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山石窟流失佛首回歸祖國 今起在魯迅博物館展出

2021年02月12日16:36  來源:京報網
 
原標題:天龍山石窟流失佛首回歸祖國

  本報訊(記者傅洋)除夕夜,流失海外近一個世紀的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亮相春節聯歡晚會。今天上午,作為2020年回歸祖國的第100件流失文物,佛首在北京魯迅博物館“咸同斯福——天龍山石窟國寶回歸暨數字復原特展”中展覽。即日起至3月14日,觀眾可預約參觀。

  這件佛首“誕生”於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至今已有約“1500歲”。上世紀20年代,在日本古董商“山中商會”驅動下,天龍山石窟遭到大規模盜鑿,超過240尊雕像被盜。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說,此次回歸佛首,是近百年來第一件從日本回到祖國的天龍山石窟流失佛雕,具有重要意義。

  今天上午9時,記者在北京魯迅博物館看到,這件佛首被放置於陳列廳序廳中央位置。佛首肉髻低平,面部表情十分慈祥,嘴角微上揚,眼睛似有笑意。在其周圍,布列著魯迅博物館館藏的27件北朝時期造像拓片等文獻,其中一組8件同樣出自天龍山石窟第二、三窟的造像拓片,是首次集中展示。展覽同時呈現天龍山石窟基本情況、第八窟概貌和藝術風格、石雕佛首介紹、天龍山石窟文物流失與數字復原成果等內容,觀眾可掃描二維碼進入復原展網上展廳。魯迅博物館副館長李戰崎說,自佛首亮相春晚以來,博物館春節期間參觀預約已接近飽和。目前博物館每日限流750名觀眾,展覽將持續一個月,觀眾可錯峰預約參觀。

  作為國家一級文物,佛首百年前如何被偷運出國?又經歷了怎樣的追索過程?記者了解到,佛首從發現到追索回國,雖然僅用了短短三個月的時間,但過程可謂異常曲折。

  2020年9月14日,國家文物局監測發現,日本一拍賣行擬於東京拍賣一尊“唐天龍山石雕佛頭”,疑似為山西省太原市天龍山石窟流失文物。經組織鑒定,判斷其確屬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佛龕主尊佛像的被盜佛首,年代為隋代,於1924年前后被盜鑿並非法盜運出境。

  國家文物局立即啟動追索機制:2020年10月15日國家文物局致函拍賣行,要求其終止與佛首相關的拍賣和宣傳展示活動。10月16日,拍賣行作出撤拍決定。國家文物局與拍賣行董事長,旅日華僑張榮,取得聯系,鼓勵其促成文物回歸。10月31日,張榮與日籍文物持有人談判完成洽購,經國家文物局充分溝通,決定將佛首捐獻我國政府。11月17日,佛首被移交給我駐日使館保管。12月12日12時,佛首被安全運抵北京,當日點交入庫,重回祖國懷抱。

  【新聞解釋】

  佛首如何認定“真身”?

  文物回歸后,國家文物局組織多方專家開展實物鑒定。佛首長33.7厘米,寬30.4厘米,高44.5厘米,重55.5公斤。經與1922年和1923年分別拍攝的《天龍山石窟》圖版所示第8窟北壁佛龕內佛像的原狀圖片相比較,佛首臉型、五官、形神高度吻合,特別是右臉頰的斑駁痕跡,從右眼瞼下向右耳延伸擴展的形狀,與實物完全一致。首面部的一些細微特征,如右腮小的斑點和頸部風化形成的邊緣,兩者亦一致。依目前石窟保留痕跡歷史圖片推測,佛首被盜鑿后,其背面、鼻翼均經過修整。

  同時,科技檢測的測試分析結果表明,佛首石材主要由石英和方解石構成,符合天龍山岩體特征,內部一致性較好,無顯著裂隙發育。頂部和耳部發現彩繪痕跡,推斷佛像原始狀態應有彩繪。鼻翼及鼻梁部位存有有機材料,推斷有修復經歷,與鼻翼修整情況相契合。

(責編:鮑聰穎、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