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圖書館站的唐詩吊燈燈箱設計非常吸睛
昨天,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北京市重大項目辦和京投公司了解到,北京地鐵16號線中段和房山線北延兩條重要地鐵線路將於年底開通試運營,新線籌備工作已經進入尾聲。地鐵16號線中段開通后,從北安河至甘家口僅需要49分鐘。而房山線北延開通后,地鐵房山線結束了和地鐵9號線單線換乘的歷史,可在首經貿站和地鐵10號線換乘。
北京地鐵16號線是一條貫穿城市西部地區的南北向軌道交通線路。北起西六環外北安河,南至五環路宛平城,全線長約49.86公裡,設車站30座、車輛段和停車場各一座。其中,16號線北段(北安河-西苑)已於2016年底開通,中段(西苑-甘家口)將於2020年底前開通運營。
16號線中段北起西苑站,南至甘家口站,線路全長約10公裡,共設7座車站,包含國家圖書館站、蘇州街站、蘇州橋站、二裡溝站4座換乘站。全線採用“最能裝”的地鐵車廂A型車8輛編組,列車最高運行速度80公裡/小時。
16號線是一條貫通南北的地鐵骨干線,途經海澱、西城、豐台三個行政區。16號線中段年底運營后,將與先期開通的16號線北段實現貫通,屆時從北安河到甘家口僅需49分鐘就可到達,將有效緩解西北三環地區的交通壓力。
房山線北延工程南起既有房山線郭公庄站站后折返線端部,主要沿六圈路—規劃張新路—芳菲路向北敷設,過育芳園北路后,線路右轉下穿西南三環至三環路東側,向北下穿鐵路后至本工程的終點站—東管頭南站。
在設站上,房山線北延南起白盆窯站,北至東管頭南站,線路全長約5.25公裡,共設4座車站,包含首經貿站、東管頭南站2座換乘站。全線採用B型車6輛編組,列車最高運行速度100公裡/小時。
房山線北延開通后,將增加首經貿站、東管頭南站兩處與中心城線網10號線、在建16號線南段的換乘點,為房山地區及豐台科技園地區居民提供更多出行選擇,提高了軌道交通出行的可達性和網絡銜接的高效性,對於解決房山新城與主城之間的交通聯系,帶動和促進房山新城以及豐台科技園地區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京投所屬軌道公司第一項目管理中心設計管理部副部長李宏宇介紹,此前市民乘坐房山線到達市區僅能在終點站郭公庄站和地鐵9號線換乘,早晚高峰壓力突出,房山線北延開通后,市民乘坐房山線可在首經貿站與現有10號線換乘,方便市民出行。 文/本報記者 劉洋 攝影/本報記者 黃亮
視頻/本報記者 郭謙
探訪
房山線北延
首經貿站顯青春氣息
既有房山線從房山山水新城北延通向北京城市中心,猶如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卷逐漸過渡到繁花似錦的都市生活畫面,讓青山秀水蔓延並融入城市中。
為了凸顯南城山水的特征,北青報記者注意到,房山線北延的車站裝修風格或柔美或壯麗,乘客在車站內仿佛置身於山水間。
而具體到每一個車站,又結合車站周圍建筑和歷史做了調整。比如針對首經貿站,車站選擇了淡雅的藍色。通過絲網印的方式彰顯古代山水畫的效果。
同時在站廳層,乘客還可以看到三幅巨幅壁畫,以“青蔥校園”為主題描繪校園生活。在畫中,既可以看到學子們戴著學士帽拍攝畢業照的校園生活,也能“聽到”朗朗讀書聲。
房山線北延
白盆窯站“愜意生活”
京投所屬軌道公司第一項目管理中心設計管理部副部長李宏宇介紹,在設計風格上,全線根據周邊城市肌理、歷史文化、發展規劃等多方面因素將站點劃分為居住、商業、院校及工業大分區,以方便我們對各個站點進行設計。四個車站空間形態建筑結構及裝修風格統一,在不同的位置上做出分割使得每一站都有各自的風格形態,給人不一樣的感受。
針對白盆窯站附近居民區多的特征,該站採用了亮點的橘色設計,而藝術品設計上則採用了“愜意生活”主題,突出生活氣息。
此外,全線車站提取了中國古畫落款印章的設計元素,運用在公共座椅、出入口字體上。同時對攝像頭、導向等設備進行了整合,站廳龍門架融合了古代筆架的造型元素。
16號線中段
國圖站“書香四溢”
走進地鐵16號線國家圖書館站,位於站廳和站台之間樓梯上方眉頭牆上的大尺寸書法格外吸睛,“書山有路勤為徑”的飄逸書法,仿佛將人帶入書海中。樓梯側的鋼化玻璃上也見縫插針地填入了許多中國古典經典典籍名句,如出自《中庸》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而抬頭看向頂棚,無吊頂的設計也讓站廳分外敞亮。車站中跨主吊燈採用純銅中式造型杆件與陶瓷鏤空藝術燈罩相結合,花燈在高大的中跨空間與石材圓柱相得益彰,熠熠生輝。
在這裡,燈不光起到照明的作用,也和國家圖書館的文化相契合。燈箱四壁是唐代詩人李頎的詩歌《聽安萬善吹觱篥歌》,讓路過的乘客忍不住誦讀“歲夜高堂列明燭,美酒一杯聲一曲”。
16號線中段
甘家口站銀杏“植入”
地鐵16號線甘家口站設計主題“三裡河秋色”:以銀杏元素代表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真善美的文化,同時呼應京城網紅打卡地“銀杏大道”。
北青報記者在甘家口站看到,為了與周圍建筑呼應,該站全部採用了干挂石材設計,營造了金碧輝煌的效果。無論在車站站廳還是站台,在玻璃窗上處處可見金閃閃的銀杏葉,仿佛出門即可見銀杏大道,與北京的秋文化完美呼應。文/本報記者 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