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區大興庄鎮周庄子村保潔員周春良開著垃圾桶車到居民家中收垃圾供圖/平谷區大興庄鎮
北京垃圾分類實施一周年,走進已開滿油菜花的平谷大興庄鎮鄉間小路,北青報記者觀察到,這裡卻找不到一個分類垃圾桶。經了解方知,去年開始,結合美麗鄉村創建工作、農村地區的特點,大興庄鎮探索實施“垃圾不落地”,將各村的戶外垃圾桶全部收回,並為每戶發放一套室內分類垃圾桶,一套兩個,分別為“廚余垃圾”桶和“其它垃圾”桶,各12L容量,要求由村民在室內就地進行垃圾分類投放,每天村保潔員定時定點定人上門收取垃圾,並對垃圾分類不到位的進行指導。
“農村地區,垃圾分類的意識提升是難點。最早我們把垃圾桶放戶外時,一方面是有些村民的分類意識不夠,投放的精准率不高﹔另一方面也容易有味兒,有時還容易弄臟地面,很影響村容村貌……”對於為何收回戶外垃圾桶,大興庄鎮鎮長王桂金解釋說,“我們採取這種‘定點定人定時’上門收取的方式,既能規范垃圾收運方式,減少病媒生物孳生地和二次污染,同時也能給農戶進行面對面的指導,以提高村民主動分類意識”。
現在,保潔員們開著垃圾桶車,伴著揚聲器裡的音樂,居民便知道保潔員又要上門收取垃圾了,都會隨時准備好自家的分類垃圾桶。“我們每個村選的歌曲還不一樣,有的是‘洪湖水浪打浪’,有的是保潔員自己錄的聲音,現在大家聽到音樂都已形成自然的反應。”大興庄鎮副鎮長白文學說。
據悉,從去年5月開始,大興庄鎮就將周庄子、良庄子、西柏店三個村作為試點,推進“垃圾不落地”模式,“剛開始的時候不太適應,現在已經完全習慣了。每次吃飯,我們家現在桌上都擺兩個盆,一個盆裡裝廚余,一個盆裡裝餐巾紙之類的,時間一長,孩子老人都能主動分類了。”周庄子村村民路艷說。
文/本報記者 林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