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北京人均期望壽命82.31歲 居民健康指標達發達國家水平

2020年12月19日09:02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人民網北京12月19日電 (記者鮑聰穎)12月18日下午,在北京市“回顧‘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健康北京建設專場上,北京市衛健委黨委書記、副主任(兼)鐘東波介紹,2019年,北京市人均期望壽命82.31歲,比“十二五”末的81.95歲增加0.36歲,孕產婦死亡率4.12/10萬,嬰兒死亡率1.99‰,居民健康素養水平達到32.3%,健康指標繼續保持全國領先,達到世界發達國家水平。

北京醫療衛生資源布局持續優化 醫療衛生機構達到11340所

鐘東波介紹,“十三五”時期是首都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的五年,首都居民健康水平明顯提高。五年來,北京衛生資源和服務總量持續增長。2019年,北京市醫療衛生機構數11340所,比2015年增加915所,年均增長率為2.1%。每千常住人口醫療衛生機構編制床位數從2015年的5.5張上升到2019年的6.2張。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由2015年的4.4人上升到2019年的5.4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冊護士數由2015年的5.3人上升到2019年的6.1人。2019年,北京醫療衛生機構診療總人次為2.64億,出院435萬人次,其中全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診療人次為6829.5萬。

鐘東波表示,北京醫療衛生資源布局持續優化。適應城市布局調整,積極引導優質醫療衛生資源向北京城市副中心、郊區、新城等資源薄弱地區轉移和發展,天壇醫院整體遷出核心區具有標志性意義,友誼醫院順義院區、同仁醫院亦庄院區擴建均已建成並開診。同時,嚴控公立醫院單體床位規模,促進醫療衛生資源均衡發展。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交鑰匙工程”有序推進,通過對口支持、技術合作、托管等多種途徑支持優質衛生資源向河北張家口、廊坊、保定等周邊地區延伸,提升了區域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水平。

國家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指標全部納入市屬醫院考核體系

鐘東波介紹,北京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一是北京醫藥分開和醫耗聯動綜合改革平穩實施。2017年4月實施北京醫藥分開綜合改革,取消醫療機構藥品加成,實行零差率銷售,設立醫事服務費,取消挂號費、診療費,實施藥品陽光採購,規范調整435項基本醫療服務項目及價格。2019年6月,實施北京醫耗聯動綜合改革,主要以取消醫用耗材加成和規范醫療服務項目為重點,同時加強醫療保障的支撐作用。規范調整6621項醫療服務項目價格。

2017年北京醫藥分開綜合改革以來,醫藥費用年增幅控制在8%左右。截至2020年10月,基層門診量增幅連續43個月高於二級和三級醫院,呈現門診服務向基層機構分流的態勢,分級診療效果持續向好。2019年6月實施醫耗聯動綜合改革至2020年10月,醫藥費用較同期減少12.4%,門急診次均費用、出院例均費用實施當年分別增長0.6%、2.6%,實現15年以來費用增長幅度最低,每年節省費用13億元。開展國家藥品集中採購試點和京津冀醫用耗材聯合採購,2019年節省藥費約15億元,節省耗材費用約5億元。

二是現代醫院管理制度逐步建立。統籌推動公立醫院運行機制改革,全面落實政府對公立醫院的投入政策,財政補助佔市屬公立醫院收入比例在全國處於較高水平,支持了公益性功能。推行全面預算管理,三級公立醫院實行總會計師制度,市屬三級醫院全部設立總會計師崗。實施二、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建立公立醫院提質增效控費關鍵績效指標管理體系,開展疾病診斷相關分組評價﹔加強市屬醫院績效考核與評價,國家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的55項指標全部納入市屬醫院績效考核體系,績效考核評價系統進一步科學規范。公立醫院績效考核體系更加完善。

三是中醫藥加速創新發展。制定頒布《北京市中醫藥條例》,強化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法制保障。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三年行動計劃,在336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建立中醫館,綜合使用多種中醫藥技術方法服務群眾。開展中醫藥健康鄉村、中醫藥健康養老、中醫藥治未病和名中醫身邊工程等“四大工程”,組建了由2000余名中醫專家組成的團隊,為近200個鄉村、社區的近200萬居民提供中醫藥健康服務,374個名中醫團隊每周到全市33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坐診,推動優質資源下沉基層服務百姓。實施提升中醫藥質量專項行動和中醫藥標准化行動,促進中醫藥行業質量安全。推進全市婦幼保健機構中醫藥服務全覆蓋。制定北京中醫國際醫療服務規范,加快中醫藥服務貿易發展,連續六年成功舉辦京交會中醫藥服務貿易板塊,簽約交易額近30億元人民幣。

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進一步增強 全市核酸檢測機構增至241家

鐘東波介紹,北京公共衛生應急能力明顯提升。疫情防控監測預警能力持續提升,監測預警網絡更加健全,傳染病報告、症狀監測系統已經覆蓋全市600余家醫療機構,已將7個交通樞紐和1014家藥店作為監測哨點,冷鏈食品、生產經營環境及快遞等人員常態化監測機制更加完善﹔全市組建了3600人的流行病學調查隊伍,實行7×24小時應急值守,24小時內調查完畢﹔全市核酸檢測機構增至241家,日檢測能力達到73.8萬份。

院前醫療急救體系逐步優化,出台了《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條例》,院前急救站點布局更加科學,急救呼叫號碼實現統一,突發事件緊急救援聯動和救護車快速通行保障機制基本建成,“十三五”期間,新建急救站點89個,急救呼叫滿足率達到95%。

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進一步增強。“3+2”傳染病定點救治醫院布局進一步完善,儲備負壓病床近3000張,負壓救護車增至115輛,14家市屬醫院17個院區發熱門診改造項目經驗收目前全部實現開診。鼠疫等重大傳染病應急處置及防控能力建設項目基本完成,20項突發公共衛生應急預案更加規范科學。

展望“十四五”,鐘東波表示,北京將繼續從多方面發力,包括落實健康優先戰略、加強首都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促進醫療衛生資源均衡布局、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健康北京戰略、健全衛生健康法治體系、提升重點人群衛生健康服務能力、推進醫療衛生科技創新、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等等,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

(責編:鮑聰穎、郭亞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