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孫雲柯
住在樓房裡的居民多互不相識,很多人懷念平房院街坊四鄰那股熱乎勁兒。不過,昌平回天地區有一座“立體四合院”,雖說是高層樓房,鄰裡卻少了距離感,多了些親情。
天通北苑第二社區1號樓1單元共16層樓,298位居民都參與到設計管理中,利用每層公共空間打造樓門文化,一層一主題。一年多來,環境變美了、鄰裡熟悉了,不少居民感慨:“曾經的四合院又回來了。”
前些天,居民郭玉霞在“1單元鄰裡情”微信群裡發了張照片,引起大家熱議。原來,1單元門前破損的坡道剛剛改造完畢,刷上了紅藍雙色階梯,方便了居民,還提高了檔次。居民李進在圖片下邊配文:“進樓就像回家一樣。”
走進樓門別有洞天,牆上“立體四合院”五個字十分醒目,下面還畫有盛開的荷花。樓門長張淑芹介紹,這是取和諧之意,寓意品德高尚,正契合了“鄰裡守望、互幫互助、溫馨‘立體四合院’”的內涵。
“立體四合院”每層都有主題:2層是兒童樂園,因為6戶家家都有孩子,樓道裡挂滿了小朋友們的作品﹔3層主題是“樂享夕陽紅”,熱愛花草的劉麗君和李進在這裡成為花友﹔12層以黨建為主題,由樓門長張淑芹和這層居住的9名黨員共同建設﹔14層則最為時尚,由一對“90后”夫妻精心裝扮,營造了歐式簡約風……
張淑芹告訴記者,“立體四合院”的名字,來自一次偶然。去年社區計劃打造樓門文化,一下子讓張淑芹想起了電視劇《情滿四合院》中的情景,“我是四合院裡長大的,樓門文化倡導的不正是四合院裡互幫互助的鄰裡情嗎?”張淑芹說,“每層樓像一座四合院,16層摞起來,不就是‘立體四合院’嘛。”
說做就做,熱心的張淑芹一一走訪了93戶居民,征得同意,每戶自願出資100元,共籌集資金22751元打造“立體四合院”,用於粉刷樓道牆面、清理垃圾小廣告、節假日活動等。一年多來,樓門環境發生了實實在在的變化,越來越多人加入進來,“立體四合院”綜合管理部發展到十多位骨干成員,分管會計、採購、宣傳、環衛等等,家家戶戶也都動員起來,各管門前環境。“現在鄰裡之間都熟了,誰家包餃子了、誰家要收快遞了,都會分享幫忙。”張淑芹說,“在這裡,每個人都是主人翁。”
“立體四合院”成了社區一道亮麗的風景,記者近日前來採訪時,正遇到郭玉霞帶著朋友逐層參觀,劉麗君和李進也忙著介紹花草品種和日常打理,一層一設計、各處皆風景,引得來自海澱的友人嘖嘖稱贊,直言也想搬來和大家伙兒一起住。
“‘立體四合院’實現了自籌自建、自治自管,環境變美了,鄰裡關系密切了,互幫互助的氛圍越發濃厚。”天通北苑第二社區黨支部書記韓建榮說。目前,“立體四合院”正在社區裡生根發芽,39號樓3單元的“和諧大家庭”、37號樓1單元的“溫馨家庭”等更多主題樓門一一建立,讓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