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時節,懷柔區橋梓鎮一渡河村村北的山上,一株株蠟梅花蕾滿枝,有的已經開放。站在蠟梅樹邊,一股股香氣扑鼻而來。
“這是我花了10年時間培育的120多株蠟梅,今年大都長滿了花蕾,12月初以來相繼開放,預計能開到明年4月初。”梅園主人劉德成喜上眉梢。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蠟梅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以南地區,喜歡梅花的農民劉德成想在北方試種梅花,為此,他可沒少下功夫。最大的挑戰是氣溫。蠟梅承受低溫的極限是零下15攝氏度,而懷柔冬季氣溫有時會更低,2010年,劉德成培育的第一批蠟梅幼苗基本沒有成活。
在總結失敗經驗的基礎上,劉德成繼續嘗試。兩年后,400多株蠟梅小苗培育出來了,秋天移植到荒山上,盡管做了圍擋防護,可大都還是凍死了,隻存活了十幾株。
就是這十幾株幸存的蠟梅,讓劉德成看到了希望,他又開始了第三次育苗。兩年后,第三批蠟梅幼苗被培育出來。這一次,劉德成隻移植了一小部分到山上,進行馴化實驗,每天記錄溫度、生長情況。
2017年春天,移植到山上的幼苗全部成活!在此過程中,劉德成還研制出了有利於蠟梅抗寒的肥料,不但能讓蠟梅抵抗零下21攝氏度的低溫,還延長了花期,能從每年12月初開放到第二年4月底。
困難不隻低溫。劉德成承包的荒山荊棘叢生,土少石頭多,有時挖一個樹坑需要兩三天,幾年下來,光尖鎬就用禿了好幾把。坑挖好了,還要從山下把配好的營養土背上山。劉德成還在山上擺放了二十幾個藍色大桶,用來收集雨水。正是這些笨功夫、土辦法,讓山上的蠟梅日漸茁壯起來。
如今,劉德成的蠟梅已經適應了懷柔的氣候,長勢喜人,有的樹干直徑已達三四厘米,樹高兩米多。他還試種了朱砂梅、珍珠梅、榆葉梅等十多個梅花品種,八十多畝的山上有了1000多株梅花。 石金虎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