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屆冬奧會制冰師教出"冰二代" 二氧化碳制冰系統造"最快冰面"

2021年04月09日08:21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五屆冬奧會制冰師教出“冰二代”

  馬克·麥瑟

  1月19日,國家速滑館運行團隊速度滑冰項目競賽主任王北星在冰面試滑 供圖/新華社

  瞰冬奧

  4月8日,“相約北京”速滑測試活動在國家速滑館繼續進行。但在所有運動員上場前,“冰絲帶”的焦點集中在兩台大紅色的清冰車上。來自加拿大的冬奧資深制冰師馬克和他的中方制冰團隊,承擔了為北京冬奧打造最快冰面的任務。而“冰絲帶”對馬克還有更多期待,那就是為中國培養出合格的制冰團隊。

  “老冬奧”遇到新問題

  “我是馬克·麥瑟,我來自加拿大卡爾加裡,至今已經服務過五屆冬奧會了。我非常高興這次能為北京冬奧會制冰,這會是我第六次的冬奧之旅。”馬克的自我介紹開門見山。

  盡管已經服務過五屆冬奧會,馬克也是頭一次來到採用了二氧化碳技術制冰的奧運場館。“我們幾個月前在冰絲帶進行了首次制冰,得到了一些反饋,也更加了解這個場館了。”馬克說,“每到一個場館,我都會遇到新的挑戰。每個場館都有自己的特點。冰絲帶使用全新的二氧化碳制冰系統,環保且高效,但它的各項參數跟之前氟利昂等制冰系統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要更好地去了解。”

  運用全新的制冷技術造冰,讓馬克這位“老冬奧”理解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冰面本身由純水制成,環保部分體現在制冷系統方面,二氧化碳是一種天然制冷劑,對環境有保護作用,且很高效。幾年前,人們用其他方式制冰,但現在我們為了保護地球,我們應該使用天然制冷劑。一些方面更加高效,對環境也更好。”

  為了更好地與場館磨合,馬克帶著他的制冰團隊付出了大量工作。“每天我們都在不斷學習,就像我說的,隻要有機會制冰就會不斷提高。我們現在有很多好的機會,我們在10月、11月也有更多機會,盡最大的努力為冬奧會賽時制冰。”

  在問到他能不能量化一下目前所制成的冰的數量,馬克想了想說:“我沒法准確回答這個問題。但我估計大概夠鋪三到四個冰球場了。”

  帶出中國“冰二代”

  速滑賽道的清冰工作和花樣滑冰與冰球項目不同,每次需要出動兩台清冰車。馬克開一輛,他的中方團隊開一輛。這一次,馬克也肩負為中國培養制冰團隊的任務。

  “這次測試活動,我們有四名中國制冰師,我也從卡爾加裡帶了兩名同事。奧運會賽時我們的隊伍會更加壯大,有服務過往屆冬奧會的加拿大制冰師,也有中國的制冰師。我們想在這裡留下遺產。之前的奧運會我們都沒有留下遺產,在場館制完冰就離開了。這次來中國,場館告訴我,他們有完善的遺產計劃。我想確保我們離開之后,會有受過訓練的人員繼續冬奧制冰工作。”馬克說。

  速滑館運行團隊主任武曉南介紹,兩年前,國家速滑館和國家游泳中心,就與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聯手開設了“雙冰場館制冰人才訂單班”。這次測試活動,學院派出29名學生進入冰絲帶和冰立方場館實習。

  武曉南說,邀請馬克帶領學生工作前,他曾征求過對方的意見。“馬克非常肯定地告訴我,他願意在‘冰絲帶’帶出一批‘小馬克’來,這讓我非常感動。”

  中方制冰師馮剛介紹,幾天來,大家和馬克一起工作,不僅學習了他服務奧運會的經驗,還感受到他對制冰工作的熱愛。“馬克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對於制冰工作的熱愛,就是相當於熱愛自己的生命一樣。”馮剛說。

  在觀摩、協助主制冰專家工作時,中方團隊感受了這份工作的嚴謹。“場地凍冰前,要用洗地機將冰板層的雜物、塵土清除,將圍繞冰場的板牆縫隙逐一封嚴。制冰機組啟動后,冰板層逐漸降溫。再打開除濕機、空調機,將室內溫度、濕度調整至最佳狀態。然后,就是圍繞賽道數百次的噴水澆冰,再加上噴漆畫線,整個制冰計劃持續近14天。”馮剛說。

  誕生“最快冰面”沒有不可能

  看到測試活動比賽已經展開,媒體急切地詢問馬克,這塊冰面能不能成為冬奧歷史上最快的冰面。馬克表示,距離冬奧會開幕還有時間,打造最完美的冰面是有可能的。

  “我們還有很多可以提高的空間。”馬克表示,“現在距離賽時還有九個月,我們之前也遇到過,會有壓力,但是沒問題。運動員越有機會上冰比賽,我們就越能和運動員溝通合作,提高冰面質量。所以我們在9月、10月、11月有機會繼續提高,為冬奧會制出完美的冰。”

  馮剛則認為,目前的冰面已經堪稱完美。“我覺得最明顯的區別就是,用二氧化碳系統制出來的冰面,咱們5500平方米的冰面,冰溫很均勻,基本能夠控制在0.5℃以內。冰溫均勻,整個冰面的硬度就一樣,不會有的地方軟,有的地方硬。冰溫均勻,就保証運動員滑到不同的位置,感覺全是一樣的。”

  隨著測試比賽全面展開,馬克也打算從教練和運動員那裡了解對冰面的意見和反饋。“我的第一印象是,一切都很順利,在穩步推進。運動員的安全是第一位的,許多人上冰滑的體驗也很好。這是一個好的開始。”馬克說。

  談到“最快冰面”這個目標,馬克表示,團隊會努力將目標變成現實。“我們也去過一些平原場館,也制成了很快的冰。上屆奧運會在平原進行,也差點打破了世界紀錄。所以我們該設定這個標准,看能不能一起實現這個目標。”文/本報記者 褚鵬 統籌/杜銳

  攝影/本報記者 魏彤

  前速度滑冰世界冠軍“變身”競賽主任王北星為運動員試冰

  王北星,曾經的中國速度滑冰世界冠軍,如今的國家速度滑冰館競賽主任,她的工作目標一直沒有變,就是讓腳下的冰面,誕生最快的速度。“從前是運動員,就想滑出最快的速度﹔現在負責競賽工作,就想幫助運動員滑出最快成績。”王北星說。

  談試滑

  個別小地方調整后反饋很滿意

  今年1月19日,國家速滑館“冰絲帶”首次制冰成功,完成速度滑冰賽道的制作。作為國家速滑館競賽主任,王北星第一個踏上冰面試滑。這次“相約北京”測試活動前,王北星也進行了試滑,並在運動員比賽后,第一時間前去了解他們的滑行感受。“這個比賽之前,我和我的競賽副主任,我們倆一起上冰,替運動員試了一下冰。我個人感覺還是挺好的。很多運動員也問我說,北星姐啊,你替我們試冰了,你感覺這個冰面怎麼樣,我說感覺還是不錯的。”

  作為速度滑冰世界冠軍,王北星坦言,目前的冰面依然有提升的空間。“個別小地方也需要調整,比如說整個冰面的平整度等等,馬克先生也聽了我們運動員,包括我的意見,已經將整個冰面情況進行了調整,昨天大部分運動員的反饋還是很滿意的。”

  好冰面

  在上冰的一剎那就會感受得到

  一塊好的冰面,滑起來什麼感受?王北星說,對於運動員來說,冰面質量是在你上冰的一剎那就會感受得到。“比如說滑行的感覺,是否有合二為一的滑行感,能不能感覺冰面跟你是融為一體的。這其中包括冰面軟硬度,個人感受等等。當然運動員的特殊需求也要考慮。比如我是短距離運動員,我對冰面的這個需求可能就相對於長距離運動員的需求要偏軟一些。這樣的話在我高速滑行的時候,每小時接近60公裡的速度,我能夠踩得住刃﹔在彎道那麼大速度的情況下,我能夠更好地去控制。”

  和平昌冬奧會相似,北京也在打造一塊趨於完美的平原冰場。王北星說,她有信心看到最快的冰面在北京誕生。“一直有爭議,到底是高原的冰場快,還是平原的快。其實都有選手在不同的冰面上創造出很好的成績,當然高原空氣稀薄,有環境的優勢,但現在的平原冰場在近10年也出了很多好成績,差距在逐漸縮小。我相信技術的優勢可以補足所有問題。”

  新角色

  能以運動員的視角對運營提出需求

  談到自己,王北星坦言自己是幸運的。“我始終沒有離開速度滑冰,我熱愛這個項目。從運動員轉型到競賽主任這塊,實際上給了我很大的幫助,我能夠以運動員的視角,在整個競賽組織當中,對運營提出需求。我可以讓其他相關方更好地了解速度滑冰項目,為運動員和參賽隊提供更好的服務。比如說在前期,我們就提出在冰絲帶增設330米的訓練道﹔提出什麼樣的更衣櫃更適合運動員,比賽服挂在哪更好﹔櫃子要更有透氣性,要寬敞,要能容下運動員的所有器材。這是我能提供的幫助。”王北星說。

  王北星坦言,她非常羨慕當前的運動員們。“作為速滑從業者,看到北京能擁有像冰絲帶這樣漂亮的場館,確實是難得,也讓我很羨慕現在的運動員師弟師妹們。每次我看到他們在冰上訓練,我都心裡很痒痒。隨著奧運會臨近,我相信整個冰場從場館設施、體育器材,到整體的服務,都會逐漸走向高質量,會更符合冬奧會的標准,為中國和世界的運動員提供更好的服務。冰絲帶值得大家的期待。”王北星說。

  文/本報記者 褚鵬

  攝影/本報記者 魏彤

  他們讓“相約北京”更精彩

  4月1日至10日,“相約北京”冰上測試活動全面展開。10天時間,7項賽事,5個場館,集中上演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之前的一次重要實戰檢驗。而一場重要的實戰檢驗,離不開超過700人的場館運行團隊中每一個人的默默付出,他們的存在,讓這場“相約”更加精彩。

  一沓証件

  在承接短道速滑和花樣滑冰的首都體育館,體育展示經理賀瓊珊的一沓証件引人注目,在桌面上攤開,她笑稱“不用買扇子了”。

  播報員、攝像師、導播、DJ……組成了每個場館的體育展示團隊,他們的工作貫穿在比賽的前、中、后,包括現場音樂、語音播報、大屏畫面。可以說,他們就是賽場的“氣氛組”,而氣氛則要隨著花滑、速滑等項目的變化或輕鬆愉悅、或扣人心弦。

  測試活動期間,賀瓊珊負責協調所有場館的“氣氛組”,一天之內跑兩三個場館是常事。因為人員個人証件通常注冊在單個場館,她或許是本次測試活動中擁有臨時証件最多的人之一。

  測試活動並非場場都有觀眾,賀瓊珊和各個體育展示團隊有時需要對著空曠的賽場調動氣氛。不過志願者、安保與醫療組都會給予熱烈回應,有的團隊還給自己起了一個可愛的名字,叫“自嗨鍋”。

  一場遠行

  站在國家體育館內,冰球項目顧問哈拉爾·斯普林費爾德說,自己可能已經吃遍了北京市所有的奧地利與德國餐館。

  他上一次回到奧地利,還是2019年的夏天。作為一名前冰球職業球員、國際冰球聯合會前官員,他現在的工作,是確保在這裡舉行的冰球與殘奧冰球賽事,“從運動員們抵達中國的那一刻到他們從機場離開的那一刻”都能以高標准進行。

  他說,他來到中國的目的,是想把自己對冰球的認知傳遞給項目裡的每一個人。“讓我非常欣慰的是,冰球項目的同事們是真的想要了解關於賽事與項目的所有細節,這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愉快的挑戰。”

  “這次測試活動中,他們做到了學以致用,作為參與了兩屆冬奧會與兩屆冬青奧會籌辦的技術官員,我認為此次測試已經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他說,“希望大家能來看一場冰球和殘奧冰球比賽。”

  一顆螺絲

  冰球比賽的另一個場館是五棵鬆體育中心,這也意味著相關器材要在兩個場館之間移交與搬運。這一部分,是五棵鬆體育中心物流經理張帆和她所在團隊的工作。

  “就像一顆螺絲。”張帆說,“物流不是一份台前的工作,常常是等別人下班了,去換桌子,去運護具,在別人不知道的地方努力。”

  “但能夠讓賽事順利進行,都是非常有成就感的。”張帆說,大家的工作內容不一,但目標一致,就是為了在這次測試活動中能夠去多測試一點,多思考一點。

  物流團隊涉及物流服務、採購與資產管理三大塊工作,此次測試各個部門出動,也給了團隊實戰演練的機會。以轉運為例,在本次測試中,物流團隊需要在調入調出場館之間與體育、安保等多個部門同時對接溝通。令張帆開心的是,目前的幾次轉運都進行得很順利。

  “一顆螺絲對這個團隊還是非常重要的,可能看上去比較渺小,但它也很重要。”

  一個綽號

  冰壺與輪椅冰壺比賽場館國家游泳中心“冰立方”的260名志願者中,來自北京大學的鄭宇軒有一個綽號——最“臭”的志願者。

  對於這位在國際頂級期刊《細胞》發表封面研究文章的博士研究生來說,這個綽號有點委屈,不過,同時也包含著敬意。

  “其實是開玩笑,我們志願者是分早、晚班的,晚班時間很晚。他其實有上早班的機會,但都讓給了別的同學,他們就可以早些洗澡、休息。而他回到學校,澡堂都已經關了,所以他用他的‘犧牲’換來了這個綽號。”冰立方志願者經理張舒笑著解釋道。

  作為校團委學生課外活動指導中心副秘書長,鄭宇軒要協助協調同學們志願服務保障,他做出的犧牲不止晚睡,每天還要5點左右起床,安排大家在6點乘坐大巴。

  “6月份我就畢業了,等到了2022年冬奧會,希望還能成為社會招募的志願者,從事志願服務。”鄭宇軒說。

  據新華社

  北京宣傳文化引導基金資助項目

(責編:孟竹、鮑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