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時間,賈勇就會背著相機在胡同、院落裡逮景兒。 本報記者 方非攝
本報記者 李瑤
“2015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外國首相出了大會堂直奔我家鹵煮店。街坊鄰居見著問,外國首相也喜歡吃鹵煮?”賈勇回憶起當年自家店裡的“大新聞”。
能把外國首相吸引來的鹵煮店,不僅僅是好吃那麼簡單。58歲的鹵煮店老板賈勇,還有另一個身份——胡同攝影師。
賈大爺鹵煮店坐落在大柵欄西街40號,從外觀看,這家店與周邊店面沒太大區別。走進其中,卻恍如進入了一個影像博物館。“那張照片您知道是哪兒嗎?”“那是雲居胡同,1985年拍的。”“那是朱茅胡同”……對感興趣的食客,賈勇一一介紹著牆上的照片。
鹵煮店滿屋子照片全部出自賈勇之手。這位58歲的老北京,已行攝胡同37年。“我打小就跟大柵欄住,土生土長。1985年,22歲,我忽然對拍胡同著了迷。拍什麼呢?從家門口的牌匾、雕花、門墩,到老北京的煙火生活。早上起來有買菜的、遛鳥的,我就背上相機,也跟遛彎似的,在胡同裡面逮景兒。”操著一口地道的北京話,賈勇講起自己的故事來格外有神採。在他手裡,是一張張胡同人家的剪影:在小院子裡抖棉被的大媽,坐家門口織毛衣的阿姨……張張生動有味。
提及拍攝胡同的初衷,賈勇直言:就是好玩兒。2000年以后,北京城市化加快,大柵欄、前門大街開始改造,這讓他一下子有了緊迫感。“我意識到,這不是玩的事兒,是記錄歷史啊。”隨后,大柵欄、前門大街、煤市街、觀音寺街等重要大街的改造,賈勇都深入跟蹤拍攝。不過,不是所有的胡同記憶都能用影像留下,當年煤市街改造被建筑工人扔在一旁的徽雕老磚花,賈勇小心翼翼地收起來,一直珍藏至今。
照片越拍越多,后來賈勇開了圖片社。2008年,受到數碼圖片沖擊,圖片社倒閉,才改成了今天的鹵煮店,但賈勇仍保留著記錄胡同歷史的初衷。
一邊開店、一邊拍照,賈勇邂逅了天南地北的人。“2009年,有一老頭騎著二八自行車老來店裡,后來我才知道他是一位外國的駐華大使。經他介紹,2015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時,他們國家的首相來店裡做客。”賈勇說,其實人家首相不光是為了吃口鹵煮,是奔咱老北京文化來的。
胡同是老北京的魂,京城的煙火氣都藏在這兒。37年裡,賈勇總共拍了近20萬張照片,而且全是膠卷拍攝。“我在這裡一天,就要繼續拍一天,讓更多后人記住這原汁原味的京韻京味兒。這是我一位老北京人的責任!”賈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