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清源街道“五色”工作法 開啟“隨手分”模式

2020年10月18日20:06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從“隨手扔”到“隨手分”,從“不會分”到“分得細”,如今,清源垃圾桶前出現了一系列的可喜變化。這些變化的背后,是無數個守桶員的堅守、是工作模式的創新、是每位居民的參與。

紅色引領 老黨員開啟“7+N ”守桶模式

“你好,垃圾要進桶,不要隨地亂扔。”“廚余垃圾請扔進綠桶”……在濱河北裡社區有一群這樣的銀發一族,平均年齡65歲,最大的已經85歲,紅袖標的志願崗位上“閑”下來,他們又有了新陣地——社區的5組垃圾投放站點。

溫書華、陶振德、李國珍就是垃圾分類守桶隊的黨員代表,從6月份開始,這支黨員隊伍已經連續守桶一百多天。“剛開始守桶,居民垃圾分類意識普遍不高,工作量大,有時遇上趕著上班的年輕人,也不忍心叫住,隻能囑咐大家下次自己在家分好類,如今情況有所好轉了。”“每晚值守時間是6點到8點,正好趕上了飯點,晚飯經常是吃冷飯。”據隊員們介紹,守桶的工作並不好干,受白眼、吃冷飯是常有的事,但無一人中途退出。

可喜的是,在老黨員的帶領下,這支最初隻有10人的隊伍在不斷地“擴容”,如今已經發展成了20人的志願守桶隊。

“看到80多歲的老黨員站在桶邊值守,很受鼓舞。”79歲的王培民去年因身體原因退出心靈驛站志願隊,看到昔日“戰友”有了新戰場,也心痒加入了進來,並且成為這支志願服務隊的主力隊員。

20人的隊伍怎麼管?在溫書華、李國珍、常玉星、陶振德的商議下,“7+N”守桶模式開啟。垃圾分類守桶隊伍在7名老黨員的影響帶領下,分組包片守桶,從早7點到9點,晚6點到8點,一天4小時盯好垃圾分類。

心想事橙 分類融入鄰裡生活 設施照著習慣改

“孩子們也是分類助力,要不定制兒童桶讓娃娃也能輕鬆參與分類。”“大家每天產生的可回收物能賣不少錢,可以利用起來回饋居民。”……9月初,在棗園尚城社區的居民議事會上,鄰裡街坊你一言我一語,分享著治家金點子。如今,這些金點子都在社區的分類新景中生根發芽。

干淨整潔的場地、窗明幾淨的儲物櫃配上五彩斑斕的小花籃,落戶在棗園尚城南區3號樓北側的垃圾分類驛站和舊物置換驛站,讓垃圾分類更有趣了。

進門正對著一排“Q版垃圾桶”,這組垃圾桶被設計成了卡通形象,色彩鮮艷,高度正好能讓孩子們輕鬆投放。記者採訪期間,已有2個小朋友在家長的陪同下,體驗正確投放垃圾。

同時,垃圾桶的種類也有所增加,常規的四分桶升級為九分桶。原來,棗園尚城社區將可回收物進一步細分成了塑料類、紡織類、紙箱類、紙張類、玻璃類和金屬類等6類。

每當有滿桶,工作人員便會轉運到12號樓北側的回收點統一回收,回收收入將會用於購買肥皂、垃圾袋等日常用品。今后,這些日用品將會用於回饋積極參與分類的居民,讓居民有“獎”參與分類。

在撤桶並點和垃圾分類創新工作中,“居民自治+職業經理人”物業管理模式成了“上傳下達”的傳聲筒和“共商共治”的有機平台。

前期社工、物業人員、志願者、樓門長等開展敲門行動,挨家挨戶發放垃圾分類宣傳單,並多次召開議事會商議垃圾分類金點子。同時,樓門內設置的“小信箱”,成了居民的意見反饋平台。

並點后,社區還上門為積極參與分類的居民送上《感謝信》和小禮物,對垃圾桶周邊環境也進行了優化。裸土區補種綠植,定時定點對桶邊進行打掃、清洗。

通過“動員、改造、升級”三步走,棗園尚城全體居民擰成一股繩。“現在,95%以上的居民都能自覺進行垃圾分類,通過垃圾分類設施改造,環境好了,居民動員起來了。”棗園尚城社區書記劉金紅表示。

黃牌警告 創新“321”工作法 糾錯“難分題”

清源街道領導班子成立垃圾分類工作專班,劃分區域包片監督管理,創新“321工作法”,即“三進、兩會、一鞏固”。“三進”,即工作專班進社區、進物業、進小區。開展實地調研,串聯社區、物業、居民“三駕馬車”,壓實各方責任,抓好“設桶、盯桶、管桶”三個環節。

“分類站點保留幾個,位置在哪最合適……”就撤桶並站、定時投放、點位設置等問題,清源街道24個社區多次組織召開議事協商會和宣傳動員會,通過垃圾分類“兩會”,因地制宜制定工作方案。

“一鞏固”,即採用“回頭看”工作方式,鞏固“三進”成果。將垃圾分類作為“一把手”工程,定期調度,專班推進。強化全流程精細化管理和全過程監管,綜合行政執法隊和網格員推進執法進社區。把垃圾分類作為“接訴即辦”重點來抓,對執法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建立上賬銷賬制度,叫停“不分”現象。

綠色循環 廚余垃圾攢起來 加工后變有機肥

垃圾再處置、利用是分類中至關重要的環節,清源街道以綠色循環為理念,在棗園和棗園尚城社區建立垃圾減量試點,推動垃圾再利用。

在棗園小區北側,籬笆環繞,一株株小白菜生機勃勃,引來孩子們嬉鬧。其實,培育小白菜的肥料,出自菜園裡的一間“小木屋”。為實現社區垃圾減量化處理,作為老舊小區有機更新試點工作的重要部分,棗園社區物業公司引進一台餐廚垃圾生化處理機,於近日開始試運行。

物業工作人員介紹,設備日均消化垃圾近一噸,能在24小時內將廚余垃圾變成有機肥,今后廚余垃圾不出社區便可就地處理。

位於棗園尚城社區3號樓的舊物置換驛站成了近期居民長逛的“景點”。15個儲物櫃成了閑置物品的“新家”,成套的《大秦帝國》、智能實用的掃地機器人、大大小小的玩偶公仔等好物都可以用閑置物品來換取。

“我可以換這個嗎?”王先生想給自家孩子換台遙控玩具直升機,帶來了家中的一些閑置物品。另一邊,劉女士則搬著兒童座椅前來置換,她推著現場的幾輛嬰兒車分別試了試。

其實,這些閑置物品一部分來自居民捐贈,一部分是社區對小區垃圾桶中的可回收物進行分揀,對於其中六成新以上並經測試可正常使用的物品進行統一清洗和紫外線消毒,再存放到置換櫃中。目前,舊物置換驛站已開放預定,居民可選擇自己需要的物品預定等價交換,也可以選擇將閑置物品捐贈給貧困地區。

目前,閑置書籍僅開放換閱,居民可以拿上自家的書籍換下櫃中書籍借閱。

憑藍遠眺 三千余名守桶志願者 讓我們預見美好明天

“我國慶假期每天都有時間守桶。”棗園尚城社區黨員楊紹純提前預定了一周的晚間守桶工作。“書記,我們單位想‘承包’一天社區的守桶工作。”區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國柱也發來申請……從5月份開始,轄區單位、在職黨員、熱心居民紛紛報名成為志願者,在這群“藍馬甲”的帶動下,社區順利完成了撤桶並點工作、居民分類意識大幅提高。

“每次守桶我都會帶塊抹布,順便把垃圾桶擦拭干淨。”這是棗園社區守桶員李偉的習慣。而如今,清源街道有3000多名志願守桶員,每天堅守隻為咱們家的環境變好。

(責編:池夢蕊、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