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停車難 社區交警來了!

2021年01月20日08:19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小區停車難,社區交警來了!

  老舊小區、平房胡同的停車問題是如今城市治理面臨的普遍難題,一面是有限的停車空間,另一面是日益上漲的停車需求。解決這一難題除了政策法規的支撐,也同樣需要居民之間的相互理解。自從近年來探索交警進社區模式后,社區交警利用專業知識和工作經驗,為居民出謀劃策,一些胡同和老小區的停車問題開始出現轉機。

  胡同停車位 一個個商量著“摳”

  1月18日下午2點半,西城交通支隊廣安門大隊的陳鳳山警官和本報記者一道,趕到椿樹街道梁家園社區,共同幫助這個平房社區解決停車難題。早在2020年7月,陳鳳山便關注到這個社區的胡同停車問題,並逐漸摸索出初步的解決思路。如今,隨著一些新變化的出現,他又在琢磨新辦法了。

  梁家園居委會的會議室裡,坐著兩位社區書記,一位是2020年12月剛到社區的新書記張斌,另一位是社區的老書記劉飛。一聽說是要解決胡同停車難題,劉飛趕了回來,這裡的胡同過去停車什麼樣,他最清楚。兩位書記說,梁家園社區的范圍現在有了新變化,椿樹街道的紅線社區拆分了,新成立了永光社區,重新劃分后,梁家園社區范圍內,原有的11條胡同增加到了15條,過去解決停車問題的思路需要跟上新變化。

  “大方向不變,具體細節咱再好好商量一下。”陳鳳山警官手裡端著兩張平面圖,一張是梁家園社區的平面圖,另一張則是整個椿樹街道轄區的平面圖。陳鳳山說,要解決胡同的停車難題,不單單是看眼前的這幾條胡同,更得結合整個轄區胡同群落的交通微循環,知道車要怎麼走,才能知道車該怎麼停。

  “對,咱們先把胡同行車方向理順。”在場的兩位社區書記一致贊同。根據最新統計,目前梁家園社區的常住居民有1324戶,機動車大約200輛。目前周邊胡同大多以南北、東西向的單行線為主,在四川營胡同南段、西草廠街西段則設置雙向行車線,方便離胡同口近的車主出入。

  “按照這個行車路線,那麼這裡是不是可以放下兩個車位”“再往前是院門,這裡肯定要讓出來。”……兩位社區書記、一位交警再加上記者,大家圍著桌上的平面圖,一個一個“摳”車位。“這就是胡同停車的特點,在不影響正常交通的情況下見縫插針,每一個停車位都需要拿出來單獨討論。”陳鳳山說。

  “紙上談兵”結束后,下午4點,兩位社區書記、陳鳳山警官和記者緊接著就來到教佳胡同現場考察。這是新劃入梁家園社區的胡同,1月16日,胡同路側的新停車位剛剛施劃完畢。按照陳鳳山的建議,開展居民自治停車可以採取從易到難的辦法,教佳胡同是單行線胡同,路況相對簡單,此前經過和居民的商量,大家的意見也比較統一,所以先拿這條胡同當做試點。

  記者看到,這條胡同停車位並不像小區或市政道路路側那樣整排設置,而是零零星星的,有的避著消防通道,有的躲著居民家院門,總共十幾個。附近居民看到陳鳳山,就像看見老熟人一樣,紛紛迎了上來,七嘴八舌地說起自己的意見想法。“我想固定停在門口這個車位行不行,這樣離家最近?”現場居民們類似的提法不少,初衷都是為了自家方便。陳鳳山則耐心地解釋,這事兒得商量著來,“您看,以前咱們沒有停車位,在胡同裡停車都是違規的,您還得提心吊膽怕貼條不是?現在有了正規停車位,算往前邁了一大步。別看這門前的停車位是流動的,但使用停車位的都是街裡街坊,您即便不在門前停了,頂多遠個20米,您看能接受嗎?”

  慢慢地,居民們分歧的聲音少了,大家說對比胡同以前的停車亂象,現在已經強了很多。“胡同停車資源稀缺是個現實問題,現在的改變,凝聚著我們大家的努力,未來也需要大伙兒互相理解。”一位居民說。

  陳鳳山告訴記者,自從他來到社區,和大爺大媽們常聊,很多工作經驗是聊出來的。“就拿居民停車自治來說,為什麼要自治,因為要先幫群眾解決眼前最實際的困難,再把大家組織起來,接下來的工作才能有良好的基礎。”

  了解梁家園社區居民的需求后,社區書記、警官和記者也自領了任務。張斌表示,會繼續想辦法,為居民挖掘更多停車資源﹔陳鳳山說將從法規政策上提供更多支持。記者也表示,將從媒體渠道收集居民意見建議,及時反映給社區,為治理停車難題出謀劃策。

  老舊小區 捋順停車“亂麻”

  除了在胡同停車難題上發力,在過去一年裡,交警進社區的工作機制不斷推廣,在很多老舊小區裡也成效顯著。永定路85號院就是一個典型。過去停車問題異常復雜,隨著海澱交通支隊公主墳大隊梁玉新警長的介入,不斷和屬地永定路街道、居民商量探討,小區的停車秩序逐漸捋順了。

  永定路85號院周邊有醫院、酒店,院裡還有飯店、幼兒園,外部車輛佔用居民停車資源的問題由來已久。2020年10月,梁玉新走訪小區時也發現,小區道路很窄,如不合理利用空間,錯車都很困難。然而想解開這麼多“亂麻”,僅依靠執法是辦不到的。“比如一塊空地誰能停誰不能停,這事沒法靠法律來衡量,更多還得靠商量。”梁玉新半開玩笑地說,自從下社區后,自己的角色好像不再只是執法的交警,常常被大家叫做社區“軍師”。

  永定路街道安全生產辦公室負責人秦令東告訴記者,過去永定路街道隸屬於航天二院,又稱之為大院街道,轄區內的小區大多是產權單位的宿舍,管理依靠產權單位。2019年6月,永定路街道改制為區屬街道,擁有了物業管理。既然有了物業服務,還像過去那樣滿院子亂停車,居民也開始有意見了,“現在有‘軍師’來幫忙,居民反映的小區交通問題,我們更有信心解決了。”

  梁玉新分析說,小區停車雖然亂,但能理出頭緒,在小區摸底調查后,就定下大原則,消防通道、小區主干路必須讓出來,因為這與小區的消防安全、內部行車微循環息息相關,而其他區域設置停車位則有較大的商量空間。這一建議得到屬地街道、社區、派出所的大力支持,現在小區的停車線重新施劃后,停車混亂的情況比之前好了很多。

  1月18日,在永定路85號院裡一家飯店門前記者看到,停車井然有序。梁玉新告訴記者,過去來吃飯的人開車進了小區,也需要停車位,對此居民看不慣,有的就不允許車開進來,有的說應該收高價停車費,一時眾口難調。梁玉新和大家商量,如果飯店顧客不過多佔用居民車位,隻把車停在店門前區域,且不影響正常交通,大家能接受嗎。在這一提議得到居民認可后,梁玉新找到樓院裡的飯店及其他社會單位,給他們定下“新門前三包”的要求。“我所說的門前三包,是餐廳要保障停車秩序、車輛安全以及行人安全。”

  小區門前要裝抬杆,但是小區大門較窄,裝了抬杆意味著無法再分離出一條人行道,居民和梁玉新商量,希望他給想想辦法。梁玉新說,這是大伙兒的合理要求,同時人車分行也是交通法規的要求。要拓寬大門,唯一的辦法是拆除門前兩個舊門垛,而這兩個門垛涉及到產權單位固定資產的問題,梁玉新牽頭,和屬地街道、社區找到小區產權單位,一邊是講居民的意願,一邊是宣傳法律法規,這樣的工作方式也得到了產權單位的支持與理解。

  梁玉新總結說,跟居民商量屬於服務,跟企業定規矩屬於管理,兩者相結合,才能把這個小區的特殊情況處理好,矛盾化解開。除此之外,作為交警,還要發揮協調作用,面對停車難題,需要各方的支持,協調屬地政府、地區的企事業單位,把各方都容納進協調、商量的范疇,問題能更快推進。

  隨著工作的深入,居民的思想也在發生著變化。“就拿小區的交通微循環來說,車輛進出到底怎麼走,大家找我商量時,盡管意見不一,但都考慮車怎麼走小區才不堵,而不再像過去那樣隻考慮自己的方便。”梁玉新頗感欣慰。

  對話

  “群眾關心哪兒的交通問題,交警就跟進到哪兒”

  1月19日上午,記者來到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就百姓關心的交警進社區話題,採訪了政治處副主任權笑宇。

  記者:交警進社區工作機制的初衷是什麼?

  權笑宇:近年來,社區交通問題日益凸顯,停車難、停車亂等一批群眾家門口的交通亂象,成為影響群眾出行、回家“最后一公裡”的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隨著北京探索創新超大城市精細化治理的不斷深入,2019年下半年,局黨委調查社區及周邊交通問題后,提出創新交警進社區的工作機制。

  記者:交警進社區后,最關注的問題有哪些?

  權笑宇:最核心的工作是聚焦治亂,群眾最關心的交通問題出現在哪裡,交通民警就要跟進到哪裡。以老百姓關注的點為重心,特別是對12345熱線反映最多的出行、回家“最后一公裡”的停車難、秩序亂等問題。經過詳細梳理統計,現在居民反映的問題共有258種。交警進社區,就是要採取主動治理、未訴先辦的工作機制。主動梳理交通問題比較突出、群眾反映訴求比較多的重點社區,進行主動治理,主動介入,主動協助街鄉、社區和群眾,共同通過溝通、協商,促進社區交通問題的化解和排查。

  記者:交警進社區工作機制目前進展如何?

  權笑宇:2019年11月30日,試點工作在全市39個社區展開,經過近10個月的試點,積累了大量工作經驗,同時目標更加明確,措施也更完善。2020年9月27日該項工作全面鋪開,目前在全市共有142個重點社區,並以“一區一警”的工作機制,推動社區內交通問題類的治理和化解。

  記者:交警撤離社區后是否會出現問題反彈?

  權笑宇:參與相關工作的交警心中都有一個概念,每一個社區都是一片“責任田”,不存在完全撤出社區的情況。日常的工作中,小區的車輛數量在變化,居民訴求也在變化,整體工作會根據這些因素進行動態調整。在一個社區達到基本治理效果后,交警在繼續提供支持保障的同時,也將把經驗帶到周邊社區,通過輻射周邊的方式,將成功的治理經驗進行復制推廣,帶動更多社區解決交通難題。

  記者手記

  交警和居民的“大局觀”

  記者在調查中明顯感受到,交警進入社區后,思想也在發生轉變。不少社區交警反饋,社區的很多交通問題,難以依靠單純執法來解決,而是要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為社區的交通治理出謀劃策,給社區提出建議,幫居民化解矛盾。在符合交通法規的前提下,啟發居民通過商量、協調,找到公共利益的平衡點。

  不僅如此,他們還更加理解了小區內外的停車難題,充分認識到小區裡停車難、循環不暢通,與外部道路擁堵、亂停車並不是割裂的問題。在進行道路執法工作時,也更多了全局觀。

  交警進社區,改變的不僅僅是交警,還有居民。交警到了社區,帶來的不是執法的威嚴,而是專業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這身警服對居民們來說意味著公信力。社區停車難題,在法律難以衡量的情況下各說各的理,停車資源有限,利益杠杆又擺不平,是問題的核心。交警來了,從大家更願意找他評理,更願意相信他的建議,最后再到轉變思路,過去是從個人利益出發,現在是從公共利益出發,在想自己的同時,也理解了交通安全、小區微循環暢通等公共利益問題也與自己息息相關。居民的思想裡也多了一分大局觀,這或許也是一個社區,乃至一座城市治理走向成熟的重要元素。

(責編:池夢蕊、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