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天壇——北京天壇建成600周年歷史文化展》在祈年殿開幕。 本報記者 鄧偉攝
為紀念建成600年,《遇見·天壇——北京天壇建成600周年歷史文化展》昨天在祈年殿正式開幕。展覽以天壇建成600年的關鍵年份為時間節點,通過268張珍貴照片,展示天壇的營繕、改造、變革及保護傳承,闡釋天壇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和魅力。
此次展覽介紹了天壇的“前世今生”,展廳共包括前言、祭天文化延承、北京天地壇肇建、天壇壇域形成、建筑規制改革、帝國祭壇衰落、公眾公園轉變、古壇保護重生、世界遺產發展和寄語10個板塊。
昨天上午,記者在祈年殿西配殿看到,展覽設計上突出天壇特點,主體色調根據祈年殿的建筑風格,選用青、金、紅色。展廳設置兩個展櫃,分別展示祈年殿模型和天壇特色文創產品。
禮品區上方兩塊長方形的綢緞吸引了記者的注意。“這是根據清《大駕鹵簿圖》制成的貢緞吊幔,上面的畫面形象地表現了乾隆皇帝前往天壇祭天時儀仗隊伍的盛大場面。”天壇公園文研室副主任袁兆暉告訴記者。
袁兆暉表示,此次展出了包括歷史照片、數字檔案、航拍照片等在內的268張照片,有的是首次對外亮相,比如上世紀30年代天壇大修的歷史照片。“以往天壇的展覽多是專題性的,這次市民能一次性通過百幅照片來了解天壇600年歷史。”
近年來,天壇在恢復壇域保護文物方面取得重要成就,20余年全園古建基本完成大修。記者看到,十余張照片展現了祈年殿院建筑群、丹陛橋、北神廚、皇穹宇等修繕前后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