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澱聚焦中關村科學城建設推進鄉村振興

2020年12月18日08:29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海澱聚焦中關村科學城建設推進鄉村振興

  “十三五”時期,海澱區推動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推動美麗鄉村深度融入中關村科學城建設,推動集體產業在科技創新中升級迭代,走出一條農民融入市民、農村融入城市、農業融入科技的城鄉融合發展道路,基本實現城鄉一體、南北均衡、產城融合、集體經濟與中關村科學城同方向、共發展的新發展格局。

  農民帶著保障和資產進城

  今年66歲的唐功珍家住海澱區西北旺鎮永豐屯村,吃完早飯沒事,溜達著去鎮衛生服務中心做了個中醫理療。

  “上了年紀,看病是‘頭等大事’。我心臟不好,過去瞧病精打細算,自從辦完‘農轉非’,報銷的多了,現在中醫調理也安排上了。”唐功珍幸福滿滿地說。

  和唐功珍一樣,享受海澱區整建制農轉非工作的政策紅利,今年11月份,按照“應轉盡轉”原則,全區最后一批2.8萬農民辦理了農轉非手續,開始參照城鎮職工享受養老、醫療等社保待遇。僅醫療保險裡門診報銷的封頂線就從4000元提高到了20000元,唐功珍終於“舍得”瞧病了。

  能夠“整建制”完成農轉非工作,前提是海澱區從18年前就開始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過去,農村集體資產農民‘共同所有’﹔產權制度改革后,先算清集體資產總數、再量化到每一個組織成員身上,變成‘按份所有’。農民即使身份變成了市民,仍然是集體經濟組織的股東,依然享受集體經濟發展的收益。”海澱區委農工委書記、海澱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張春明介紹。

  2002年開始,海澱區持續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區共成立了86個新型集體經濟組織,並基本完成了登記賦碼獲得法人地位,10萬農民成為個人股東,組建了600多家集體經濟實體。2020年年末,全區農村集體總資產預計達到1940億元,約佔全市的22%﹔淨資產突破700億元,連續16年排名全市首位。從2008年以來,全區約有20個股份經濟合作社實現了持續穩定的分紅。2020年,全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股東分紅總額預計可達6億元。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完成奠定了農轉非的基礎。“十三五”初期,海澱尚有農業戶籍人口4.7萬人。到今年11月,隨著整建制農轉非工作的完成,海澱人的戶口簿上基本沒有“農民”身份了。全區農民不但和城鎮職工享受同等的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還帶著資產進城。

  美麗鄉村融入中關村科學城建設

  垃圾清運不落地,公廁衛生打掃及時,保安24小時巡邏……2019年2月以來,海澱區上庄鎮羅家墳村村民明顯感到村庄起了變化。原來,海澱區啟動了美麗鄉村准物業化管理工作,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羅家墳村的環境秩序媲美城市小區。

  海澱區把農村地區作為新型城市形態的特色功能區,做好整治、建設、管理三篇文章,推動美麗鄉村建設更好地融入、支撐和服務中關村科學城發展。今年,海澱區發布了中關村科學城北區五年行動計劃,“北區”涵蓋北部蘇家坨、西北旺、溫泉、上庄四鎮,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村地區。海澱區加速補齊其城市功能短板:推動市區重點學校“北上”辦學,25個教育項目全部開工﹔北部醫療中心、蘇家坨中心醫院啟動建設﹔科學城北區“15分鐘優質公共服務圈”項目穩步推進,“五橫六縱”路網骨架基本成型……

  集體經濟在科技創新中迭代升級

  今年9月11日,海澱區溫泉鎮召開“2020溫泉科技服務大會”。兩份合作協議的簽署讓人對這個傳統農業鄉鎮刮目相看。會上,溫泉鎮在京津冀、長三角地區各選擇一個城市,分別與河北省邢台市臨西縣、浙江省桐鄉市簽署“中關村創客小鎮科技產業轉移示范基地”合作協議,發展“研發在溫泉、制造在外地”的“離岸創新”。

  農村集體產業如此具有“科技范兒”在海澱比比皆是:中關村東升科技園與華為公司簽訂全面合作框架協議,探索城區、街區、社區、園區融合發展﹔四季青鎮玉泉三園區騰籠換鳥,探索建設、規劃、運營一體化推進模式﹔海澱鎮調整集體產業用地用途,爭取中關村論壇會址永久落地……

  在集約增效發展大背景下,海澱區推動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化、產業化運營,主動融入中關村科學城建設,實現了從“瓦片經濟”到深度服務經濟、科技投資經濟的“迭代升級”。

  截至目前,全區已建成227萬平方米集體產業空間用於科學城項目落地,“一鎮一園”入駐企業 4237家,集體經濟園區直接服務77家上市公司。

  “得益於中關村科學城高端產業的發展優勢,海澱區在破解‘三農’問題上交出高質量發展的海澱答卷,也為科學城建設和創新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發展支撐。‘十四五’時期,海澱區將繼續全面推動農村、農業、農民的現代化進程,以更優質的資源、更開放的姿態引入更多高科技企業和國家實驗室,推動北京自貿區科技創新片區落地,助力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海澱區委書記於軍說。本報記者 於麗爽

(責編:尹星雲、鮑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