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李澤偉)昨天下午,北京市“回顧‘十三五’ 展望‘十四五’”系列新聞發布會召開,北京青年報記者從現場獲悉,本市目前在建軌道交通線路15條線(段),今年預計開通7條線(段),包括11號線西段、17號線南段、19號線一期、8號線剩余段、14號線剩余段、機場線西延和S1線剩余段。此外,本市正在研究制定《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動計劃(2021-2025年)》,重點聚焦六類更新項目。本市提出,力爭到2025年補齊電力、燃氣、供熱、環衛等市政保障能力短板,並形成一定的裕度。
北京市重大項目建設指揮部辦公室二級巡視員趙洪介紹,“十三五”是北京軌道交通建設重要的五年,“十三五”期間累計開工9條線(段),162.2公裡﹔累計開通11條線(段)160.6公裡,年平均開通32.1公裡。目前,在建線路15條線(段),289.3公裡。運營線路23條,運營裡程達到715公裡。
北青報記者從現場了解到,隨著路網規模不斷完善,中心地區線網密度進一步加大,線路通達性和便利性有效提升。北京已有13個區開通軌道交通線路,確定了軌道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中的主導地位。
趙洪介紹,“十四五”時期,北京市將以軌道引領城市發展,車站與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融合。大興機場線全線建成投入運營,同時與京雄城際、城際鐵路聯絡線等實現對接,直接服務於大興國際機場、麗澤商務區等﹔平谷線的建設,將對加速京津冀地區經濟融合、助力新引擎建設起到積極推進作用。
此外,在軌道與城市融合上,目前共劃定71個微中心,涉及14個區,28條線路,將車站與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融合在一起,推動了區域文化、科技、生態的深度融合,以地鐵為中心聚集區域功能,增加吸附力,實現更和諧高效的出行鏈。
北京城市副中心軌道服務將逐步完善,趙洪介紹,目前,北京城市副中心與中心城已有包括6號線、7號線、八通線和市郊鐵路副中心線在內的四條軌道交通線,初步形成了自西向東跨越石景山、海澱、西城、東城、朝陽、通州六區的“橫貫大通道”﹔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開工建設,未來將有6條軌道交通線路在這裡匯聚,成為“四網融合”的現代化綜合交通樞紐、“軌道上的京津冀”的重要支點、首都北京新門戶、副中心活力核心。
在回答北青報記者提問時,趙洪透露,本市目前在建軌道交通線路15條線(段)。今年預計開通7條線(段),其中包括11號線西段、17號線南段、19號線一期、8號線剩余段、14號線剩余段、機場線西延和S1線剩余段。
亮點
城市更新
推動人居環境和城市品質“雙提升”
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副主任楊浚介紹,“十三五”時期,本市立足老城保護,推動“保護性更新”。持續推進老城整體保護,落實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推動老胡同居民過上現代生活,創新保護性修繕、恢復性修建、申請式退租等政策,以應保盡保為目標、以更嚴格的措施、更常態化的制度深化歷史文化街區,特別是老城平房區城市更新。
她介紹,“十四五”時期,北京城市更新工作的新思路、新機制層面,將堅持規劃引領,統籌構建城市更新工作體系。以推動增量發展向存量更新轉變為目標,組織編制城市更新專項規劃,統籌“十四五”時期城市更新重點區域和核心區平房、老舊小區、老舊工業廠房、低效樓宇和低效園區等重點任務,通過加強分區分類規劃引導,推動實現人居環境和城市品質的整體“雙提升”。
楊浚表示,規劃政策方面,落實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積極推動用地混合使用、建筑空間功能復合利用和功能合理轉換,採取靈活的建筑規模鼓勵政策﹔土地政策方面,積極推動土地租金年租制、五年過渡期政策並以作價出資和作價入股方式探索經營性設施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近期還將出台關於完善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二級市場的實施意見,通過持續豐富政策工具,撬動和提高市場主體參與城市更新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老一改”
截至去年年底完成棚改約15萬戶
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張國偉介紹,“十三五”期間,北京市城市更新以“三老一改”,即老舊小區綜合整治、老城保護、老舊樓房改建、棚戶區改造等工作為重要抓手,持續加大推進力度,人居環境實現新提升。
張國偉給出了一組數據,從2017年啟動新一輪的老舊小區綜合整治以來,全市累計確認改造433個項目,涉及511個小區、3646棟住宅樓,34萬余戶居民,累計新開工317個項目,完工105個項目﹔511個小區基本實現物業管理全覆蓋,461個小區成立了業委會或物管會,居民滿意度在90%以上。2020年當年完成老樓加裝電梯636部,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自老樓加裝電梯列入市政府重要民生實事項目以來,累計完成加裝1843部,解決了老年人和行動不便人員的上下樓問題,切實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和住宅的宜居品質。此外,截至2020年底,完成棚戶區改造約15萬戶,超額完成計劃任務的30%,惠及群眾約62萬人,累計實現投資超過2000億元。
張國偉介紹,目前,北京市正在研究制定《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動計劃(2021-2025年)》,重點聚焦六類更新項目,主要包括:首都功能核心區老舊平房(院落)申請式退租和保護性修繕、恢復性修建,老舊小區更新改造、危舊樓房改建和簡易樓騰退改造、老舊樓宇與傳統商圈改造升級、老舊廠房更新改造和低效產業園區騰籠換鳥、城鎮棚戶區更新改造等,因地制宜,有序推進。
城市管理
力爭到2025年補齊市政保障能力短板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張岩介紹,“十三五”期間,本市對500多條“有路無燈”道路進行治理,對10萬件城市道路公共服務設施實施二維碼管理。整治違規戶外廣告牌匾標識7.6萬余塊。共完成3500多條背街小巷整治任務,規范梳理、入地各類架空線1400多公裡,拔除各類線杆近3.5萬根。
垃圾分類方面,張岩也給出了一組數據,廚余垃圾“量質齊升”,日均分出量從309噸增長至4248噸,增長了12.7倍。加上餐飲服務單位廚余1861噸/日,廚余垃圾總體分出量6109噸/日。其他垃圾清運量同比下降三分之一,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分兩批創建了366個北京市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小區、村,引領帶動垃圾分類逐步形成習慣。
她介紹,“十四五”時期,將對標首善宜居標准,圍繞“七有”“五性”需求,當好“城市管家”,提供“到家服務”。力爭到2025年,補齊電力、燃氣、供熱、環衛等市政保障能力短板,並形成一定的裕度。基本形成以天安門地區為核心,以長安街、中軸線及其延長線為統領的首都環境景觀體系,城市天際線更加清朗有序。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夜景示范區域,打造京味古城、現代都會、首善宜居的城市景觀環境,彰顯首都特色的城市環境品質,不斷提升市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城市交通
軌道交通日均客運量超千萬人次
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容軍介紹了“十三五”時期北京交通發展的突出變化,包括京津冀核心區1小時交通圈、相鄰城市間1.5小時交通圈基本形成。機場“雙樞紐”格局形成,大興機場外圍“五縱兩橫”綜合交通規劃中的大興機場高速、大興機場北線高速中段通車﹔京雄城際、軌道交通大興機場線開通。“軌道上的京津冀” 加快構建,京張城際、清河站投入運營,啟動豐台站、朝陽站、城市副中心站建設,京沈客專、京唐城際、京濱城際鐵路建設全面提速。公路網不斷完善,市域內國家高速公路網“斷頭路”全部清零,高速公路通車裡程達1173公裡。
容軍介紹,軌道交通成為城市交通主體方式,運營總裡程達到1091.6公裡(含城市軌道交通726.9公裡、市郊鐵路364.7公裡)﹔日均客運量超1000萬人次,最高突破1349萬人次,出行分擔率已超過地面公交﹔全路網掃碼購票、掃碼進站、移動支付全覆蓋﹔網絡化運營取得實質性突破,多條線路最短發車間隔突破2分鐘,達到1分40秒。
他表示,“十四五”期間,北京交通將加快建設軌道上的京津冀,推進軌道交通四網融合、站城融合,以及軌道交通網與地面公交網、慢行系統網的多網融合發展,加快打造智慧交通體系,大力培育綠色出行文化、預約出行文化和文明出行文化,初步構建綜合、綠色、安全、智能的立體化現代化城市交通體系。
本組文/本報記者 李澤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