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公園裡的舞蹈小團隊
空閑時想去公園走一走、靜一靜,卻被大合唱和跳舞吵得頭疼,不少市民感嘆“清靜游園太難了”。
今年6月1日起施行的《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對公園景區文明游園作出了規范。在公共場所秩序方面,重點治理的不文明行為就包括,在公園等公共場所娛樂、健身時使用音響設備產生噪聲、干擾周圍生活環境的行為。然而記者近日走訪發現,許多公園仍存在聲音超標的情況,禁而不罰,導致公園“降噪令”大打折扣,公園宣傳勸阻也收效甚微。
■現場
許多公園都存在“聲音大”
“降噪令”執行得怎麼樣?記者近日走訪發現,北海五龍亭裡仍有市民在活動,音箱一開,一人領舞,其余幾人翩翩起舞。而到了周末,這個小團體更加“壯大”,跳舞的市民大約15人,場地也挪到了仿膳飯店門口的空地上。
在景山公園,每天也都有喜愛跳舞的市民在后山活動。記者注意到,離跳舞小團體不到20米處,就擺放著公園的“降噪”宣傳牌。
天壇公園祈年殿西側花甲門外的大樹下,曾是許多老人大合唱的聚點。從7月9日起,他們的聚點挪到了雙環萬壽亭和西北外壇區域。老人們歌聲整齊高亢,100多米開外就能聽見。
“唱歌、跳舞及其他方式的健身和娛樂本身並沒有不妥,問題在於活動的時間、地點及聲音大小是否對旁人造成了干擾。”採訪中,不少市民表示。記者走訪多家公園,並用“分貝測試儀”APP測試,隻要自帶音箱,基本都在70分貝以上。許多公園都存在“聲音大”的情況。
位於東五環外的常營公園,一到傍晚,唱歌、跳舞的都在公園“集結”,有的市民還自帶大音箱、話筒,音量一般都在80至90分貝。而在豐台花園,疫情之前,也總有合唱團到訪。
■做法
限定時間或轉移地點
傍晚喜歡到公園散步的高女士認為,公園作為公共場所,娛樂健身活動應該守規矩,音量控制在合理舒適的范圍內。這就要依靠健身者的自律,但如果其行為超出了一定的邊界,理應受到約束和規制。
記者注意到,出台“降噪令”的公園也並非“一刀切”。比如景山公園近年來不斷通過調研走訪,從聲源上區分設備類和無設備類,循序漸進分類管理,通過牌示廣播、巡視勸阻等手段,使公園從原來的周一無噪音日到如今隻有周末才有合唱團體活動,從原來的限制演奏樂器種類和音箱大小,到現在所有穿透力強的設備基本絕跡,團隊活動的頻次和人數都有大幅下降。天壇公園核心文保區對合唱說“不”的同時,建議合唱團體挪步至西北外壇。“外壇空曠,有綠地,環境也好,適合唱歌。”園方表示。
陶然亭公園通過不間斷園內廣播、南北門區LED屏、擺放“不文明游園黑名單”展板等多種方式倡導游客文明游園。另外,公園還加大巡視力度,一經發現個人及鍛煉團體高音量行為及時勸說。
■困惑
公園無執法權 勸起來不容易
針對唱歌、跳舞產生的嗓音,如何處罰呢?根據文明行為條例,在公園等公共場所組織娛樂、集會等活動,應當控制音量,使用音響器材產生噪聲干擾周圍生活環境的由公安部門給予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處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罰款。
“我們雖然是管理方,但卻沒有執法權,管理上困難重重。”一名公園管理人員坦言,對於不聽勸阻的,會由公園保衛科聯合派出所對活動團隊進行執法。
“公共場所噪聲擾民處罰難度比較大,”一位基層民警告訴記者,有的大爺大媽雖然說不會阻礙民警執法,但會軟磨硬泡,從實際工作來說,其實還是批評教育為主,然后勸離。
而正因為這種禁而不罰,導致降噪令“打折”,效果減弱。對於公園管理方而言,日常能做得更多的是宣傳、引導、勸阻,同時加大巡視力度,希望得到游客的配合。但真的勸起來,難上加難。公園管理人員介紹,有些公園合唱和跳舞的習慣已經延續了許多年,“工作隻能一步步來做。”
■建議
應提供更多適老化平台
一位常去公園唱歌的高阿姨表示,“大家沒有其他地方唱,社區也不能唱。我們不來公園,去哪兒?”
為什麼這些年去公園健身、娛樂的老人有增無減?東城區政協委員、養老專家陳曼麗覺得,這也從側面反映了老人群體精神層面的需求,“他們雖然退休了,但仍然有求知欲,也有社交需求,願意發展音樂、舞蹈、樂器等興趣愛好,參與群體活動,體現自身價值。”
此外,除了公園,適合中老年人群活動的場所確實有些少。“其他比如KTV之類的社交場所,從場合和費用來說,也不適合老人。”陳曼麗說,她所在的團隊曾做過調研,街道和社區已經安排提供中老年人活動的場地,但畢竟空間有限。實際情況是,這些合唱團、舞蹈團、模特團對場地的需求越來越迫切,他們隻能找地兒、借地兒,有時候還被迫打“游擊”。
她建議,相關部門在有可能的條件下,補充和完善適合老年人活動的場所和平台。“老齡化群體會越來越凸顯,而北京也在往建設成為老年友好型城市的方向而努力,一些細節的服務及老年人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更要引起關注。”本報記者 任珊