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史家胡同文創社還是一個廢舊的水站。在東城區朝陽門街道的大力支持下,變身成為史家胡同文創社。這小小的40平米,成為了放飛夢想的平台。在這裡,不僅開發胡同文創,還深入居民生活。2017年發起了“朝陽門社區藝術家計劃”,在街道、社區的支持下,聯合廣大居民群眾一起開發設計,打造具有北京胡同生活氣息與歷史文化元素的北京胡同文創。
在這裡,年近八十的老人們老當益壯,德藝雙馨﹔中年人奮發向上,熱愛生活﹔青年人陽光燦爛,朝氣蓬勃。在這裡你會從新認識北京,找到老胡同裡的靜生活,看到北京文化的根。
陽光老人 文化講師
朝內頭條社區 孟憲起
家住朝內頭條社區的孟憲起,退休前是海關總署派駐俄羅斯的一位廳局級外交官,回國后在朝陽門街道朝內頭條社區發揮文化影響力,在社區的大力支持下,他組織了有十二人參加的《文化之旅》社團,挖掘整理了社區九個歷史文化遺存:孚王府、朝內大街、共產主義大樓等,文創社助其輯印出書,在居民和青少年中進行宣講和發送,使其更深刻地了解家鄉胡同文化的博大與精深。
北京老禮兒文化傳習人 文藝大男孩
禮士社區 馬鼐
馬鼐是朝陽門街道禮士胡同的老居民,馬老師講述,他退休后,又重拾起了“文藝男青年”的夢,他不僅被禮士社區聘為禮士傳習人,在禮士社區“老禮兒文化節”上表演“北京老禮兒脫口秀”,給社區居民和兒童講述北京老禮兒文化,為孩子們普及北京禮儀常識與愛國意識。同時他竟然在朝內頭條社區的“潮起劇社”裡學習了話劇,登上了人藝的舞台。作為退休后學習戲劇表演家的他,扮演的角色生動形象。他說,所有的角色扮演素材都來自民間,來自於胡同,所以塑造出來的藝術形象更為形象生動,為繼承和發揚胡同文化盡自己最大的力量。
手繪童年 史家胡同人氣網紅奶奶
史家社區 朱紅
朱紅奶奶是史家胡同的“網紅藝術家”,她70歲后開始學習畫畫,她手繪自己的人生,用作品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對親情的贊美。同時她還是全國最美家庭獲得者,她的作品展示了和諧美好的家風與傳統,展示了北京的禮節與文化。活到老,學到老。朱紅老師身上充分顯示了老藝術家的優良傳統,她的畫,充滿這濃厚的胡同文化色彩,特別是富有自身經歷故事的色彩:她自小的經歷,到成長經歷,再到為人父母,為人祖母的經歷,生動地再現了胡同裡家庭的變化,房屋的變化,人文景觀的變化,構建了一條脈絡清晰的史家胡同發展變化的文化線。文創社發起了社區藝術家計劃,在史家社區的推薦下,文創社結識了朱奶奶,將她的作品設計成為了明信片、冰箱貼等文創產品。同時她的作品還登上了中國服貿會的東城區文化服務板塊的展示平台,用文創講述老胡同裡的小康生活。
瓦片繪畫 史家胡同超人氣網紅藝術家
史家社區 張迎星
張迎星不僅是文創社網紅的社區藝術家,更是一位專業的建筑師,他生活在史家胡同30年,每天上下班看到很多胡同裡的日常,但在他的筆下,就多了幾分藝術感和生活氣息。張老師不僅繪畫胡同裡的美景,在東城區百街千巷“天線入地”工程師,用一百幅作品記錄了天線入地全過程,文創社將這些巨作制成了精美畫冊,記錄東城的發展與變遷,記錄北京老胡同裡的新生活。同時,此次中國服貿會,文創社邀請張老師現場瓦片繪畫,史家胡同裡的一塊磚,一片瓦,一個門墩,一個門框,還有胡同裡電力設施等物件,經張迎星老師的畫筆一描,栩栩如生地留了下來。史家胡同的以前是什麼樣的,現在又是怎麼樣的,在張老師的作品裡,都能找到原貌。他的瓦片畫,經典再現北京四合院的經典建筑原貌﹔他的胡同基建畫,真實生動地讓讀者感受到史家胡同的日新月異,富有生活氣息。
德藝雙馨 用國畫尋根老北京鄉愁
朝西社區 苗青
作為國畫老師的苗青,她畫過祖國的壯麗河山,畫過古香古色好的宮廷建筑,但對胡同生活情有獨鐘。在胡同裡,有她的生活氣息,有她的原生態家庭色彩,她都仔細地真實地描繪出來,把個人的情感與家庭情感、國家情感完美地結合起來,讓作品飽含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她經常讓學生去觀察生活,細心品味胡同裡的一磚一瓦,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創作藝術不能羨慕他國的高樓大廈,一定要高度認可中國文化,去中國的傳統建筑裡去發現美。她還鼓勵孩子在假期騎自行車游遍北京的大小胡同,感受不同胡同的建筑風貌與人文氣息。苗青老師最后分享到,多年前,她感覺自己一直在尋找什麼,后來他搬到朝陽門街道的胡同裡的小區后,看到了四合院的美,她感到找到了什麼,有一天偶然走進史家胡同博物館和文創社,原汁原味的胡同氣息與熟悉的鄉愁記憶讓她發現,她找到了自己的根。
用影像為北京留下記憶與鄉愁
演樂社區 陳偉
陳偉是一個攝影師,是一名社科院的農業專家,但他更是一個認真生活的藝術家。他分享到,其實藝術、攝影這個話題,並不是多麼耀眼的一件事,都是日常生活。認真生活,發現生活裡的美。他拍攝了北京的大小胡同、四合院門、磚雕、門墩、胡同裡的貓和日常的胡同居民與少見的磨剪子磨菜刀。他不僅喜歡拍攝胡同裡的建筑風貌,為老城更新與保護,用影像留下一些線索和資料。同時他更願意拍日常的煙火氣,胡同裡的老人、大爺、做飯的煙火氣息。同時陳偉老師拍攝了東四大街”東城區崇雍大街提升“的施工日常,他用影像為北京留下最接地氣的記憶。
無師自通全能畫家 刷牆 理發 按摩康復 樣樣精通
大方家社區 馬振祿
居住大方家社區南水關胡同的馬振祿老師,是一位來自民間的藝術家,自學成才的繪畫才藝簡直出類拔萃,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五牛神功》圖格局氣勢龐大,畫工筆法精致細膩,藝術效果不遜於成名的畫家。更令大家驚訝的是,馬老師畫畫所用的顏料,都是撿來的廢棄顏料調和而成的,他是一個會生活,愛奉獻的老人。他畫畫愉悅自己,服務百姓。在繪畫之余,他還熱衷於民間推拿手法的應用,經常走街竄巷為有需求的老病患者服務,幫助一些行動不便的老人緩解或解除疾患。他分享到,要多學習,畫畫、理發、刷牆、修補房子等都需要學習,這樣才能盡最大價值去幫助別人,也在這過程中得到快樂。
北京胡同文史專家 史家胡同達人 小張老師
史家社區 張屹然
張屹然,小張老師生在史家胡同,長大史家胡同。對史家胡同的感情深厚,對胡同的一磚一瓦都很有感情。他致力於史家胡同口述史傳播,也經常為社區的孩子們講述胡同的歷史文化與建筑風貌。如意門、廣亮大門、胡同名人等,在他的講述下,生動有趣。他是史家胡同博物館的金牌講解員,他是新一代史家胡同歷史文化專家。尋根小張老師的家史,他還是清末“峻計”自行車行和民國“4s店”后人。
零基礎變身藝術家 勵志奶奶
內務社區 田桂蘭
田桂蘭是內務社區的勵志畫家,繪畫和書法一直是她最喜愛的藝術形式,為了能學習繪畫和書法,2016年田奶奶報名參加了內務社區書畫班。書畫班上,老師細心的從基礎線條講起,再講到透視、構圖、色彩運用,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隨著一天天的學習,她的繪畫水平也在一天天提高,繪畫興趣也愈來愈濃厚。能有今天的成績,離不開她持之以恆的專心和耐心,更離不開社區為居民搭建起這麼好的一個學習平台,既豐富了居家生活,又滿足了對精神文化的追求。她希望通過用心創作的繪畫和書法作品來感謝社區領導對老年人關心與關注。
網紅宣講員 非遺小車會 小品雙簧樣樣精通
竹杆社區 王鳳岐
王鳳岐是北京百姓宣講團的一名優秀宣講員。她宣講的《暢想幸福新生活》,講述改革開放四十年,老百姓身邊的親身變化,頗受歡迎。退休后,王老師成為朝陽門街道與竹杆社區的文藝骨干,自創、自編、自演小品、相聲、快板,多次參加市區文藝比賽,榮獲多次獎勵。她自創《樓上樓下》小品,曾在北京電視台播放。朝陽門街道的小年廟會中,王老師帶領社區居民扮演北京民俗小車會,紅遍東城,再現老北京年味。同時王老師更是一名默默奉獻的社區志願者,堅持多年為養老院老人唱歌讀報與服務,增加他們的文化生活與幸福感。
非遺面塑手藝人 藝術追求不休眠
新鮮社區 張志雄
張志雄是一位民間面塑藝術家,他的藝術生涯更是勵志,普通電焊工為捏面人曾放棄工作,堅持三十年后成為非遺傳承人。張老師自述到小學起喜愛畫畫,從小為學校出板報,后面在社區為社區文化服務。因為曾住一個胡同小院,和很多藝術大師為鄰居,受到文化氣氛熏陶,和面人藝術家學習。張老師講述藝術回歸一種心靈,是一種心靈寄托。面人要小中見大,展現一種精神。他說到,藝術來自民間和生活,是一種泥土的芬芳。心靈如曠野,但要收回心來,面人的創作,讓心靈馳騁。
在北京,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是胡同裡的土著居民或胡同愛好者,他們愛生活,愛畫畫,愛攝影,或其他藝術。他們深愛自己的土地,他們用多元化的藝術形式講述著老胡同裡的故事,展現著老胡同裡的新生活。他們被稱為“社區藝術家”,因為他們的藝術來自社區,來自生活。因為他們把日子活成了藝術,既有北京的歷史文化與底蘊,又有充滿生活氣息的人情味。同時,他們的藝術來自生活,服務生活。來自社區,服務社區。這樣一件事,是文創社堅持四年的事---社區藝術家計劃。
在史家胡同文創社的搭橋牽線下,這一群社區居民藝術家身體力行地挖掘與傳承著自己居住的這片土地,在文創社裡留下他們的作品和故事,也幫助他們成了網紅藝術家。史家胡同文創社於2017年發起社區藝術家計劃,以“人民齊文創 文創為人民”為宗旨,深度聯合在地居民挖掘街區歷史文化,將社區居民的文化藝術包裝推廣,講好老胡同裡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