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東城:以人為本 “繡花”功夫打造民生“質感”

2021年02月08日08:12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近期,中共東城區委宣傳部與北京廣播電視台新聞頻道中心《這裡是北京》欄目,合作推出的十集人文專題紀錄片《胡同裡的幸福》正在熱映,剛剛播出的第六集《大市銀街》為我們展現了崇雍大街全面升級改造的成果。崇雍大街歷時三年改造,既突出了“文風京韻”“大市銀街”的總體定位,還原了老北京的獨特韻味,更是“精致東城”在老城保護復興工作中的探索。

東四北大街123號

舊屋“變臉” 居民點贊新生活

2020年,對於東四北大街123號居民邢景瑞來說,是特殊的一年。

搬到這裡已10年有余,房屋年久失修的弊端逐一顯露——木質門窗早已變形,不僅不保溫,隔音效果還差,車來人往的噪音令自己苦不堪言﹔房屋的平頂設計不利於排水,每逢下雨便漏個不停﹔屋頂上散落的樹枝、凌亂的電線,既不美觀又不安全……

邢景瑞一直期盼著能有機會將這些問題一並妥善解決。在東四南、北大街沿線,還有不少與邢景瑞面臨著同樣處境、有著同樣需求的居民。需求有了,如何應答?各部門各施其法。

繼2019年雍和宮大街呈現“慢街素院”的古都風貌后,2020年7月,崇雍大街上的東四南、北大街啟動全面治理提升。工程主要包含整條街沿線建筑風貌提升以及全段的景觀、交通工程提升,同時兼顧民生改善,對沿線居民住房進行保護修繕。

為了嚴格落實北京老城保護房屋修繕技術要求,讓整個街區恢復古都風貌,同時落實沿街建筑“一家一設計、一戶一方案”,有效回應與滿足居民訴求,彰顯精細化治理理念。整治提升工作借助崇雍議事廳,通過設立留言箱、發放問卷,廣泛聽取大街兩側在地居民、商戶的意見、建議。

邢景瑞所居住的北新橋地區,街道按照以往經驗,分為四個工作組。為深化設計方案,提前邀請設計方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設計師們,為四個工作組進行技術方案的培訓,針對每家每戶房屋性質、現狀等問題,採用電話、微信、入戶等形式,為居民講解設計方案。

入戶期間,遇到對設計方案有個性化需求的居民,北新橋街道組織設計師再次入戶調研。結合居民提出的房屋門窗樣式、坡道、綠植等要求,北新橋街道和設計方共召開21次設計方案討論會,一系列舉措確保了設計方案落地實施。

看著眼前煥然一新的房屋,邢景瑞感覺“特別順心”:“全新的門窗樣式美觀,保溫、隔音效果還特別好。屋頂、樹枝、電線的問題都解決了,住得安全心裡也踏實,別提多美了!”

據統計,此次整治提升工作,在進行專業鑒定檢測的前提下,採用掏換柱、落架、挑頂等方式,對東四南、北大街兩側60戶居民住房進行保護修繕,並附帶完善上下水、採光照明系統,增加雙層門窗等部分住宅居住功能,將整治提升范圍向院落內延伸,積極改善平房居民生活條件,讓老街坊過上現代生活。

90后設計師

不負居民期盼 留住老北京鄉愁

2020年,對於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建筑專項負責人孫書同來說,同樣意義非凡。

從雍和宮大街到東四南、北大街,孫書同在崇雍大街沿線參與整治提升工作,已有1000余天。

與雍和宮大街相比,東四南、北大街長度更長、跨度更大、商業比例更高,共有447戶沿線商戶。整治提升工作啟動之初,孫書同與同事們一家一戶拜訪。面對不同意見,孫書同和同事們干脆為全大街的商戶和居民一口氣設計了48種門窗樣式、30多種牌匾樣式供大家選擇,並制作了“牌匾樣式征詢表”,請每個商戶提交自家的設計要求。“菜單”一亮相,大家瞧著新鮮,都呼啦一下圍上來看。接下來的時間,孫書同和同事們每天都扎進街面兒,一遍遍踏勘、調研、研究,與商戶居民討論自家的方案、不斷修改完善,盡量兼顧每一個小家的需求,最終順利完成設計方案。

圍擋建起來了、牌匾拆除了……東四南、北大街的整治提升工作開展兩個月時,為了讓居民充分了解和參與整治建設,東四街道辦事處、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等部門聯合開展“東四南、北大街整治提升公眾評議暨‘東四的印記’老照片回顧展”,通過展出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東四北大街一帶的街景老照片,讓生活在周邊的居民回顧東四北大街歷史,為東四北大街整治提升獻言獻策,進一步提升公眾參與城市建設力度以及文化保護意識。

觀展過程中,有的居民說在東四地區生活了一輩子,特別懷念街上的一些老建筑、老商鋪,希望整治提升工作既要照顧到現代化的需要,也要顧及到居民的精神需求和情感寄托,給老街坊們留一些老念想。這樣的建議,與整治提升工作“秉承‘恢復性修建’,恢復京韻風採、大市風貌”的理念不謀而合,也讓孫書同意識到居民對老城新生的期待和美好家園的熱愛。而自己作為土生土長的北京姑娘,在老城的保護與更新中更多了一份使命感。她與同事們採納了居民的部分建議,在整治提升工作中參考老照片恢復了部分點位。

同樣參與整治提升工作的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歷史名城所設計師、北新橋街道責任規劃師王川同樣認同這份使命感:“除了對具體項目提供技術咨詢,我們更重要的任務是為街道在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等實施、落實方面出謀劃策。”

東四十二條

綠色交通主導 實現“健步悅騎”

東四南、北大街是南北通行的一條重要交通走廊,公交車站、電車線、各類交通標志也就成為了這條街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但長期居住在這裡的居民看到的卻是這樣一番景象:坑坑窪窪的路面、漫天交織的電車線網、時常擁堵的交通……隨著整治提升工程啟動,並杆減量、交通配套設施升級等工程完工,東四南、北大街在城市精細化治理中重回“天藍、路暢”的面貌。

原來的東四南、北大街沿線有電力杆、路燈杆、監控探頭杆、交通標志杆等各種路側杆件,總數多達660根。現在,多杆合一、並杆減量,各類立杆減少至268根,足足縮減了60%。

單臂橫杆從以前的五六米縮到現在的4米到4.5米,電車線網的架設方式由過去的兩層變為一層,消除了空中“蜘蛛網”,淨化了視覺空間,完美地亮出了天際線。

除此之外,道路上老式的公交站台也轉變為“港灣式”公交站,東四十二條公交站就是這樣一個“港灣式”公交站。記者在這裡看到,整治提升工作將站前原本的雙向三條機動車道改為雙向兩條機動車道,使得整條道路的車道數保持一致,規范了車輛行駛空間。而多余的空間,則留給了周邊的慢行交通、公交站台、景觀等設施。東四十二條公交站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改造為“港灣式”公交站,當公交車進入“港灣”停靠時,減少了對其他車輛正常行駛的干擾,提升道路運行的效率。

據東城區城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東四南、北大街一線,北起北新橋路口,南至干面胡同西口,全長2.74公裡。相比雍和宮大街,其跨度長、歷史文化資源更加豐富,自元代便是一個商業中心,商賈雲集、南來北往。如今,這裡沿線商業比例達69%,兼具“北古南新、多元並存”等特點。隨著城市發展、業態更迭,東四南、北大街出現了風貌雜亂、人車混行等一系列問題。

整治提升在保護老街風貌的同時,還要便利現代生活。前期勘查發現,東四南、北大街全段道路斷面類型變化多、差異大,交通設施老舊、布置不合理,有的地方存在通行不便、行人過街安全隱患較大、自行車通行路徑不明確等問題,因此,近年來這裡機動車違章駛入非機動車道、自行車進入機動車道行駛的現象多發,交通秩序並不規范。

為此,東四南、北大街整治提升工作聚焦人車路權失衡、交通無序等老大難問題,推動“機動車輛優先”向“行人優先”轉變。借助道路大修之際,首先明確了交通治理必須滿足行人、自行車安全通行的前提,拓寬人行步道和街角空間,補充無障礙坡道或可拆卸無障礙設施,設置隱形井蓋,將沿街商戶佔道台階推入室內,大大增加了行人的通行空間,為居住有殘疾人、老年人的院落增加扶手,滿足商戶、居民日常生活、經營、出行需求。

除壓縮機動車道寬度和數量之外,整治工程優化並完善全線交通標志,明確對車輛行駛的指引﹔通過設置非機動車停車區域、對重點區域的非機動車道進行特殊鋪裝明確非機動車通行路權,規范了自行車的通行和停放的秩序﹔在人行道上劃分通行帶和院前過渡帶,明確行人通行和休憩空間。在北新橋路口、東四十二條、魏家胡同、錢糧胡同設置4處公交港灣,為慢行、公交騰挪空間,努力實現“還路於行”,讓出行體驗更為流暢。此外,借助大數據技術分析人車流規律,對公交站點布局及部分十字路口渠化方案進行優化調整,促進交通秩序及擁堵情況的改善,實現道路功能從小汽車主導轉型為綠色交通主導的目標。

張自忠路地鐵站C出口

個性化設計 改善街區環境品質

冬日午后,陽光正好。透過張自忠路地鐵站C出口東側的透景圍牆,記者看到,東四九條小學圍牆內的貝子奕謨府遺存——詠竹亭內,學生們正在老師的帶領下進行戶外活動。充分發掘場地歷史文脈,將封閉的圍牆改造為透景圍牆,把位於東四九條小學圍牆內的貝子奕謨府遺存——詠竹亭展示出來,也是在此次東四南、北大街整治提升工作中完成的。

同時,針對地鐵出口綠地較為封閉、休閑停留空間不足的現狀,在施工中採用保留現狀大樹、增加林蔭鋪裝、豐富邊界空間的設計策略,增加了停留空間,使原來南側建筑牆外的消極空間得以利用。

據介紹,東四南、北大街整治提升工作公共空間提升工程以建設舒適的、活力的、文化的街道為目標,對包含步道及節點綠地的公共空間進行改造提升。以京韻、大市為規劃主題,沿街打造“東四八景”,分別為“九曲尋幽、北新典故、府邸舊事、合院朝夕、商鋪集錦、大市天際、十步芳草、燈市駢集”,以八個主要的文化景觀節點串聯起眾多胡同口、加寬路段等小節點,訴說東四地區的文化故事。

胡同口是展示歷史文化街區的重要窗口,東四三條至八條歷史文化街區,是京城最老的街區之一,距今已有700余年歷史,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王府雲集,名人故居遍布。設計師充分挖掘胡同的文化內涵,利用胡同地圖標識出各個胡同的名稱以及隱藏在胡同中的崇禮住宅、東四胡同博物館、侯寶林故居等點位,串聯形成一條東四胡同文化探訪路,讓大家來到東四三條至八條時,可順著文化探訪路,慢慢游覽這片胡同區域。

與此同時,各個胡同口還將適當增加綠植,配合系列胡同口標牌,胡同口將與大街連續形成精致的小微空間,原本無人駐足的胡同口將轉變為交往空間、門戶空間和文化標識空間。

拆違整治、建筑風貌提升、公共空間提升、示范院落提升、交通綜合治理……東四南、北大街環境整治提升工作主體工程已經完成,讓這條老街實現了蛻變。東城區城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東四南、北大街環境整治提升工作積極回應了居民群眾改善生活環境的新期盼,著力破除了街巷環境秩序中的痼疾頑症。從項目立項、規劃設計到現場施工,從總體空間結構、街道景觀環境、交通系統優化、業態轉型提升、城市更新改造,到重要節點打造、公眾參與機制、界面院落導則等,整治提升工作處處體現著以人為本的理念,提升了居民群眾的滿意度和獲得感。(李瀅)

(責編:池夢蕊、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