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北京公交站牌上新了 百年來變化一文看懂

2021年04月22日15:37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快看!北京公交站牌上新了!百年來變化一文看懂

  遍布北京街頭的公交站杆站牌,不僅為市民綠色出行提供著指引,也成為不可缺少的城市家具,展現著首都形象。然而,隨著城市發展、時代變遷,公交站杆站牌也遭遇了諸多尷尬——老舊鏽蝕,小廣告清不干淨﹔高矮不一,字兒小,老年人看不清站名﹔色彩對比度不夠,辨識度低……不少市民呼吁,這些使用率最高的城市家具該“升級”了。

  近日,北京公交集團發布公告稱,為進一步提升公交站台設施服務水平,增強市民公交出行的辨識度,將於近期陸續對其自有產權的老舊公交站杆站牌進行統一更新更換。公交站牌如何提升“顏值”?新方案又做了哪些人性化改進?本端記者獨家採訪了北京公交集團站杆站牌設計團隊。

  問題

  信息重復 字體過小 高矮不一

  線路多,站位多,傳達的信息多,公交站牌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近兩年,市民通過12345反映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公交站牌高度、顏色不統一,字體過小,站牌紙質印刷容易破損。

  在有著124個站名的F77路公交站牌上,密密麻麻的站名站成兩排,隻有眼睛貼著站牌才能看得清楚,對於一些眼神兒不好的老人來說就更困難了。“淺綠色底兒,配著白色字兒,對比度不夠,看著也沒那麼清楚。”年過7旬的李阿姨對記者說。

  記者走訪多處公交車站發現,公交站杆站牌高矮不一的現象普遍存在。粗略測量發現,高的1.9米,矮的隻有1.3米。即使是同一個站台的多個站杆站牌,高矮、樣式都可能不同。在望京橋西一處公交站台上,一個太陽能不鏽鋼式站杆從上至下立了6條線路6塊站牌,最低的一塊,高度僅到成年人膝蓋,想看清站名必須蹲著才行。除了“身高”尷尬,在一些利用隔離帶設置的狹小站台上,身子較寬的公交站牌,還擋了乘客的路。

  還有一些市民投訴反映,不知道每個站名上面的數字代表什麼。事實上,這些數字站號,是為了方便乘客根據公裡數查詢票價。“現在都手機刷碼乘車了,導航軟件也自動計算票價,這些信息可以嘗試電子化,沒必要佔據公交站牌空間了。”市民張先生建議道。

  除了實用性建議,老舊公交站牌鏽蝕、小廣告清不干淨等問題也影響著城市形象。一位公交一線職工告訴記者,對於現有搪瓷材質站牌上的小廣告,往往需要用堅硬工具鏟掉,有時鏟不淨留下痕跡,不小心還容易鏟掉油漆,弄個“大花臉”。

  方案

  現代感與古都風韻相融合

  從去年8月開始,北京公交集團組建團隊,重新設計站杆站牌。“我們大量研究了倫敦、巴黎等國外城市,以及上海、杭州等國內主要城市的站杆站牌形式,在進行了數月的現場調研后,進一步聽取了社會各界代表的意見建議。難點就在於,如何在服務好市民的基礎上,使公交站杆站牌現代感與古都風韻得以融合。”公交集團基建行政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即將與市民見面的站杆站牌新形象,對市民反映強烈的一系列問題都給出了解決方案。

  亮點1:三種樣式統一規范並“瘦身”

  根據新方案,新型站杆站牌有三種樣式,分別為箱式站杆(多線路)、圓式站杆(多線路)、圓式站杆(單線路)。無論哪種樣式,都對高度、寬度、厚度進行了統一規范,比如多牌箱式站杆高度2.5米、寬度52厘米、厚度僅為8厘米,與現有站杆相比,寬度最多縮減了29厘米,厚度與現有太陽能式站杆相比縮減16厘米。同時,嚴格遵循站牌閱讀區高度標准,避免市民蹲著看站名。

  亮點2:字號放大 兼容更多信息還能“掃碼”

  站牌身材“消瘦”了,站名字號卻加大了不少。新方案將站牌信息“化繁為簡”,對公共信息集中處理,釋放了更多空間。比如,目前多牌站杆上,每塊牌子都有本站站名,新方案刪除了這類重復信息,隻保留頂部一個站名,同時去掉了知曉率不高的計價站號。路線各站名成“回”型走勢,配有走向箭頭,兼容更多站點信息。

  新型站杆添加二維碼功能,乘客通過掃站杆下方一個二維碼,就可以查詢多線路信息,其中包括線路名稱、基礎票價信息、站杆唯一編號等,點擊任意線路后,可對該線路進行自定義始發、終到站點實際票價進行查詢。

  亮點3:紅白深灰配色體現古都風貌

  新型站杆站牌主體顏色使用紅、白、深灰三種。“紅牆灰瓦可以體現古都風貌,簡潔明快的配色增加了整體對比度,具有國際化大都市的現代感。”設計團隊負責人介紹,新形象也尊重了現有站牌配色,不會有很大跳躍性。

  亮點4: 納米噴涂增強抗腐蝕性

  從材料上看,新型站杆站牌主體結構採用優質不鏽鋼材料,表面進行納米噴涂,具有耐久性、耐雨水、耐日光和溫度變化的特性,同時比較容易清潔,能有效防止各類膠粘物質的黏附。

  探訪

  新型站杆站牌陸續亮相 查看站名更方便

  目前,換新裝的站杆站牌已經在部分公交站亮相。記者在馬官營西公交站看到,多線路箱式站杆方頭方腦,整體可以用“輕薄”形容,頂端紅底白字的站名十分醒目,52路等線路站牌上,加大字號的站名信息閱讀起來更容易了,過去把臉貼著站牌看站名的乘客不見了。而在馬官營站,新式單線路站杆像頂了一個標有站名的“紅氣球”,除了把原來生鏽的站杆換成了現在深灰色單杆,配色方面均與多線路箱式站杆保持統一。

  記者了解到,箱式多牌站杆最多可以安裝 6 塊線路牌,圓頂多線路站杆最多可以安裝 8 塊線路牌。換新過程中,對於現狀站杆較多、線路較少的站位,將進行站杆合並﹔對於現狀線路較多、站杆較少的站位,進行站杆拆分。更換方案還特別指出,站杆宜兩面設置在站台下游位置,站杆牌面應與車輛行駛方向垂直,需設置多根站杆的,按照頭、 中、尾的方式設置,所有站杆要保証無障礙設施通行順暢。

  根據計劃,北京公交集團自有產權的站杆站牌將在年內陸續分批完成換新。

  內存

  站牌變遷:一塊站牌上隻有1站到一塊站牌124站

  1924年底,北京第一條有軌電車通車,次年線路延伸至天橋,天橋車站成為第一個正式公交首末站。此后近百年間,一座座車站相繼誕生,與之相隨的是各式各樣的公交站牌。

  “早期公交站牌信息很單一,只是告訴乘客可以在這裡坐車,不會提示其他站位信息。”公交迷胡耀東研究北京公交歷史20年,他向記者展示了大量不同時期的公交站牌史料照片。記者看到,在拍攝於上世紀20年代的天橋站,包裹在方柱上的站牌上隻有“天橋”“電車站”5個大字,沒有其他任何信息。從留存照片上看,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公交站牌大多保持著單一站提示,站杆也多是借助電車電線杆,一些鐵質圓形站牌上開始出現諸如“西四至東四”的首末站信息。

  20年代拍攝的天橋車站

  到了上世紀50年代,隨著公交汽車恢復和發展,站牌上的信息也逐漸豐富起來,鐵質站牌上不僅有了線路各站信息,還有了走向示意圖。“當時最有時代特征的就是‘拉鉤車’。”胡耀東告訴記者,當時站杆頂端有個圓形鐵牌,雙層鐵牌中間夾一鐵質彎箭頭,紅色白字寫著“末班車已過”。每晚由末班車售票員拉出,次日頭班車售票員負責挑回,“拉鉤車”因此得名。但“末班車已過”的標志隻用到1958年,隨著站位增多,首末班每站“拉鉤”的動作很耽誤功夫。

  50年代“拉鉤車”站牌

  1956年的車站牌

  七八十年代開始,站牌信息更加豐富,本站名稱和線路全程站名成為“標配”,首末站時間、票價信息也進行了標記。1982 年,按當時城鄉建設部的統一規定,鐵質站牌正面上部為路別及站名,中部預告下站站名,下部為“開往XXX”,背面上部為路別,列出本站首末車時間,中部為紅底白字“公共汽車”,下部為全部站名,並附有票價及行進方向。

  70年代公交站牌

  80年代街頭的公交站牌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公交站牌

  90年代,增加廣告功能的公交站牌還對計劃間隔進行了公示,站牌配色更豐富多彩。同時,為了配合無人售票的推行,114路等站牌上還增加了“無人售票線路”“主動投幣,不設找贖”字樣,當時“釣魚台”站一塊站牌上還提示“票價2角,月票有效”。

  進入新世紀,北京開始逐步穩定了當前的站牌樣式。“隨著線路大發展,站牌上的信息量越來越大。”胡耀東感慨地說,當年一塊站牌上隻有一站,如今像F77路郊區線路站牌上多達124站站名,“小小站牌記錄著百年公交發展,也體現了公共交通服務水平的提升。”

  進入新世紀后的公交站牌

(責編:孟竹、鮑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