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游客過度投喂,導致游弋在杭州西湖上的鴛鴦被撐死了很多隻。消息傳出后,引發了關於如何投喂野生動物的討論。與此同時,北京野生動物救護中心通過冬季調查發現,北京各大公園也存在游客過度投喂鴛鴦的現象。該禁止還是該疏導?對此專家表示,人類與野生鳥類應和諧相處,即便有良性互動也需要科學引導。
現場
有人拿貓糧投喂鴛鴦
每天早晨7時和下午4時左右,玉淵潭公園的櫻花湖上都會聚集著上百隻鴛鴦。它們成群結隊,有的在水中嬉戲,有的跳上岸邊的石頭梳理毛發,萌萌的樣子為游人帶來不少樂趣。
“鴛鴦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我們要愛護它對嗎?”一位家長彎著腰對孩子說道。“對……”孩子一邊奶聲奶氣地回答,一邊將手中的一塊面包扔進湖裡。周圍投喂鴛鴦的游客還真不少,有的拿著饅頭、面包掰成小塊兒,有的隨手撒出了帶來的爆米花,還有位大爺抓了把貓糧投入湖中。
鴛鴦們則使出了各種搶食兒“絕技”,這邊幾隻拼命扑扇著翅膀,那邊幾隻扎起了猛子。它們扑騰跳躍,飛起飛落,櫻花湖被這百余隻鴛鴦攪得火熱。
掉落在岸邊的面包屑、餅干渣也沒浪費,麻雀成群結隊地飛來叨上幾口。“市民都是出於好心投喂……”觀鳥愛好者陳女士站在一旁默默地看著這一切,心疼地說,“冬天食物變少了,人工投喂或許能幫鴛鴦安全過冬。可大家投喂的東西會不會把鴛鴦吃出毛病來?野生動物該有野生動物的活法,需要人類干預嗎?”
“鴛鴦冬季進食以植物為主,包括青草、樹葉、草根、草籽、稻谷等。冬天確實存在食物短缺的情況,但投喂不適合的食物,反而會對鴛鴦造成一定傷害。”北京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的工作人員史洋解釋說,面包、餅干、爆米花等加工食品中,油、鹽、糖含量非常高,易使野生動物的膽固醇過高。即使投喂的是面包虫等野生昆虫,長期投喂也會使鴛鴦形成依賴,等同於馴化,尤其不利於幼年鴛鴦的生長。
爭論
該不該讓游客投喂鳥類
原產於東亞地區的鴛鴦,屬於雁形目裡的中型鴨類,本是北京地區的旅鳥,近年來變得一年四季都能見到,尤其是在北海、玉淵潭等公園裡聚集了上百隻,這一部分鴛鴦種群慢慢演變為留鳥,成了北京的常住“居民”。
2019年1月,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在北京首次開展鴛鴦科學調查,對其在京數量、分布以及威脅因素進行研究,當年共發現鴛鴦547隻。去年12月12日,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又啟動了2020年冬季的第一次調查,共有106名志願者分布14個點位同時觀測,在其中10個點位發現了鴛鴦,共657隻,其中雄性419隻,雌性231隻,還有7隻無法確定性別。其中數量最多的是玉淵潭公園,共有159隻。在調查中研究人員發現,在玉淵潭、頤和園、北海、紫竹院、龍潭湖等公園都存在游客隨意投喂鴛鴦的現象。
為治理不文明投喂的行為,一些公園不得已拉開了游客與動物的距離。北京動物園去年9月發布系列治理措施,設置了1000多米的圍欄、220塊禁止投喂的警示牌,新增了“不文明行為曝光台”及“實例科普牌”,還在大門口設立了投喂物品自棄箱等。而在大部分城市公園裡,游人對“禁止投喂”標牌的漠視,讓管理者頗為無奈。
公園裡的鴛鴦究竟該不該投喂?其實在愛鳥人士間也有爭論。一方認為:人工投喂可能會使鴛鴦自主覓食的本能下降,野性減退,還有可能對水體造成污染。而持反對意見的人則認為:“城市公園與野外不同,可以科學適度地為野生動物投放食物。”還有一部分觀鳥愛好者認為,可以適當投喂,但應該“專人專辦”——可以由公園管理方搭建鳥食台,由懂得動物營養知識的人配餐﹔設食物自動販售機,定時定量付費投喂。這樣既能制止游客隨意投食對動物造成傷害,也可以滿足游客的需求。
經驗
不對野生動物過度寵溺
面對觀鳥愛好者布置的“作業”,幾家公園卻默契地搖頭:不建議人工投喂,而且應該盡量減少人為干預。
“湖面結冰了,野鴨和鴛鴦飛走了,你們不做點兒什麼嗎?”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園林工程部主任王軍稱,近來公園頻繁接到游客的電話。為此她特意咨詢了野保人士,得到的答復是:不用投喂,也無需為水禽特意破冰,一切都交給大自然和動物自己去處理好了。
“湖面結冰了,它們就會去找有活水的地方,多數公園出現的水鳥都是野生的,來去是自然的選擇。如果它們覺得這裡寒冷、沒有吃的,就會繼續南遷。天氣就是哨音,仿佛在告訴它們:‘到點了,該走了’﹔人為干預的話,它們會喪失這個能力。”王軍聽到專家的意見恍然大悟。
“我們支持自然採食,而非集中喂食。不是每天扛著麻袋撒一地谷子,而是有選擇地在湖邊種些海棠、桑葚等果樹,在野鴨湖周圍種植玉米、稻谷等,讓它們自然採食。公園要做的是保証水鳥來了沒人獵殺,沒人偷取鳥蛋,沒人驚擾它們的生活。”王軍說,隨著城市裡園林生態越來越好,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野生動物。人類和野生動物共享環境的時候,需要對野生動物持放養的態度,不要過度寵溺。
觀點
引導游客科學投喂
北京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站長李理說:“我們一直在試圖接近鳥類,或者讓它們接近我們,投喂當然是最簡單的方法。但在投喂前要問三個問題:這個物種瀕危嗎?食物是否適當、投喂地點是否安全?投喂行為會對它們造成不良影響嗎?如果是極度瀕危的物種就可以投喂,在大雪封山后的三五天裡也可以投喂,用正確的食物、在正確的地點才可以投喂。
中國農業大學講師、城市生物多樣性與生態修復領域專家黃越則贊成適度投喂:“從實踐中看,完全禁止游客投喂很難做到,那就不如科普正確的投喂方式,比如從改變警示牌開始。在一些地方,許多警示牌並非隻有‘禁止投喂’幾個冰冷的大字,還提示了這麼做的后果。”黃越介紹說,比如在德國弗萊堡一個城市公園裡豎立著這樣的宣傳牌,在提示游客不要投喂水禽時,還說清了投喂會造成的負面影響——如果鳥和魚不再食用天然食物,不僅會破壞生態平衡,還會因營養物質的大量釋放,讓藻類瘋長,讓湖水變綠,最終導致水質惡化。
黃越介紹說,她在香港一個公園還看到過這樣的警示牌,上面寫道:請不要給我們喂面包,它會讓我們患上一種叫“安琪翅”的疾病,這種疾病使我們的羽毛生長得太快,造成肌肉拉傷,我們就不能飛翔了,也會讓我們患上致命的內臟病和心臟病。面包對我們生活的水環境也非常不利,污染水源,造成大量細菌和藻類繁殖,會傷害我們的肺部,讓我們死掉。如果您還想喂我們,那麼我們喜歡玉米粒……“相信大部分游客看到上述內容會感同身受,更容易遵守規定。”黃越說,近些年隨著宣傳力度加大,相關法律法規完善,人們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有所提升,但對究竟如何去做仍然有認知上的欠缺。
黃越認為,人與動物和諧相處可以互不干擾,也可以良性互動,這是相處的更高階段,那就需要人與動物之間形成某種秩序,至少要懂得如何科學投喂。本報記者 曲經緯 文並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