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回天地區行動計劃啟動編制

北京回天地區117個計劃項目全部開工 62個項目如期完成

2021年01月19日18:43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人民網北京1月19日電 (記者鮑聰穎)“北京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回天地區居民積極響應,直面區域發展存在的學校少、看病難、交通堵、環境差等突出問題,扎實推進三年行動計劃各項任務有力實施。”1月19日上午,北京市政府新聞辦舉行回天行動計劃進展成效新聞發布會,北京市發改委(市回天工作專班)副主任李素芳介紹,截至 2020年底,回天地區公共服務提升、交通治理和市政基礎設施完善三大攻堅工程取得積極成效,117個計劃項目全部開工建設,其中62個項目如期完成,兌現了社會承諾。

15個教育項目正在建設,將再補充1.3萬個學位

李素芳介紹,優化提升回龍觀天通苑地區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三年行動計劃,是北京市委市政府一項重要戰略部署,是回應回天地區居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問題的重要惠民工程,也是探索提升大型居住區治理能力的生動實踐。

具體來說,北京市聚焦“三攻堅一示范”,以需定項,按照接續儲備、滾動實施機制,市區聯動推動多領域重大項目落地,堵點變通、環境變美、心氣變順,曾經的“睡城”煥發出新生機,百姓點贊“回天計劃很實際,惠民項目接地氣”。

公共服務領域加快補短板步伐。補充學位、提升品質,三年來建成17所幼兒園及學校,新增學位近7000個,還有15個項目正在建設,建成后將再補充學位1.3萬個,區域教育資源快速增加。在保障“有學上”的基礎上,引進清華附小、人大附中等優質資源,提升辦學質量。大力發展普惠性幼兒園,保教費從平均三千元左右降至千元以下。

同時,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不斷提高,投用天通苑西一區等15處社區村衛生站室,建成霍營等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推動積水潭醫院回龍觀院區二期擴建、清華長庚醫院二期等工程建設,將新增床位1200張。

三級公共文化設施基本覆蓋,回龍觀體育文化公園北區、天通苑體育館建成對外開放,公園南部綜合文體場館加快建設,新增天通苑南等3個街鎮文化中心、天通中苑第一社區等48個社區村文化室。養老服務能力持續增強,紫金新干線等28個養老設施投入運營,新增床位562張,惠及周邊萬余老人。

連線成網,區域交通骨架體系已具雛形

擱置12年的林萃路斷點打通,2020年6月底全線貫通,有效分流京藏高速40%的車流,上班族通勤時間縮短30分鐘。陳家營東橋、北郊農場橋等重要堵點有效疏通,通勤速度提高50%。國內首條通勤用自行車專用路開通,通行超過270萬輛次,通勤時間節省了30%。優化調整60條公交線路,公交總線路已達百條,日客運量67萬人次,覆蓋了100余個已建成街區,覆蓋率達到97.5%,基本實現“有路就有公交車”。因地制宜緩解停車難問題,通過新建地下停車場、利用道路兩側空間和閑置小微地塊等方式,新增停車位6400余個。

此外,疏通嚴重擁堵交通節點,暢通區域路網方面,目前正在加快推進太平庄中街、魯疃西路南延等項目前期工作,回天地區的交通問題正在逐步緩解。

北京市交通委副主任容軍介紹,軌道交通方面,5號線、13號線運營效率提升,軌道交通服務設施改造成效顯著。在5號線天通苑站及昌平線沙河站率先開展預約進站試點。截至目前,注冊用戶量已超11萬人,累計預約進站人數超過了103萬人次,日均預約進站量6000人次。從效果來看,沙河站日均預約進站4600人次,預約乘客人均節約5分鐘﹔天通苑站日均預約進站1400人次,預約乘客人均節約2分鐘。“預計未來隨著預約人數的增長,會帶來更顯著的效果。”他表示。

一茬接著一茬干,新一輪回天地區行動計劃啟動編制

“經過三年的扎實推進,回天地區整體發展水平明顯提升,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院前醫療急救呼叫滿足率、建成區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等指標超過全市平均水平指標。”李素芳介紹,調查顯示,近9成居民感覺區域提升效果顯著,就近上學、就近就醫、就近就業意願增強,出現了回流趨勢﹔居民參與社會治理的意願從40.6%提升到87.3%,回天地區社會治理共同體正在形成。

李素芳透露,為鞏固成效、乘勢而上,更好地滿足回天居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北京市委市政府正在結合“十四五”規劃實施,編制新一輪回天地區行動計劃。

“新一輪計劃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更加突出系統推進、聯動發展,加強與三大科學城等周邊區域的協同,‘跳出回天、治理回天’,立足更大尺度空間解決職住平衡問題。

同時,更加突出問題導向、精准施策,增量與存量並重,推動一批鍋爐房、垃圾樓等閑置資源“騰籠換鳥”、有機更新,見縫插針補充停車資源,切實解決百姓身邊小事。另外,新一輪計劃還將更加突出軟硬兼顧、效用優先,從解決“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通過3至5年時間,進一步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基礎設施效率、人居環境品質、產業發展活力和超大型居住區治理 。

(責編:鮑聰穎、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