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評論員
今日社評
新發地市場在呼應常態化疫情防控停止零售的同時,因應業態發展大趨勢做出的努力值得肯定。從長遠看,大型農貿批發市場批零分離之后,如何進一步做好批發市場的商戶塑造、流程再造和品牌打造?如何利用批發市場的金字招牌更深試水網絡零售區間,進而打造智慧化、數字化、標准化的電商零售子品牌?凡此種種,都剛剛破題。
8月13日,北京市召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64場新聞發布會,公布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復市安排。新發地市場將分區復市,全面取消零售功能,不再向個人消費者開放。今年6月的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之后,這個北京“最大菜籃子”以隻批發不零售的新面貌復市重啟,既是常態化疫情防控的需要,也是在定位回歸基礎上的運營升級。(相關報道見A3版)
“如果你第一次去新發地沒有迷路,那你肯定是去了假的新發地”。在人們的印象裡,集聚了來自全國各地農副產品、規模堪稱亞洲數一數二的新發地市場,很難用“車水馬龍”“摩肩接踵”來形容其紛繁擾攘。攤主、批發客戶以及前來採購肉蛋果蔬的普通消費者混雜交錯,加之環境復雜,存在著不小的病毒滋生傳播隱患。
新發地市場從發生聚集性疫情休市到完成終末消殺結果評估合格,各有關方面做了大量扎實有效的工作。隨著全市疫情防控呈現持續向好態勢,為保障和滿足首都農產品供應,新發地市場復市按照“批零分開、干濕分開、生熟分開”的要求,出台不再接待個人消費者、停止零售的新舉措,正是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推進大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穩健復市復商的科學思路。
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關鍵要科學防控、精准施策,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細化有關行業產業復工復市的標准、條件和防控要求,並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使各項防控措施更加切合實際、盡快落地見效。此次新發地市場復市的各項新舉措、新要求,無不立足於北京“最大菜籃子”的運行特點,從嚴要求,從細著手。按照規定,新發地市場將實行“賣方注冊制、買方會員制”,隻接待機關團體、賓館飯店、二級批發市場和超市採購商等市場會員,不向消費者個人開放。此舉目的之一是減少人員大規模聚集,減少交易人員停留時間,有效降低疫情感染傳播風險。
為保障好周邊居民的日常生活,在市場外新設1000平方米的便民菜市場,同步推動新發地所屬77家便民菜店,164輛社區蔬菜直通車全面復市,實現農貿市場超市化管理,減少中間環節,降低商品價格,滿足市民對零售的生活需求。這些都映射出管理者根據行業特點,一手抓疫情防控關鍵點,一手抓民生保障訴求點的統籌能力。隻有因時、因勢採取分級分類精准化防控,才能有序推動各行各業復商復市,確保防控大局穩定。
從批發市場這一業態可持續發展的趨勢觀察,新發地市場停止零售之舉,不僅僅是符合疫情防控需要的應變之策,也是市場定位回歸和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
有人將中國一些農貿批發市場與鄰國日本、韓國的市場做比較,發現一邊是人聲嘈雜、交通擁堵,一邊是貨來貨去、安安靜靜。究其原因,相當程度上緣於國外農貿批發市場普遍實行批發與零售分離,多數農產品從生產領域進入消費領域的過程是:先由生產者(或農協、販運商等)把商品運到批發市場,經過一定的交易方式,將農產品出售給零售商,零售商再將農產品分散到銷售網點出售給消費者。
從定位看,批發市場本身是一個中間流通環節,承擔了集散的職能。批發市場經濟效益的高低取決於周轉效率,要想提升批發效率,使貨物做到快進快出,提高場地和車輛的流轉率,就必須實行批發與零售分離。隨著電商、冷鏈運輸等新型採買方式日益完善,以及城市用地日漸規范化、法治化,過度依靠零售來維持批發市場銷量的做法,已越來越不具有可持續性。
批發和零售是一對孿生兄弟,二者相互支撐、相互補充,互動運行缺一不可。作為一家有著32年歷史的老牌農貿批發市場,新發地市場在呼應常態化疫情防控停止零售的同時,因應業態發展大趨勢做出的努力值得肯定。從長遠看,大型農貿批發市場批零分離之后,如何進一步做好批發市場的商戶塑造、流程再造和品牌打造?如何利用批發市場的金字招牌更深試水網絡零售區間,進而打造智慧化、數字化、標准化的電商零售子品牌?凡此種種,都剛剛破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