遍“升級”了:有的垃圾桶站內涵和功能得到了極大豐富,除了滿足垃圾分類投放需求,更成為宣揚生態環保新陣地﹔有的桶站通過技術加持,實現“智能型”的迭代,讓垃圾投放更便民、更人性﹔還有的則開展“激勵型”升級,以各種形式的補貼、獎勵激發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內生動力。
“生態型”
桶站變成生態環保新陣地
在東城區東花市街道,傳統的垃圾桶站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和內涵。在該街道忠實裡社區遠洋德邑小區西門附近,一個名為“花小盒”的鄰裡互助生態循環屋成為遠近居民的“新寵”,這裡不僅是標准化的垃圾桶站,更是集垃圾分類宣傳、環保展示、生態漚肥、書籍借閱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生態小屋。
北青報記者在現場看到,該垃圾桶站配齊了三類垃圾桶,不時有居民前來投放垃圾。緊挨著桶站南側,就是“花小盒” 生態屋。以前此處是個閑置舊書屋,被改造后,這個10平米的空間別有洞天:在鄰裡共享區,鉗子、榔頭、針線、雨傘等日常物品可免費借用﹔在公益展覽區,居民的閑置圖書、手工環保工藝品等物件擺得滿滿當當,“講述”著環保理念﹔在“積分超市”展示區,居民在街道的“花伴兒”APP上參與垃圾分類攢夠了一定分數,即可來此兌換生活用品﹔小屋門外,三個碩大的堆肥桶即將啟用,居民可將家裡的爛菜葉放在裡頭漚肥。生態小屋的開放時間為每周一、三、五下午2點至5點,還時常會開展各類垃圾分類宣傳活動,並邀請一些家庭前來值班。
目前,東花市街道還在跟其他社區接洽,尋找閑置空間,將這種模式推廣開去。
“智能型”
技術加持讓垃圾投放更便捷
垃圾桶紅外線感應自動開合、人臉識別開蓋投放、360度雲端監控攝像頭……北青報記者探訪發現,不少桶站通過技術加持使垃圾分類越來越“智能”,解放了雙手、方便了居民。
在懷柔廟城鎮,200余套智能垃圾桶分布在鎮域18個村、10個居住小區。居民在扔垃圾時隻需將手在智能垃圾桶上的紅外線感應燈前輕輕一晃,桶蓋就能自動打開,還有自動語音提示居民垃圾分類。
而在西城區新街口街道中直社區的10、12、14號樓,這裡的智能垃圾桶無需伸手,直接“刷臉”就能開蓋投放。這款智能垃圾桶兩個為一組,一組配有一個攝像頭,社區居民注冊並登錄一個名為“清運夫”的APP,完善信息並上傳清晰人臉照片后,刷臉就能自動開蓋兒進行垃圾投放,一戶一個賬號,最多可關聯3位家人。投放完后,這款垃圾桶還能自動稱重、積分,后續可兌換物品。
在西城區冠英園社區生活垃圾分類驛站內,多媒體視頻區也盡顯“智能”,可引導居民精准投放。“區域內裝有攝像頭,可實現360度雲端監控以及語音交流。”新街口街道城管管理辦公室秦豐煒邊解釋邊將一袋垃圾隨意地放在垃圾桶外的地上,馬上就有語音提示:“不要亂丟垃圾,請撿起投入桶中!”“這樣,居民也就不好意思亂丟垃圾了。”此外,該驛站內還配備環境空氣處理淨化機、滅蠅滅蚊燈、紫外線臭氧消毒燈等設備。
“激勵型”
分類補貼獎勵提升居民積極性
提升居民垃圾分類積極性也十分關鍵。北青報在實地採訪中了解到,補貼物業公司設“桶站管家”、評優獎勵先進、積分換取禮品……各基層瞄准軟性服務出實招,打起了“心理戰”。
石景山區魯谷街道根據轄區實際情況,對物業進行補貼,由物業從保潔和保安中選擇“桶站管家”,利用換班時間從事桶站盯守、二次分揀、垃圾清運等工作。這既減少了物業重新招人的成本,又因是居民熟悉的“面孔”,讓垃圾分類事半功倍。此外,街道和社區還要對物業進行考核,確保“桶站管家”的工作到位。
還有的社區則通過評優,激勵居民在垃圾分類中“力爭上游”。石景山區老山街道近期開展“垃圾分類我參與 美麗家園大家享”優秀家庭評選活動,評選出了25個“居家分類模范家庭”、36個“桶站值守先進家庭”,旨在通過身邊榜樣力量,帶動更多居民參與分類。
北青報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還有的社區通過積分換取禮品等方式,提升居民分類積極性。在昌平區霍營街道霍家營社區,居民每天正確投放垃圾后,手持社區發放的“垃圾分類集章冊”,通過“霍家營智慧社區APP”計重后蓋章,連續集章達到一定天數可獲得相應獎勵。朝陽區三間房地區則依托“3e通”平台組織開展了包含桶前值守、線上垃圾分類打卡等各項垃圾分類活動,參與時長可轉換為積分、換取獎勵。
文/本報記者 蔣若靜 解麗
武文娟 劉婧 李澤偉 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