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桥揭开沥青再现570岁桥面石

2020年08月10日08:11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八里桥揭开沥青再现570岁桥面石

  本报讯(记者 朱松梅 通讯员 马宇晗)通惠河上的知名古迹八里桥,眼下正开展桥面勘探和沥青清除。近日,文保人员经四次探坑,终于让570多岁的部分桥面石板重见天日,成为下一步完善修缮方案的重要依据。

  老石板深埋桥面下70厘米

  朝阳、通州交界处,通惠河静静流淌,八里桥飞跨南北。昨天下午记者来到这里时,夕阳为这座大型石拱桥铺上了一层金色,更显幽然古韵。

  在朝阳区文保人员的指引下,记者看到古桥南端正中间开挖了一个方坑,深约70厘米。坑底是七块青灰色的古石板,从其沟纹可见历史久远。方坑的纵切面显示,石板自下而上被泥土、渣土、沥青层层覆盖。

  这七块古石板,正是八里桥在570多年前初建时的样子。

  八里桥又名永通桥,因东距通州8华里而得名。它南北长50米,东西宽16米,为石砌三孔拱桥。中间桥拱高阔,最高处8.5米,舟行不必免帆,因此有“八里桥不落桅”的美誉。

  古桥的石板为何被层层覆盖?原来,八里桥一直是京城东部重要的交通要道。到了近现代,为便于机动车通行,交通部门对桥两端进行了垫高处理以降低桥面坡度,其铺设物最厚处可达1米。1938年,修京通柏油路时,将桥两端垫土,降低了石桥的坡度。1949年以后,还在桥面铺设了沥青。

  四次探坑才发现石板

  在大运河文化带上,八里桥如同一颗熠熠闪光的明珠。

  哪怕以今天的眼光来审视这座古桥,它也堪称极其精美。桥面栏板上有望柱石狮33对,姿态各异、惟妙惟肖。桥的四角各卧伏一只怒视碧波的镇水兽,虽经多年风雨侵蚀,仍霸气凛然。

  清代京城所需粮食,从南方经大运河北运至通州后,需再换乘马车运输进京。而八里桥正是马车和船舶进京的必经之地,因此,古桥建造得十分坚固。直到今年初,它仍在通行机动车。

  今年春天,伴随着古桥西侧的新八里桥建成通车,古桥也正式“退役”,开启修缮保护模式。

  此次桥面勘探,文保部门采用多种手段,将对文物的干扰降到最低。“我们使用小型器械和传统工具,以毫米为单位逐步刨查,防止大幅动作对隐藏在水泥下方的老石板造成损伤。”朝阳区文物所副所长李博纶介绍。

  由于历史原因,古桥曾经受多次损毁,也曾经过多次修缮,这给勘探工作带来了困难。经过四次探坑,才最终在引桥与老桥衔接处70厘米深的位置发现了第一块老石板,这也证明了古桥的桥面石存在缺失。

  后续修缮将恢复古桥原貌

  为保护古八里桥,近年来,朝阳区文旅局曾对桥体进行加固修缮,并以加装护栏、监控、限高杆等方式保护。与此同时,属地管庄乡也不断加强日常巡查,做好古桥保护。

  “我们将对古桥进行全面诊断和大修。”李博纶介绍,此次勘探桥面石的遗存状况和桥面铺设物的情况,就是为后续修缮工程做足准备。专家研究发现,目前桥梁本体状况不佳,修缮工程要做到不伤及桥梁、不产生问题,需要非常细致深入的研究,更需要水务、交通、文物等多部门通力协作。李博纶说,修缮后的八里桥会最大程度接近历史原貌,让古老桥面重见天日。

  目前,修缮方案已经完成且通过了国家文物局审批。朝阳区文旅局正根据此次探查工程的成果,进行最终的方案修改。不久之后,桥身修缮、文物保护和安全技术防范设施建设等工作都将陆续启动。

  未来,朝阳区还将以修缮后的八里桥为中心,对八里桥音乐公园进行整体文化景观提升,通过挖掘、展示周边朝阳门石道历史原状,展示漕运文化和八里桥之战等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将运河文化内涵植入公园,让市民在休闲之余感受大运河文化。

(责编:董兆瑞、鲍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