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名醫生在線診療 “網上協和”首批患者體驗如何?

2021年04月09日16:19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1219名醫生在線診療,“網上協和”首批患者體驗如何?

  手機也能看協和!日前,北京協和醫院互聯網醫院通過審批,成為北京市首家互聯網醫院。心內科、內分泌科、神經科、皮膚科、風濕免疫科、臨床營養科等27個科室上線,截至4月9日,共有1219名醫師開通線上診療權限,為部分常見病、慢性病患者提供復診服務,同時支持在院病歷調閱、檢查檢驗、處方開具等功能。

  北京協和醫院連續11年蟬聯中國醫院排行榜榜首,是全國醫院翹楚,這次“出圈”,自然獲得極高關注。首批患者體驗如何?醫生又是如何為患者服務的?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這真是一個天大的驚喜!”

  4月2日早上8點,患者王虹(化名)拿起手機,打開北京協和醫院APP,點擊“線上診療”,選擇風濕免疫科並報到后,她把手機放在旁邊的桌子上,安靜地等待著醫生的回應。

  擺放在每一位醫生出診診室內的規范手冊及提示。

  王虹患的是硬皮病合並肺間質纖維化和肺動脈高壓,還伴有嚴重的右心衰竭。前一天,她到北京協和醫院做了常規檢查,風濕免疫科副主任醫師趙久良為她安排了次日的互聯網醫院門診。“明天8點我就會上線,您報到后等我消息就行!”

  坐在家裡就能看上病,王虹說,這真是一個天大的驚喜。

  一年多來,王虹的病情越來越重,胸口像被壓上一塊大石頭,一刻也離不開呼吸機。除了上廁所等基本的需求外,需要完全臥床。但每個月都要復查調藥,最少要去兩三趟醫院,這讓王虹一家人都備受折磨。

  每次天都還沒亮,女兒開車,女婿推著輪椅,王虹抱著兩個氧氣袋就從海澱的家裡出了門。到了醫院,一圈檢查下來基本上已到中午。“從進醫院的那一刻,全家人都盯著氧氣袋,每一分鐘都提心吊膽地過。”

  疫情期間,王虹因為發燒緊急去醫院,做完一遍檢查后,氧氣告急。女兒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隻好跑到醫院急診去借氧氣瓶。看著家人為自己這麼操心,王虹心裡很愧疚。“這段時間,女兒正忙著聯系急救中心,咨詢救護車送院的事情,沒想到互聯網醫院來了,這真是一個大大的福利。”

  聽到手機振鈴,王虹馬上拿起手機,趙久良醫生如約來到線上。8分鐘的時間,趙久良把檢測結果詳細解釋了一遍,還提示了不少生活中需要注意的問題。“跟微信視頻聊天一樣方便,實在是太好了!”對第一次互聯網就醫體驗,王虹非常滿意。

  兩天后,王虹收到了從醫院快遞來的藥品。“網上看病這麼方便,如果條件允許,我打算回重慶老家休養,那邊老街坊多,平時還可以多說幾句話。”

  和王虹一樣,方便、省事兒……是大部分患者在“網上協和”看病后的感受,特別是對於那些需要定期復查的老病號。家住北六環的劉先生剛做完甲狀腺手術,每次來協和復查都需要倒公交坐地鐵,得知互聯網醫院開通的消息,他第一時間就挂上了基本外科醫師花蘇榕的號。化驗單、報告單、處方單……,劉先生按照步驟一一上傳。“跟在線下門診看病一樣,而且時間更長了,醫生問得很細,還給我調整了用藥劑量。這個實在太省心了!”劉先生說。

  目前,協和醫院互聯網醫院僅對6周歲以上且半年內在線下就診過的“老患者”開放,也就意味著,首次來協和就診是不支持線上診療的,而且如果家有患兒未滿6周歲,同樣也隻能到線下就診。

  外地患者佔了七八成

  在北京協和醫院門診樓二層風濕免疫科診室,記者見到了正在出互聯網門診的趙久良醫生。他正為天津患者李女士做診療。

  北京協和醫院風濕免疫科副主任醫師趙久良通過互聯網平台出診。

  趙久良對李女士的病情很熟悉。過去五年裡,李女士反復流產了4次,要麼是“胚胎停育”,要麼是“未見胎芽胎心”,所有與生殖生育相關的檢查都做完了,還是找不到原因。就在幾乎要絕望的時候,她來到了協和醫院婦產科。反復查閱病史后,醫生建議她到趙久良這裡看一看。多年不孕不育的罪魁禍首終於找到了,檢查結果顯示,她患的是抗磷脂綜合征,一種風濕免疫性疾病。

  “這次檢查結果不錯,各方面指標都很正常,放心吧。”屏幕中,患者最新的檢查報告、歷次檢查的電子病歷、患者提交的各項檢查單一並顯示,趙久良熟練地切換、認真查閱。屏幕中央的視頻窗口裡,患者連連點頭致謝。

  “在門診長期規律隨診的患者非常適合線上和線下結合的門診模式,平日隨訪可以通過線上看結果,簡單調整藥物治療方案,如有疑問或者需要進一步評估,及時轉診至線下門診處理。”一上午門診,趙久良看了8位規律隨診的患者,親切而祥和的問候和交流,時而還開一個玩笑,就像老朋友聊天一樣。

  看完最后一例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趙久良看了看時間,還不到9點半。“不到一個半小時看了16個病人,非常高效!下次可以多放一些號源。”趙久良說,開診前就已把每個病人的病歷和傳上來的材料提前看了一遍,心裡有了底,又是復診患者,溝通起來自然順暢。

  記者注意到,16個病人,13位都是外地患者,佔比80%以上。“能感受到大家都非常認可這種模式。以前,有些患者從外地大老遠趕來,家人陪同,路途遙遠,人生地不熟,而且還要在北京住賓館,前后候診數小時,只是為了讓醫生看一眼報告單,可能三五分鐘問題就解決了,花費巨大,互聯網診療極大削減了就醫成本。” 趙久良認為,首診在線下,醫生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疑難雜症上,而一些非急性發作期疾病的復診、化驗結果分析等可以放在互聯網平台上,這對醫患兩方來說,都是一種解放。

  不過,可能是因為不太熟悉,一些患者在就醫細節上容易犯錯。比如預約成功后,系統會提示患者上傳以往病史信息,這些信息非常重要。一些患者要麼長篇大論要麼異常簡潔,專家提示,病情描述要盡量客觀准確,條理清晰且簡明扼要。上傳圖片時,一張張單獨上傳即可。在趙久良門診中,有兩位患者因為網絡信號突然中斷不得不重新連接,建議患者在就診前務必提前確認好網絡暢通。如果患者方言比較重,溝通困難,可留一名家屬陪同,充當“翻譯”,溝通的時候,也不要把手機麥克風湊得太近,清楚表達即可。

  在協和醫院腫瘤內科診室,葛郁平醫生通過互聯網為患者診治。

  27個科室1219名醫生在線

  從開通線上發熱咨詢,到正式上線互聯網診療,再到如今推出的互聯網醫院,北京協和醫院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

  去年年初,新冠疫情暴發,“發熱”成了患者最關心的問題,2020年2月10日,協和醫院緊急開通了免費的“線上發熱咨詢”服務,56位醫師通過文字、語音、圖片等形式,7天回答了700位患者在線提出的問題。隨后,協和醫院開設線上專科咨詢服務,專家擴展到了內分泌科、皮膚科、藥劑科等,僅2月17日當天,線上咨詢服務就接待了1538位患者。

  評審專家一致同意通過北京協和醫院互聯網醫院的申報。

  2020年5月21日,互聯網醫院的雛形北京協和醫院互聯網診療正式亮相。回憶起當天的情景,心內科主任醫師劉永太至今仍然很激動——他接診了上線后的首位患者。

  來看病的是位80多歲的老奶奶,有20多年高血壓病史,長期口服降壓藥。因為血壓控制得不理想,希望到醫院調整用藥。此時正值疫情,和患者溝通后,老人“嘗鮮”體驗了互聯網線上診療。幾分鐘的工夫,老人就拿到了藥方,身邊陪同看病的女兒在APP上留言評價:“非常耐心負責,給的建議很專業”。

  經過近一年的打磨、調試,如今的協和醫院互聯網服務已由最初的心內科、內分泌科2個科室擴大為27個科室,1219名醫生在線為患者提供服務。在院病歷調閱、檢查檢驗開具、處方開具、電子病歷書寫等功能逐步上線。藥品配送服務也於2020年9月24日上線,全國非醫保患者可享受藥品“點對點”配送到家服務。

  患者及家屬在家門口收到藥品后,進行開箱核驗,確認無誤后在“藥品簽收確認單”簽字。

  未來的互聯網醫院將會是什麼樣子?趙久良直言:也許再過三四年,線上患者將佔到總門診量的一半左右,患者的就診流程也將發生很大的改變。

  “現在的就醫體驗之所以不好,是因為醫患之間沒有得到有效匹配。”互聯網醫院籌備階段,趙久良就參與其中,在他看來,讓復診患者少跑路,只是互聯網診療的第一步。在未來互聯網醫院的藍圖裡,患者來醫院前會登錄APP,根據相關科普內容進行自我診斷。隨后,由年輕醫生對患者做初步的分流,匹配合適的醫生,從而獲得更專業優質的服務。“分級診療,將在互聯網醫院中得以實現。”趙久良說。

  相關閱讀:

  北京協和醫院已開通互聯網診療的27個科室(截至2021年4月9日)

  

臨床營養科

普通婦科中心

血管外科

風濕免疫科

變態(過敏)反應科

放射治療科

內分泌科

乳腺外科

老年醫學科

皮膚科

心內科

眼科

消化內科

全科醫學科(普通內科)

胸外科

神經科

基本外科

耳鼻喉科

血液內科

泌尿外科

整形美容外科

腎內科

骨科

核醫學科

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

腫瘤內科

婦科內分泌與生殖中心

 

  北京協和醫院互聯網醫院診療流程

  1、打開北京協和醫院官方App,點擊“線上診療”。閱讀須知和免責聲明后,符合復診要求的患者方可進入挂號界面。系統放號時間為每天15:30可查詢未來7天的線上醫師排班,16:00可預約7天內的號源。上午號源9:30截止,下午號源14:30截止。

  2、預約成功后,選擇可復診的科室、亞專業、醫生、日期、時段,並線上繳費。互聯網復診費統一為50元/人次,北京醫保患者可直接醫保在線實時繳納醫事服務費。

  3、詳細填寫病情描述,並上傳相關化驗單、報告單等。

  4、就診當日需在預約時間段提前登錄北京協和醫院APP,在“首頁”-“候診查詢”中關注候診順序,並設置“候診提醒”。醫師會按照挂號順序以短消息、語音或視頻的方式,發起問診邀請。

  5、醫師完成問診並開具處方后,藥師在線審方無誤即可開具藥品。診療結束后,患者可對醫生進行評價。

(責編:孟竹、鮑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