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裡橋中孔南橋牆歪閃明顯,需要整修保護
▲在70厘米深的探坑內,發現了古舊的橋面石
始建於明正統十一年(1446年)的永通橋,即北京人所謂的八裡橋,位於朝陽區管庄鄉八裡橋村東南方向。八裡橋長約50米、寬約16米,南北橫跨於通惠河上,2013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飽經滄桑數百年,八裡橋積存下諸多傷病。為延長文物壽命,2019年年底八裡橋停駛機動車,為下一步的修繕保護做准備。
北京青年報記者從朝陽區文旅局了解到,八裡橋修繕方案已通過國家文物局審批,文物部門近日還對八裡橋開展了橋面勘察。工作人員經過四次精細地探挖,才讓一組古老的橋面石重見天日,這一工作也將為古橋的后續修繕復原提供幫助。值得一提的是,因其交通功能已不復往昔,修繕后的八裡橋將作為歷史景觀呈現給公眾。
垂直下挖四處探坑
發現埋藏多年橋面石
日前,北青報記者在八裡橋古橋處看到,文物部門已經在古橋的南北兩端建起封閉護牆,行人、車輛改走西側的新橋,曾經熙熙攘攘的古橋趨於平靜。為探究橋面的原貌,朝陽區文旅局工作人員對橋面南半部的瀝青路面進行了刨查。
在前三次探挖均未找到橋面石的情況下,工作人員又在老橋與引橋銜接處進行了第四次探挖,這一次他們終於有了收獲。北青報記者在現場看到,第四處探坑呈現為邊長2米的正方形,切面包括瀝青層、渣土層、泥土層,在深約70厘米處,七塊古老的橋面石重見天日,它們有的完整示人,有的露出局部,有的表面細膩平滑,有的顯現出明顯溝紋。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按照市文物局對八裡橋整體修繕方案的完善要求,朝陽區文旅局於6月開始查找瀝青下的橋面石。為降低對文物的干擾,工作人員通過小型器械和傳統工具,以毫米為單位逐步刨查,最終在上述探坑發現了橋面石。而此前三處探坑未能找到橋面石,也証明古橋的橋面石存在缺失。這項前期工作將為古橋下一步的修繕提供幫助。
墊土為降低橋面坡度
修繕后將接近原貌
據《朝陽文物志》記載,八裡橋、盧溝橋、朝宗橋並列為北京現存三大古石橋。但是在八裡橋這座古老的石橋上,為何會層層鋪墊厚重的泥土、渣土和瀝青?
對此,朝陽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解釋說,八裡橋是一座三孔石拱橋,過去為方便漕船通行,中孔明顯高於兩個邊孔,從而形成“中拱奇高”的結構特點。近現代為便於機動車通行,交通部門對橋兩端進行了墊高處理以降低橋面坡度,其鋪設物最厚處可達1米,最薄處也有0.2-0.3米。這一點在《朝陽文物志》也有明確記載:1938年修京通柏油路時,將橋兩端墊土,降低了石橋的坡度。1949年以后,在橋面鋪設瀝青。
那麼,文物部門此次探查埋藏的橋面石是出於何種考慮呢?對此,上述負責人表示有多方面考慮。首先就是探查橋面石的遺存狀況,未來修繕中要適當進行補缺﹔其次是探查八裡橋歷次工程中橋面鋪設物的情況,為后續修繕工程做足准備。“修繕后的八裡橋,會最大程度接近歷史原貌,古老的橋面會重見天日。”該負責人說。
對話
八裡橋傷病較多
修繕需多部門協作
對話人:朝陽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
北青報:目前八裡橋存在哪些問題和隱患?
朝陽區文旅局:長年服務於市政交通,八裡橋中孔南橋牆已出現明顯歪閃。朝陽區政府近年來時刻關注八裡橋的狀況,會對橋梁進行年檢。在最新的檢測報告中,橋梁狀況已經不是很好。因其建設年代久遠加之負載量大,已經出現條石破損、錯位,橋體表面鋪裝網裂等問題。
北青報:八裡橋的具體修繕方案有了嗎?
朝陽區文旅局:修繕方案已經完成且通過了國家文物局審批。目前我們正根據國家文物局及北京市文物局的建議修改方案,此次探查工程也是為了幫助修改方案而進行的。
北青報:八裡橋修繕的難點主要在哪裡?
朝陽區文旅局:一是橋梁本體狀況不佳,修繕工程要做到不傷及橋梁、不產生問題,這需要非常細致深入的研究﹔二是橋梁文物的特殊性,需要水務、交通、文物等多部門通力協作。
北青報:完成八裡橋修繕需要多長時間?
朝陽區文旅局:通惠河是北京市的泄洪河道,而八裡橋的維修需要對橋梁進行整體支護,要對通惠河進行部分截流,所以工程得避開汛期、避開冬季停工期,具體工期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北青報:未來的八裡橋將如何展示利用?
朝陽區文旅局:修繕后的八裡橋會恢復原貌,結合周邊的八裡橋公園,形成一個整體景觀。八裡橋是朝陽區大運河文化帶上的一個亮點,八裡橋地處交通要沖,曾是東至山海關、南至天津陸路交通的咽喉,該地曾發生過近代史上著名的“八裡橋北京保衛戰”。老橋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歷史見証,深入挖掘其歷史內涵,展現其新時代的精神,是我們下一步的重點工作。
文並攝/本報記者 崔毅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